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共筑亿万农民健康梦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共筑亿万农民健康梦

作者:刘俊杰

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20期

从2003年起,河南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的部署安排,开始在25个县市进行新农合试点,到2012年,河南省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到7965万人,参合率达到97%左右。人均筹资标准也从试点阶段的每年30元提高到290元,农民看病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新农合政策的实施,离实现广大农民“病有所医”的健康梦已经越来越近了。

河南省新农合事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取得如此好的成效,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根本要求,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优质便捷的服务和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给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被群众由衷地称为“德政工程”。

一、树立为民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

为了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自新农合试点工作开始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005年以来,把加快推进新农合制度列入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十项民生工程之一,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对参合农民的补偿标准,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参合比率

虽然新农合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但因为它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实行初期,部分农民对这项制度缺乏了解和信任,参加的积极并不高。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从维护农民的健康权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大对新农合工作的宣传力度。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宣传栏、咨询热线、走村入户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宣传新农合政策的基本精神,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新农合。同时采取典型带动的方法,通过对大额补偿集中发放、报销款送款上门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正面引导,让农民加深对新农合的认识,增强参加新农合的信心和积极性。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已经实现了由“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转变,到2012年,河南省新农合的参合率已经达到97%左右,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的目标。

(二)完善补偿方案,提高保障水平

为了使新农合制度给农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河南省不断完善对农民就医的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标准。河南省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标准已经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29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元。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2012年河南省将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乡、县、市和省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90%、80%、70%、65%。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参合农民重大疾病的救治问题,2010年以来,省卫生厅、民政厅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村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对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两类6个病种,新农合补偿70%,医疗救助补偿20%,患儿入院只需交纳10%的住院费用,这就明显地减轻了患者的家庭医疗费负担。2012年起,精神病、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的住院报销比例再次提高5%。省卫生厅还决定,从2013年9月20日起,将新农合大病保障再增加15个病种。这些惠民措施都大大地减轻了参合农民大病医疗费用的负担,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价值目标要求。

二、坚持务实便民的原则,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不仅要求获得更多的实惠,而且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河南省卫生部门坚持务实便民的原则,不断创新服务措施,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 (一)推行即时结报制度,简化报销程序

为了给参合农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使农民在看病后能够及时报销相关费用,河南省卫生厅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从2004年开始,实行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2009年,又进一步选择条件成熟的省级医院进行了限时结报的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深入研究讨论,在统一补偿政策、统一转诊程序、统一结算流程的基础上,从2010年12月起,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到2011年7月,全省167家市、县级医院全面开展即时结报,实现了全省参合农民在18个省辖市看病住院都可能享受即时结报。

(二)设立农民工定点医院,实现农民工就地参合

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在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来说,要享受家乡的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实惠还存在诸多困难。如农民工在外地务工,如果回原籍看病费时费力,如果在务工地看病则不能享受新农合政策。为了解决2000万外出务工农民工就医难的问题,河南省劳务输出大市信阳市,从2006年开始,在固始县、新县等地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北京、武汉、郑州、吴江等地建立了7家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开始了外设农民工定点医院的探索,实现了外出农民工就地就医、就地报销、就地减免,使农民工在务工地也能享受到新农合政策给他们带来的福音。

河南省委从务实便民的角度出发,对于信阳市的创新经验和做法高度重视,并要求全省各地学习信阳的好经验。2007年以来,全省在河南省农民工务工人数相对集中的江苏、陕西、山东、福建等省和北京、深圳等市已经设立了近100家农民工定点医院。为了使外出农民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河南省还要求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地市要统一外建新农合定点机构,不同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市的在同一城市也尽量安排在同一医疗机构,以做到资源共享。这个便民措施,使得大部分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工基本实现了就地参合、就地就诊、就地报销。 三、加强对参合基金的监督管理,以公正透明的管理取信于民

在新农合制度实施过程中,能否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基金运行管理中能否做到透明公正,直接关系到该项制度的实施效果,关系到能否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河南省卫生管理部门把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基金运行监管,作为保障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监管措施,以严格的管理措施取信于民。 (一)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

一是建立医疗机构优胜劣汰机制。为了激发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参合农民的积极性,河南省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准入制、合同制的动态管理措施,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收费、补偿和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考评,并依据考评结果,实行优胜劣汰。二是建立服务督导机制。对新农合补偿情况实行定期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强对费用使用情况、药物目录和诊疗目录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网络监督与现场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定点医院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服务行为,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三是建立分析通报制度。河南省卫生厅坚持每年召开两次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会,听取各地运行情况汇报,分析研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月编印一期新农合专报,直接发给市县级主要领导。专报内容主要是反映统筹基金支付率、住院补偿受益率、次均住院费用、实际住院补偿比等重要指标的基本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发出及时警报。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河南省先后制定了“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监管违规违纪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服务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这些措施,对加强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监督管理,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规范对基金监督管理的机制,保证基金使用安全合理

新农合能否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最关键的问题是管理和服务。最初在宣传发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过程中,参合农民最大的疑虑就是基金管理中的廉洁公正问题,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我们拿了钱,能用到自己身上吗”?为了让参合农民放心,为了有效地防止医疗机构截留、挪用、套用合作医疗基金现象的发生,保证新农合健康发展,河南省卫生管理部门要求各试点县市都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对新农合基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基金收入户与基金支出户相分离、基金拨付和业务审核相对分离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有效地防止了资金被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二是建立基金收支情况公示制度。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管理委员会汇报基金筹集和支付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会使用情况,直接接受参合农民的监督,保证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三是建立新农合基金专项审计和财务监督检查制度。由河南省审计厅、省财政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省卫生厅定期对全省的新农合基金筹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限令整改,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地用在农民身上。

总之,在河南省新农合制度建立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新农合制度建设的推动力量和最终受益者,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目标,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少党政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在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中都能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基本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使全省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病有所医”的基本需求,很多患有大病、重病的农民因为得到及时救治恢复了正常生活,不少农民家庭由于看病能得到及时补偿,而免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民群众“小病拖、大病扛”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变,新农合制度为农民撑起了一把健康伞,为农民筑起了一个健康梦。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