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医治穴位之杨若古兰创作
一、呼吸血汗管零碎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梗阻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 涌泉.
二、消化零碎: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 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零碎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 、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九、妇科:
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
1.痛经:关元、次髎、地机;配穴:三阴交、命门.
2.月经不调:血海、脾俞、肾俞、膈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十、男科:
主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体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肾俞.
附:
肺腧穴
地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必定的感化.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腧穴
地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芥蒂、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
对于各种心脏病有必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膈俞(血会穴)地位: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风疹.
现多用于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痉挛,胃炎,肠炎,荨麻疹,小儿养分不良等.
天突穴
地位:仰靠座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地方.
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各种贴法所涉及的穴位:清代张潞的张氏
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到了古代,万芳病院西医师在临床上也印证了三伏贴确实能够医治过敏、气喘等疾病,
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
台湾大椎、肺俞、风门古方对于穴位的帖法(指的是冷哮)
第一次:大椎、风门、膏肓
第二次、陶道、肺俞、脾俞
第三次身柱、心俞、檀中、若痰多加丰隆.
穴位可以因人而异,普通治咳嗽的话帖这几个穴位,哮喘的话可以加上定喘,脾虚寒的话可以加脾俞等,也能够结合个人比较敏感的穴位,以背部的穴位为主,胸部为辅第一次拔取百劳、风门、肺俞、定喘四个穴位
第二次拔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
第三次选到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