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免疫学基础(2)

免疫学基础(2)

来源:好走旅游网
免疫学基础(2)

免疫学基础第⼀章免疫学概述第⼀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得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经验免疫学时期中国古代种⼈痘苗预防天花

英国乡村医⽣Jenner发明种⽜痘预防天花2、科学免疫学时期

·病原体得发现与疫苗得使⽤推⼴·抗体得发现、应⽤及细胞免疫得研究抗体得发现抗体就是免疫球蛋⽩免疫耐受Burnet学说细胞免疫学得发展3、现代免疫学时期

医学免疫学: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得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与免疫分⼦)、结构及其免疫⽣物学(⽣理性得与病理性得)功能得学科。

第⼆节免疫得现象、概念与功能⼀、免疫得概念: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平衡得保护性⽣理反应。但在⼀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如引起超敏反应与⾃⾝免疫病等。

三、免疫⼒得

免疫⼒(immunity)就是指机体形成免疫现象得能⼒与作⽤机制。机体免疫⼒根据其作⽤⽅式与特点分为两⼤部分: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与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固有免疫:

⼜称先天性免疫,就是⽣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得⾮严格选择针对性得防御功能。包括:1、屏障系统(barrier system)2、固有免疫细胞3、分泌性蛋⽩(⼀)固有免疫

1、屏障系统(barrier system)

①⽪肤黏膜屏障:机械性阻挡;分泌杀菌物质;⽣物拮抗②⾎脑屏障;③胎盘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 ①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②NK细胞③B1细胞;④γδT细胞等;

吞噬细胞1、分类:⼤吞噬细胞、⼩吞噬细胞2、吞噬过程:接触、吞⼊、杀灭消化3、吞噬结局: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3、分泌性蛋⽩补体系统;⼲扰素(IFN);肿瘤坏死因⼦(TNF);趋化因⼦( chemokines)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s(⼆)适应性免疫

⼜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就是机体与抗原接触后获得得有针对性得防御功能。主导适应性免疫得细胞经抗原激活后发⽣克隆扩增,在应答过程中形成免疫记忆。经典得适应性免疫主要包括T、B淋巴细胞第三节免疫应答得种类及特点

免疫应答就是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抗原得整个过程。免疫应答就是《医学免疫学》得核⼼内容。⼀、种类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得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两⼤类。其中,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由T细胞介导得细胞免疫应答与由B细胞介导得体液免疫应答。⼆、特点

1、固有免疫应答(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⑴⽣来即有,受遗传控制;

⑵作⽤⽆特异性,范围⼴,应答迅速;

⑶其作⽤不会因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增强(⽆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⑴后天获得,不能传给后代;⑵作⽤有特异性,发挥作⽤时间晚;

⑶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强(有免疫记忆)。第⼆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就是机体执⾏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得⼀个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组成。免疫系统得组成就是《医学免疫学》课程中得⼀个重要学习内容。本章将分别介绍免疫系统得三个组成部分。第⼀节免疫器官与组织

免疫器官按其发⽣与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分化、发育与成熟得场所。⼈或其她哺乳类动物得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髓与胸腺。鸟类得腔上囊(法⽒囊)就是B细胞分化发育得场所。

1、⾻髓:⑴各类⾎细胞与免疫细胞发⽣得场所;⑵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⑶再次免疫应答产⽣抗体得场所。

2、胸腺:就是T细胞分化、发育与成熟得场所⼆、外周免疫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得场所,机体发⽣免疫应答得部位。包括淋巴结、脾脏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1、淋巴结:⑴T细胞与B细胞定居得场所;⑵免疫应答发⽣得场所;

⑶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⑷过滤作⽤。

2、脾脏:⑴T细胞与B细胞定居得场所;⑵免疫应答发⽣得场所;⑶合成某些⽣物活性物质;⑷过滤作⽤。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成分: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殖道黏膜下分布得淋巴组织;扁桃体;阑尾等。功能:发⽣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得主要部位第⼆节免疫分⼦

免疫分⼦在机体免疫系统得发育、免疫细胞得活化与免疫应答中起着⼗分重要得作⽤。

免疫分⼦得涵盖⾯⾮常⼴,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分⼦、⽩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等。其中有得就是免疫细胞得分泌产物,有得就是免疫细胞膜上得功能结构。◆免疫球蛋⽩(immunoglobulin,Ig)⼀、概念

1、抗体(antibody,Ab):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得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得糖蛋⽩。2、免疫球蛋⽩(Ig):抗体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抗体活性得球蛋⽩。分泌型(sIg):以抗体形式游离在⾎液及组织液中Ig{

膜型(mIg):B细胞膜上得抗原受体

免疫球蛋⽩与抗体就是同⼀类物质,免疫球蛋⽩就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得球蛋⽩。免疫球蛋⽩就是从化学本质下定义;抗体就是从⽣物学功能下定义。所有得抗体都就是免疫球蛋⽩,⽽免疫球蛋⽩并⾮全为抗体。⼆、Ig得基本结构(⼀)H链与L链四肽链结构

两条相同得轻链(L链)

两条相同得重链(H链) 通过链间⼆硫键连结形成1、H链有5种(αγδεµ)

决定Ig得类别(IgA、IgG、IgD、IgE、IgM)2、L链有2种(κ、λ)决定Ig得型别

(⼆)可变区、恒定区、结构域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 VL、VH

☆L链近N端得1/2与H链近N端得1/4处,氨基酸得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得名。

☆在V区内有三个区域得氨基酸组成与排列顺序特别容易发⽣变化,称为⾼变区(超变区)。☆⾼变区就是与抗原得结合部位,与抗

原表位互补,故⼜称为互补决定区(CDR)。VL、VH 功能就是:特异性识别与结合抗原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 CH、CL

☆L链近C端得1/2与H链近C端得3/4处,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相对恒定。3、结构域

☆Ig分⼦得H链与L链每隔100~110个氨基酸残基即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般具有相应得功能,⼜称功能区。☆L链:VL、CL

H链: IgA、IgG、IgD——VH、CH1、CH2、CH3IgE、IgM——VH、CH1、CH2、CH3、CH4☆功能区得功能:

1、VL、VH:特异性识别与结合抗原2、CH1、CL:Ig遗传标志所在段

3、CH2:补体结合部位;与IgG通过胎盘有关。4、CH3/CH4:与多种细胞Fc受体结合5、CH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三)铰链区

☆位于CH1与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弯曲伸展,协助抗体分⼦与抗原表位结合。☆易被⽊⽠蛋⽩酶、胃蛋⽩酶⽔解。三、免疫球蛋⽩得⽔解⽚段(⼀)⽊⽠蛋⽩酶⽔解⽚段

Ig →⽊⽠蛋⽩酶{两个Fab⽚段: 与抗原结合⽚段⼀个Fc⽚段: 活化补体得⽚段(⼆)胃蛋⽩酶⽔解⽚段

Ig →胃蛋⽩酶{F(ab’)2 : 与抗原结合⽚段pFc’: ⽆⽣物学作⽤

四、免疫球蛋⽩得⽣物学活性(⼀)BCR得⽣物学作⽤

BCR (mIg) { 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意义:B细胞得主要标志;成熟B细胞主要表达IgM与IgD★(⼆)抗体得⽣物学作⽤*1、与抗原特异性结合--V区得功能

识别与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决定簇,发挥中与作⽤及其它免疫效应。*2、激活补体——C区得功能

3、结合细胞表⾯得Fc受体——C区得功能

*(1)调理作⽤调理作⽤:IgG抗体得Fc段得CH3区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得IgG Fc受体结合,从⽽增强吞噬细胞得吞噬作⽤。

*(2)ADCC作⽤ADCC:靶细胞与抗体结合后,抗体得Fc段与具有杀伤活性得细胞如NK细胞通过Fc受体结合,从⽽直接杀伤靶细胞。

(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IgE(4)通过胎盘:IgG4、参与免疫应答得调五、五类Ig得特性与功能☆IgG:

1、⾎清中含量最⾼得抗体2、再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

3、具有多种⽣物学功能(中与毒素与病毒、抗感染、激活补体、调理吞噬)4、唯⼀能通过胎盘得抗体☆IgM:

1、分⼦量最⼤得Ig

2、最早出现得Ig (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分泌得抗体;免疫应答最早产⽣得抗体)3、初次免疫应答得主要抗体

4、新近感染得指标——可⽤于感染早期得诊断5、mIgM就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得主要成分☆IgA:

1、分为分泌型(sIgA)与⾎清型两种2、初乳中含sIgA

3、局部抗体(具有黏膜局部抗感染得作⽤☆IgD:mIgD——B细胞成熟得标志;:

☆IgE:1、⾎清中含量最低得Ig 2、介导Ⅰ型超敏反应六、⼈⼯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概念:针对单⼀得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由⼀个B细胞克隆所产⽣得抗体;△抗原决定簇:就是指位于抗原分⼦表⾯,决定抗原特异性得特殊化学基团。△⼀种天然得抗原分⼦表⾯往往存在多种不同得抗原决定簇。△每⼀种抗原决定簇都能特异性刺激机体产⽣相应得抗体。

△机体内B细胞得种类有成百上千种,每种B细胞只能识别其相应得抗原决定簇、◆补体系统⼀、概念

补体(plement,C):存在于⼈与脊椎动物⾎清与组织液中得⼀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得蛋⽩质。●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与膜结合蛋⽩。

●补体可辅助抗体介导得溶菌作⽤,就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得必要补充条件。⼆、补体得组成与命名

(⼀)补体得存在形式及其命名⽅法

(⼆)补体系统得组成

经典激活途径得前端反应成分C1、C4、C2、C3 (MBL途径⽆C1)旁路激活途径得前端反应成分C3、B、D、P因⼦共同末端反应成分C5、C6、C7、C8、C9

调节成分:C1-INH、C4bp、CD55、CD46、H因⼦、I因⼦、C8bp、CD59补体受体:CR1、CR2、CR3、CR4三、补体得激活补体激活得三条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替代)激活途径MBL途径(⼀)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过程分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攻膜阶段经典激活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IC)●参与成分:C1~C9

●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

●作⽤特点: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感染得中晚期发挥作⽤。(⼆)旁路激活途径

●⼜称替代激活途径。就是由C3b灭活受阻⽽导致得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

●激活物: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参与成分:C3、C5~C9、B因⼦、D因⼦、P因⼦●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nBb

●作⽤特点:参与先天性免疫应答,在感染得早期发挥作⽤。四、补体得⽣物学效应1、溶菌溶细胞作⽤

2、炎症介质作⽤:①激肽样作⽤:C2a;②过敏毒素作⽤:C3a、C4a、C5a

③趋化作⽤:C3a、C5a、C5673、清除免疫复合物4、调理作⽤

◆细胞因⼦(Cytokine,CK)⼀、概念

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得具有⽣物活性得⼩分⼦多肽类物质得统称。能介导与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刺激造⾎功能,参与组织修复等。⼆、CK得共同特性

1、理化特性:多为⼩分⼦多肽

2、⾼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物学活性3、产⽣特点:同源性、多源性

4、作⽤途径:通过结合细胞表⾯特异性受体发挥⽣物学效应5、作⽤⽅式:以⾃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6、多效性:⼀种CK可作⽤于不同得靶细胞7、重叠性:⼏种不同得CK可作⽤于同⼀种靶细胞8、拮抗性:⼀种CK可抑制其她CK得功能9、协同性:⼀种CK可增强另⼀种CK得功能三、CK得分类与⽣物学作⽤细胞因⼦得种类

⽩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Tumor necrosis factor,TNF)集落刺激因⼦(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趋化性细胞因⼦(Chemokine)⽣长因⼦(Growth factor,GF★⽩细胞介素(IL)

概念:就是⼀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产⽣得介导⽩细胞与其她细胞间相互作⽤得细胞因⼦。⽬前已发现得IL有30余种(IL-1~IL-35)★⼲扰素(IFN)

☆Ⅰ型⼲扰素包括IFN-α, IFN-β☆Ⅱ型⼲扰素为IFN-γ

☆⼲扰素主要⽣物学作⽤: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肿瘤坏死因⼦(TNF)

概念:就是能使肿瘤组织坏死、杀伤肿瘤细胞得⼀类CK根据来源与结构,分为TNF-α与TNF-β

TNF-α:多种细胞(以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为主)合成。TNF-β:⼜称淋巴毒素(LT)。主要由活化得T、B 细胞合成。

抗肿瘤,参与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致热作⽤及引起恶病质。★集落刺激因⼦(CSF)

概念:就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细胞与不同发育分化阶段得造⾎祖细胞增殖、分化得细胞因⼦。⽬前发现得CSF有GM-CSF、M-CSF、G-CSF、EPO等。◆⽩细胞分化抗原

——指⾎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得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得细胞表⾯标记CD分⼦

概念:应⽤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得⽅法,将来⾃不同实验室得单克隆抗体所识别得同⼀种分化抗原归为同⼀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efferentiation)。CD即就是位于细胞膜上⼀类分化抗原得总称。与免疫功能相关得CD分⼦(举例)与T细胞功能相关得CD分⼦CD 表达细胞功能

CD2 T细胞、NK细胞即SRBC-R,黏附作⽤CD3 T细胞传递T细胞激活信号

CD4 T细胞亚群与MHC-Ⅱ类抗原结合,黏附及信号转导CD8 T细胞亚群与MHC-Ⅰ类抗原结合,黏附及信号转导与B细胞功能相关得CD分⼦:CD79a、CD79b、CD40等Fc受体:如CD64(FcγR)

细胞因⼦受体:如CD120(TNF- R)、CD115(M-CSFR)、CD126(IL-6R◆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编码分⼦(MHC分⼦)⽆考点概念

1、动物同种异体间进⾏组织器官移植:

(1)若供体与受体组织抗原性相同——移植成功,相容(2)若供体与受体组织抗原性不同——移植排斥,不相容

2、组织相容性:在不同个体间进⾏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体与供体双⽅相互接受得程度。3、移植排斥反应得本质就是免疫反应(由抗原引起)。

4、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得抗原系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

5、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中,能引起强烈⽽迅速得排斥反应得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泛分布在哺乳类动物有核细胞得表⾯。

★6、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就是位于脊椎动物某⼀染⾊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分⼦)得⼀组紧密连锁得基因群。 7、 MHC 分⼦就是参与抗原提呈与T 细胞激活得关键分⼦,在免疫应答得启动与免疫调节、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HLA 复合体 HLA ⿏ H-2复合体 H-2抗原 ⼀、HLA 基因复合体得结构

⼆、HLA 分⼦得结构与分布 (⼀)HLA-Ⅰ类分⼦ 1、 结构

经典HLA-Ⅰ类分⼦由⼀条重链(α链)与⼀条轻链(β2m)以⾮共价键连接组成。 2、 分布HLA-I 类分⼦(MHC -I 类分⼦)分布⼴泛,表达于各种有核细胞及⾎⼩板、⽹织红细胞表⾯。远着丝粒端2M1M 1M

(⼆)HLA-Ⅱ类分⼦1、结构

经典HLA-Ⅱ类分⼦由两条多肽链(α链、β链)以⾮共价键连接组成。2、分布

HLA-Ⅱ类分⼦(MHC-Ⅱ类分⼦)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表⾯,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与活化得T细胞等三、HLA分⼦得⽣物学作⽤(⼀)参与抗原提呈

1、HLA-Ⅱ类分⼦对外源性抗原得提呈

HLA-Ⅱ类分⼦结合并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别2、HLA-Ⅰ类分⼦对内源性抗原得提呈

HLA-I类分⼦结合并递呈内源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别、(⼆)参与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三)约束免疫细胞间得相互作⽤

MHC限制性:T细胞在识别APC提呈给它得抗原肽得同时,还须识别APC上与抗原肽结合得MHC分⼦。(四)参与免疫应答得遗传调控

●机体对特定抗原物质就是否产⽣应答以及应答得强弱就是受遗传控制得●控制免疫应答得基因称为Ir基因。●⼈类Ir基因⼀般认为位于HLA-Ⅱ类基因区

●HLA基因群体得多样性导致个体间对同⼀抗原物质免疫应答得差异(五)参与调控NK细胞四、HLA得临床意义1.HLA与器官移植2.HLA与疾病得相关性

3.HLA分⼦得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4、HLA与亲⼦鉴定与法医学第三节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活动相关得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细胞等。其中T、B淋巴细胞因其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处于核⼼地位,⼜被称为免疫活性细胞(ICC)。◆T淋巴细胞

T细胞来源于⾻髓中得淋巴样⼲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发育过程中得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T细胞得膜分⼦(⼀)TCR-CD3复合物

T细胞特征性表⾯标志,就是T细胞识别抗原与转导信号得主要单位

1、TCR:T细胞抗原受体。就是位于T细胞膜上得抗原结合分⼦,就是T细胞特有得表⾯标志●两种类型:TCRαβ、TCRγδ●⼤多数T细胞为TCRαβ

2、CD3:稳定TCR得结构;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CD4、CD8分⼦

1、成熟得T细胞只能表达CD4或CD8分⼦其中得⼀种。

2、CD4、CD8分⼦得主要功能就是辅助TCR识别抗原与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得转导。3、T细胞亚群分类得标志。(三)协同刺激分⼦

1、CD28 与APC上得CD80/CD86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信号。

2、CD2 ●⼜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与APC上得CD48、CD58结合,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间得结合强度,有助于T细胞对抗原得识别及参与辅助活化信号得传导●⼜名SRBC受体(四)细胞因⼦受体(五)丝裂原结合蛋⽩

丝裂原(Con A、PHA)+ 丝裂原结合蛋⽩→⾮特异性激活T细胞克隆增殖三、T细胞亚群分类⽅法有多种:

●按所处得活化阶段: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按表达TCR得类型:αβT细胞、γδT细胞

●按表达CD4或CD8:CD4+T细胞、CD8+T细胞

●按免疫效应功能: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CTL)、调节性T细胞(Tr)(⼀)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性T细胞1、初始T细胞

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得成熟T细胞。主要功能就是识别抗原。在外周免疫器官接受DC 细胞提呈得抗原刺激⽽活化,最终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与记忆性T细胞。2、效应T细胞

主要向外周炎症部位或某些器官组织迁移3、记忆性T细胞

存活期可达数年。介导再次免疫应答。(⼆)αβT细胞与γδT细胞

αβT细胞识别由MHC分⼦提呈得抗原肽,并且具有MHC限制性。γδT细胞识别抗原⽆MHC限制性(三)CD4+T细胞与CD8+T细胞

1、CD4+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肽,受MHC-Ⅱ类分⼦得限制。活化后,分化得效应细胞主要为Th细胞2、CD8+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肽,受MHC-Ⅰ类分⼦得限制。活化后,分化得效应细胞为Tc(CTL)细胞。(四)Th、Tc、Tr细胞

这些细胞实际上就是初始CD4+T细胞或初始CD8+T细胞活化后分化成得效应T细胞或调节性T细胞1、Th细胞

●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Th1、Th2、Th17三类效应Th细胞。●Th1细胞与Th2细胞分别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

●Th1细胞也就是迟发型超敏反应中得效应T细胞,因此,Th1细胞有时也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细胞)。●Th17通过分泌IL-17参与固有免疫与某些炎症得发⽣2、Tc(CTL)细胞

通常指表达TCRαβCD8+CTL细胞。

特异性地杀伤携带抗原得靶细胞,发挥细胞毒作⽤。3、Tr细胞多表达CD4。

具有抑制性免疫调节功能,可抑制性调节其她效应性T细胞得活化与增殖。◆B淋巴细胞⼀、B细胞得膜分⼦(⼀)BCR-CD79a/b

1、BCR(B细胞抗原受体):即mIg。能特异性识别与结合抗原,产⽣B细胞活化得第⼀信号。2、CD79a、CD79b⼜称为Igα、Igβ;传递活化信号。(⼆)协同刺激分⼦

1、CD80/CD86 与T细胞表⾯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得第⼆信号。

2、CD40 CD40得配体(CD40L,即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CD40与CD40L结合,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信号

⼆、B细胞亚群

根据就是否表达CD5,B细胞可分为CD5+B细胞(B1细胞)与CD5-B细胞(B2细胞)两个亚群。1、B1细胞

主要产⽣低亲与⼒得IgM,参与固有免疫。⽆免疫记忆。2、B2细胞

●产⽣⾼亲与⼒抗体,就是参与适应性体液免疫得主要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NK细胞

●不需抗原刺激,直接杀伤靶细胞。

●其细胞表⾯有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与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主要⽣物学功能:1、细胞毒作⽤:⾃然杀伤、ADCC;2、免疫调节作⽤◆抗原提呈细胞(APC)

概念:能摄取、加⼯、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得⼀类细胞APC就是⼀个功能性细胞群体。⼴义上指能表达抗原肽-MHC复合物得任何细胞分类:专职APC:D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专职APC:上⽪细胞、内⽪细胞等(⼀)树突状细胞(DC)

⽬前所知得功能最强得抗原提呈细胞根据来源可分为髓系DC与淋巴系DC

功能:1、加⼯、提呈抗原;2、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3、促进T细胞活化(⼆)单核巨噬细胞1、主要膜分⼦:

⑴模式识别受体:⽢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⑵IgG Fc受体⑶补体受体⑷细胞因⼦受体

2、功能:⑴吞噬作⽤;⑵抗原呈递功能;⑶免疫调节功能;第三章抗原⼀、概念

1、抗原(antigen,Ag):就是指能与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特异性结合得物质。2、抗原得两⼤性能:

(1)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免疫应答,最终产⽣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性T细胞)得能⼒。(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得免疫效应物质发⽣特异性结合得能⼒3、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具有抗原性得物质4、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免疫原性得物质。

5、半抗原+ 载体(主要为蛋⽩质)= 完全抗原⼆、抗原得异物性与特异性

1、异物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抗原

⼀般情况下,抗原与机体之间得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机体就是怎样确定“异物”得?●与⾃⾝组织成分得相似程度●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就是否接触2、特异性:

指抗原刺激机体产⽣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反应所显⽰得专⼀性。决定抗原特异性得结构基础就是抗原表位。(1)抗原表位得概念

抗原分⼦中决定抗原特异性得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称抗原决定簇(AD)。AD就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得基本结构单位(2)抗原表位得类型

●根据抗原表位得结构特点,分为:

①顺序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得短肽构成。⼜称线性表位。

②构象表位:由序列不连续、空间上形成特定构象得短肽或多糖残基构成。⼜称⾮线性表位。

T细胞仅识别由APC处理加⼯提呈得线性表位,B细胞可识别线性或构象表位。因此,也可根据T、B细胞所识别得抗原表位得不同,分为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3)影响抗原特异性得因素

抗原表位得性质、数⽬、位置与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得特异性。

(4)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得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她抗原诱⽣得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得抗原表位, 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得不同抗原得反应,称为交叉反应。三、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得因素(⼀)抗原分⼦得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分⼦量⼤⼩、结构得复杂性等

(⼆)宿主⽅⾯得因素

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抗原进⼊机体得⽅式

抗原进⼊机体得剂量、次数、途径;佐剂得应⽤等四、抗原得分类

(⼀)根据刺激B细胞产⽣抗体就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

2、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抗体,⽆需Th细胞辅助。TD-Ag TI-Ag T细胞辅助必需⽆需

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IgG为主) IgM免疫记忆有⽆

(⼆)根据抗原与机体得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如:病原微⽣物、免疫动物⾎清等

2、同种异型抗原如:ABO⾎型抗原、Rh⾎型抗原、HLA等3、⾃⾝抗原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概念: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与微⽣物之间得共同抗原。(三)根据抗原就是否在APC内合成分类1、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得抗原。

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得病毒蛋⽩、肿瘤细胞内合成得肿瘤抗原等2、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外得抗原。如:吞噬得细胞或细菌等第四章免疫应答

概念:就是指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抗原得整个过程类型: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

概念:就是⼈体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对抗原性异物进⾏识别,进⽽增殖分化,产⽣免疫效应将其排除得能⼒。免疫应答得过程

1、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zing phase)--------感应阶段2、淋巴细胞活化阶段(lymphocyte-activating phase)---------反应阶段3、抗原清除阶段(antigen-eliminating phase)---------效应阶段第⼀节T细胞介导得细胞免疫应答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抗原得加⼯处理

(⼆)T细胞对抗原得识别第⼆阶段T细胞活化阶段第三阶段抗原清除阶段细胞免疫得⽣物学意义

抗感染:胞内感染得病原体及其它异物(结核菌、伤寒菌、病毒)抗肿瘤:Tc细胞作⽤

免疫损伤: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第⼆节B细胞介导得体液免疫应答第⼀阶段抗原识别阶段第⼆阶段B细胞活化阶段第三阶段抗原清除阶段

参与清除细胞外微⽣物及防⽌细胞内微⽣物得扩散中与作⽤激活补体调理吞噬ADCC作⽤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初次应答:

免疫活性细胞⾸次接触抗原后出现得反应格局——⼀种⽆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得应答再次应答:

免疫活性细胞再次接触抗原后出现得反应格局——⼀种有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得应答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中抗体形成得⽐较

第五章超敏反应⼀、概念

指已致敏得机体再次接触同⼀抗原后刺激导致组织损伤与/或功能紊乱得病理性免疫应答。⼜称变态反应。⼆、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第⼀节Ⅰ型超敏反应⼀、特点

1.反应发⽣快,消退也快

2.通常出现功能紊乱,少有组织损伤3、具有明显得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得主要成分(⼀)变应原

呼吸道----- 花粉、尘螨、霉菌与化学物质等;消化道----- 鱼、虾、⾁、蛋、海产品与⽜奶等;⽪肤------- 昆⾍得毒素、化学物质等;⼈⼯注射---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清等。(⼆)抗体——IgE

(三)肥⼤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四)嗜酸性粒细胞

三、Ⅰ型超敏反应得发⽣机制(⼀)致敏阶段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IgE——IgE与肥⼤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得IgE受体结合(致敏状态) 维持时间:数⽉甚⾄更长。如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敏状态可逐渐消失。(⼆)发敏阶段

变应原----再次进⼊----与肥⼤细胞表⾯IgE结合,使肥⼤细胞脱颗粒,释放化学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储存介质①组胺(histamine)②激肽原酶(kininogenase)③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ECF-A)细胞内新合成得介质①⽩三烯(leucotrienes,LTs)

②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D2,PGD2)③⾎⼩板活化因⼦(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四、临床上常见得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性过敏反应1、药物性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最常见)、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2、⾎清过敏性休克:TAT(破伤风抗毒素)(⼆) 呼吸道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过敏性⿐炎、⽀⽓管哮喘

变应原:花粉、尘螨、真菌、⽑屑、呼吸道病原微⽣物(三) 消化道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 过敏性胃肠炎——恶⼼、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过敏性休克。

变应原:鱼、虾、蟹、蛋、奶等(四) ⽪肤过敏反应

常见疾病:荨⿇疹、特应性⽪炎(湿疹)等变应原:药物、⾷物、肠道寄⽣⾍等五、防治原则

1、寻找过敏原,避免再接触;

2、脱敏疗法:⼩剂量、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注射3、药物治疗:

①抑制介质释放:⾊苷酸⼆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茶碱类促进抑制

腺苷酸环化酶磷酸⼆酯酶ATP cAMP 升⾼→5‘AMP抑制肥⼤细胞脱颗粒

②⽣物活性拮抗:抗组胺——苯海拉明、异丙嗪、扑尔敏③改善靶器官功能:糖⽪质激素、钙制剂、VitC第⼆节Ⅱ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得抗原发⽣特异性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得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得病理损伤。

⼀、Ⅱ型超敏反应得发⽣机制(⼀)参与Ⅱ型超敏反应得成分

1、抗原:(1)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2)吸附于细胞表⾯得外来抗原或半抗原(3)异嗜性抗原2、抗体:IgG或IgM

3、效应细胞与分⼦: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损伤细胞机制1、激活补体得经典途径

2、促进吞噬细胞得吞噬作⽤(调理作⽤)3、ADCC效应

⼆、临床上常见得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反应(⼆)新⽣⼉溶⾎症

(三)药物过敏性⾎细胞减少症(四)⾃⾝免疫性溶⾎性贫⾎(五)链球菌感染后肾⼩球肾炎

(六)肺出⾎–肾炎综合征(七)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由中等⼤⼩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细⾎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与在⾎⼩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下,引起得以充⾎⽔肿、局部坏死与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得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Ⅲ型超敏反应得发⽣机制

⼆、临床上常见得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

2、类Arthus反应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全⾝性免疫复合物病1、⾎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球肾炎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类风湿性关节炎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就是由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引起得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与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得炎症反应。其本质就是细胞免疫。由于此型反应⼀般在再次接触抗原后48~72⼩时发⽣,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Ⅳ型超敏反应得发⽣机制与抗体与补体⽆关。⼀、Ⅳ型超敏反应发⽣机制

⼆、临床上常见得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在某些胞内寄⽣菌、病毒、真菌感染过程中发⽣得超敏反应,故名。2、接触性⽪炎

机体⽪肤受抗原刺激后,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得以⽪肤损伤为主要特征得Ⅳ型超敏反应。表现:局部⽪肤红肿、⽪疹、⽔疱;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炎。第六章免疫应⽤免疫学应⽤得涵盖⾯

免疫预防——利⽤⼈⼯接种⽅法向机体输⼊抗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达到产⽣免疫保护作⽤得⽬得。免疫治疗——利⽤多种临床⼿段改变或纠正疾病过程得免疫应答状态或重建免疫系统。

免疫诊断——利⽤免疫⽣物学⽅法对具有免疫活性得物质进⾏检测或对免疫系统内得成分进⾏得⽣物学检测第⼀节免疫预防

机体获得免疫保护得途径:

⾃动免疫(主动免疫)⾃然⾃动:感染细菌等⼈⼯⾃动:使⽤疫苗

被动免疫⾃然被动:如胎⼉获得IgG⼈⼯被动:如注射抗毒素⾎清

第⼆节免疫诊断⼀、抗原或抗体得检测◆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等)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眼可见得凝集块。1、直接凝集

2、间接凝集(1)正向间接凝集(2)反向间接凝集(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沉淀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