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来源:好走旅游网
[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shǎnɡ xī)]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yǐnjū)篇1: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刘长卿的作品(zuòpǐn),诗文风格自然清新,全诗充满禅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题。 寻南溪(nán xī)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yīlù)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第 1 页 共 5 页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7.(4分)依:用拟人手法(2分),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2分)

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2分)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2分)

8.(4分)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2分)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2分) 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第 2 页 共 5 页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测: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那么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篇2:《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8.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寻〞字是统领全诗的纲,由它引出常山道人的隐居环境。

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测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表达“寻〞字。(1分) 9.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2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

内容总结

(1)[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篇1: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刘长卿的作品,诗文风格自然清新,全诗充满禅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题 (2)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第 4 页 共 5 页

(3)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第 5 页 共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