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 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 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 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声部间的均衡
教学难点:分声部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提示: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大家对第一声部的曲调都很熟悉,但第二声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这歌曲的学唱,采用自由报名参加某一声部的学唱。想多学一点,音准有把握的同学希望你们报名低声部,望大家考虑后回答。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要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从读谱上,在五年级是没有困难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声部音准与和谐,尤其是低声部,所以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分声部唱都没问题,合成时,往往低声部把握不住,教师这时要给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听,感受是惟一的办法。当这8小节成功时,他们就树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悦,这是本歌学习的关健处。
(4)学习主歌部分。
主歌的开始8小节没问题,是同声部,只要把弱起拍唱准。问题在后8小节的低声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样。因此在学唱主歌部分时,宜将后8小节单独训练,教师要多帮助低声部唱熟练,在后8小节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节。?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把歌曲的开始8小节副歌曲调改编成3/4拍。教师可以提示一小节的改编,
如: 多种节奏型的变化,让学生去发挥。
当学生改编完后,教师要给予表扬,让学生自己试唱后,集体评价选出1—2改编比较好的曲调,全班进行试唱,并让学生说说对不同节拍产生不同情绪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A 2/4拍(原型歌曲)→B1副歌部分改编的歌曲→A 2/4拍(原型歌曲)→B2……
三、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教具准备:光盘、歌片、录音机、卡片(节奏火车、歌圩)、视唱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对吧?
生:对。
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
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 鸭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楼? 大船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 荷叶水面撑阳伞,
什么水面共白头? 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 木瓜结果抱娘颈,
什么结果一条心? 香蕉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 柚子结果包梳子,
什么结果披鱼鳞? 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 菩萨有嘴不讲话,
什么无嘴闹喳喳? 铜锣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 财主有脚不走路,
什么无脚走天下? 铜钱无脚走天下。
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
生:聪明,有智慧。
师:是的,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毫不犹豫、对答如流。那么,片中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生:对唱。
师:很好,什么是对唱?
生:对唱就是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师表扬)
4、师: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5、(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
什么生来头戴冠? 中了状元头戴冠,
大红锦袍身上穿。 大红锦袍身上穿。
什么生来肚皮大? 莫公享福肚皮大,
手脚不分背朝天。 见了皇上背朝天。
丫鬟:老爷,头戴冠是大公鸡,肚皮大是老母猪呀!
6、师:同学们都笑了,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
生: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
生:滑稽的。
师:很好,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他们是秀才吗?
生:不是,是蠢才。
师:是的,是蠢才。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生:财主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唱歌?
师:这要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广西壮族歌手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幸被一老渔夫救起收留。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她。于是刘二兄妹与老渔夫一家住在一起,靠采茶、打猎为生。恶霸地主莫怀仁企图霸占茶山,他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还妄想禁歌。三姐提出和莫怀仁对歌,如他能取胜,就可以禁歌。莫怀仁为赢得胜利,以重金请来三名秀才来对歌。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聪明的刘三姐凭自己的智慧把三名酸秀才斗得狼狈不堪。同学们,莫怀仁能善罢甘休吗?
生:不能。
师:是的,莫怀仁不甘心失败,又令爪牙把三姐抢到家里进行威逼利诱,三姐毫不屈服。老渔夫之子阿牛夜闯莫府,救出三姐。阿牛和三姐在生活中萌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用山歌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迁居到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师:故事讲完了,老师要问你们,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
生:广西壮族的。
师:很好。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生:想。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
师:我们一起听录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听录音)。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中速、优美地、婉转地。
生:委婉动听地。
生:甜美柔和地。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正确,这首歌曲由我国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刘三姐》影片一上映,这首歌象插上了翅膀,立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喜欢刘三姐,更喜欢她唱的这首歌。
3、再听,轻声随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听后回答)以前一首歌中只有一个拍号,而这首歌中有两种拍号。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出现,叫作“变换拍子” 。
生:(齐说)变换拍子。
师: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老师,这首歌中的“哎”特别长。
师:很好,这首歌的特点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这也是难点之处。
4、难点解决:(1、2、3、4、依次出示)
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乘上节奏火车进入“节奏城”,把这些难点一一解决了。
1) 师:这首歌中只有一小节3/4拍,按2/4的划拍方法,注意突出强拍。
生:(略)
师:唱时注意附点的韵味。
生:(视唱)
2) 师:(出示卡片)歌中还有一处 “哎” ,老师也把它提出来,大家对照一下,有何不同?
生:旋律一样,节奏变化。
师:很好,大家划拍唱一唱。
生:(略,并把歌曲的第一乐句完整唱一遍)
师: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题歌。
3) 师:歌中还有一处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师也把它提炼出来了。 生:(划拍视唱)。
师:结束处的“弯又多” 前面加上“罗” 在歌曲中是弱起,我们来视唱一下。
生:(略)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
生:随录音演唱歌曲。
6、视唱曲谱:
1)划拍视唱。注意变换拍子略突出强拍。
2)随教师的伴奏视唱。(一人指谱)
7、唱词,歌曲处理:
1) 教师弹琴,学生演唱。
2)歌词分析:师:现在我们来看歌词:前两句可看出:老百姓爱唱山歌,随口就唱,漫山遍野有唱就有对的,“歌海”嘛。后两句:山歌都是从老百姓心底流淌出来的,多得象春江水数不清。“滩险”实际是暗喻,比喻当时的恶霸势力,江水遇到礁石总会流淌过去,在这里指刘三姐与众乡亲一定能战胜恶霸势力,这两句应自豪地演唱。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
生:(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9、设计演唱形式:
师:唱得非常好,但老师听了,感觉还不解渴,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是……。
生:齐唱。
师:我们能否变换一下演唱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设计成什么形式。
生:讨论并演唱:
1) 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个“罗湾又多”齐唱。
2)领唱与齐唱。
3)创设情境,领唱在江面,齐唱在岸边。
师:(鼓掌)你们的演唱,仿佛把老师带到了山清水秀的广西桂林——刘三姐的故乡。
四、知识拓展
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
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大家齐读……。
生:(齐读)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生:想。
师: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边听,边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图片——壮乡风情(大屏幕)。
生1: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来表达情意。“歌圩”是壮族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
生2:“歌圩”活动,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选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生
3: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互相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
生4: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生5: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生6: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师: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同学们可回去搜集相关资料,下课再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学唱了优美的歌曲……
生:《唱山歌》。
师:还简单了解了壮族风俗歌会……
生:“歌圩”。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唱山歌》结束本课。
生:随教师钢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领唱与齐唱)。五、板书设计:中速、优美地、婉转地、委婉动听地、甜美柔和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国歌。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过程:
(一)听赏《国歌》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唱、奏国歌时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庄重、肃穆,身体不能乱动。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
2.可向学生提问: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国歌?然后播放有关唱、奏国歌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补充。
3.介绍国歌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国歌,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国歌、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国歌、升国旗的联系。
(二)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国旗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等国旗知识。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4.学生跟着教师分句模唱歌曲数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师唱“国旗国旗”,学生接唱“真美丽”……
教学评价:
1.是否能安静地听音乐。
2.是否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唱、奏国歌。
3.是否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而不喊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 dang dang dang dang
响板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教学评价
1.能否区别碰铃与响板的音色,并能正确演奏。
2.是否知道《吹芦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歌表演《舞家娃娃真幸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彝族集体舞的走步与拍手。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彝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彝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评价
1.能否正确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按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2.能否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舞表演。
3.能否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一、听《鸟店》、《袋鼠》,唱《我的小绵羊》、《小袋鼠》,感受音乐表现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突出本科主题“可爱的小动物”,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通过创编动作、歌词,尝试用口风琴模拟鸟儿的叫声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我的小绵羊》
1、用听唱法唱会歌曲。指导学生用轻快而亲切有感情的声音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小绵羊的可爱,白白的绒毛,躲在绿绿的树丛里的情景。
2、在表演歌曲时,注意歌中带有“>”的字要唱得有力,并提示学生句尾两个音不同,不要唱错了(“12”与“54”),唱会歌再选择合适的地方加入小动物的叫声。
3、分小组演唱,互相评价,看哪一组同学演唱的感情饱满、吐字清楚。
4、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编唱新歌词,可将同学们编创的歌词整理为几段,全体同学逐一演唱。
二、编创与活动
1、学生发现树丛里各种各样的动物,模仿它们的叫声和动作。
2、学会歌曲后,将这些动物编创成新的歌词。
三、创编与活动:摘果子
1、提示学生观察小袋鼠口袋上有什么标记?每个小袋鼠能摘上几个果子?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划线的方式连到小袋鼠口袋上。
第二课时
一、聆听《袋鼠》
1、指导学生讨论有关袋鼠的知识,描述袋鼠敏捷的动作和机警的神态。
2、初听乐曲,说一说音乐中描述的袋鼠给你感受。
3、复听乐曲。提示学生跟着音乐做袋鼠跳动的动作,用动作感受音乐。
二、表演《小袋鼠》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根据学生的程度安排范唱和听录音感受的次数。
2、指导学生用轻快、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讨论:这首歌怎样唱才能表现小袋鼠的可爱?教师示范,用连音、断音两种方法分别演唱歌曲,让学生区分哪一种更好。
3、学生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默读歌谣,说出它的谜底是什么鸟。自由编创拍击动作。
2、教师提示学生对拍手的方式很多种,想一想怎样拍。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3、学生两人一组边读边拍,看哪组歌谣读得好。
4、教师启发学生自创谜语歌谣大家猜,边读边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