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2004年6月Jun.2004怎样突破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三个难点
罗 毅
(双流县华阳中学,四川成都 610200)
摘 要:初中化学教学面临教学时间紧,教学内容重,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不容易入门,化学
内容比较分散,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的特点,教学中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分化。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容易造成学生成绩分化的三个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作详细分析,对怎样突破这三个难点作系统阐述。
关键词:突破;初中化学;难点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4)0620156202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酸、碱、盐相
互反应规律这三个知识点既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分化。这三个知识点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甚至会对学习化学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信心,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破这三个难点,避免学生分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个初中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学中,应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依据,以物质结构为主线,以元素化合物为核心,以化学实验为手段,加强化学用语教学,加强化学计算教学,系统归纳酸、碱、盐相互反应规律,对初中化学的三个难点进行突破。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养兴趣,分散难点,加强检测。防止学生在化学用语上的分化。
教材中化学用语安排十分集中,又出现比较晚。教材在第二章的第三节才开始出现元素符号,一堂课要掌握26个元素符号,超过了学生接受的限度。初次接触元素符号尚未熟练掌握,马上就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接下来又是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和应用。由于化学用语接踵而来,造成学生“食”而不化,识记和巩固成了“包袱”,从而产生分化。学生感到化学易学易忘,化学靠死记硬背,记化学用语甚至比记英语单词还要难。
教学中,要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记忆和书写的效果。要重视绪言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几个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如“彩色烟花”“、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破译密电码”等等。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化学史上的一些轶闻趣事、重大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然后从第一章起,根据有关内容,有计划地在每节课中出现5~6个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根据实验现象去记忆化学方程式。甚至对基础好的班级,从绪言课起,就可涉及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应用。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新奇而很愿意学习,记忆较容易。当讲到元素和元素符号这节时,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元素符号,识记了一定数量的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通过难点分散,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定程度上多练多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巩固记忆的
重要措施。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不练不用
就很容易遗忘。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例如把元素符号编成顺口溜,按金属活动性顺
)来记忆,这样读起来很顺口,学序表(钾、钙、钠、镁、铝……
生记忆方便,又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基础。为了不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用语感到枯燥乏味,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如像学习英语单词那样,建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卡片,经常翻阅巩固记忆。教室后的黑板上开辟化学用语专栏,每次上新课时,用1~2分钟听写,发现一些错误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方程式,让学生讨论辨别,加以纠正;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谁默写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最多、最正确;对成绩突出或进步较快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
严格要求,加强检查。在学习化学用语的过程中,对学习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元素符号的书写,包括字母的大小写。学生对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的大小写往往不符合要求;对化学式的书写,把右下一角的数字写得太大,应及时提出纠正,强调书写规范化。又如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差距很大,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式的书写比较熟练,而部分学生对元素符号还没有掌握。针对这些情况及时给他们补差,利用课余时间让差生留下来补课,直到他们全部掌握为止。通过这些措施,突破学生在化学用语上的分化。
二、讲清方法,由浅入深,精讲多练。防止学生在化学计算上的分化。
初中的化学计算包括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有关溶液的计算。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计算的难度有所降低。近年来中考的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对化学式的计算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合物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其中,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可根据概念;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则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正确(一定要配平),计算相对分子质
156
第20卷(总第128期) 罗毅:怎样突破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三个难点量时要准确,代入方程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一定是纯量,单位要统一。如果不纯就换算,换算的方法是: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并强调:纯净物的质量分数=1-杂质的质量分数。
近年来,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材中删去了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但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仍是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首先要讲清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根据概念写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结合例题和课后习题,精讲多练。难点是涉及溶液的体积的有关计算,溶液的稀释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教学中,要讲清“溶液
3
质量(g)=溶液体积(ml)×溶液的密度(g/cm)”这一换算公式。强调溶液体积的单位是毫升,注意与气体的质量和体积换算的单位的不同之处。对溶液的稀释和配制,要讲清稀释和配制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是解这类题的关键。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要讲清溶液是混合物,溶液的质量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要换算成溶质的质量才能代入。总之,要讲清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精讲多练,突破学生在化学计算上的分化。
三、讲清规律、归纳总结、联系实际。防止学生在酸、碱、盐上的分化。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化合物中的三大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反应以及同单质、氧化物的反应,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和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规律。使学生懂得一切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好材料。
由于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是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小结,内容多且复杂。如果学生对物质分类搞不清楚,对金属活动顺序及其意义理解不透,对酸的通性、碱的通性和盐的化学性质不熟悉,对酸、碱、盐溶解规律记不住,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不清,学生便无法正确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就会造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错误,运用相关知识时就感到棘手。要防止学生在这方面分化,可采取:
通过化学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结合生产、生活有关现象的描述,使学生对典型物质有鲜明或具体认识,并在这些基础上概括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通过学生探究性实验概括出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熟悉各类有代表性物质的性质,又可以防止学生把规律知识抽象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边实验边讲授新课,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关知识。如对酸、碱、盐溶解性规律,编写顺口溜“: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不困难。盐酸盐中氯化银,硫酸盐中硫酸钡,都不溶于水和酸。碱类可溶只有钾钠钡铵。碳酸盐和磷酸盐,可溶只有钾钠铵。”总结出重要的沉淀及颜色,如:
氢氧化铜是蓝色;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氯化银、硫酸钡、碳酸
钙、碳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银都是白色;而且氯化银和硫酸钡都不溶于稀硝酸,其余沉淀都要溶于稀硝酸。要求学生对这些重要沉淀及颜色、性质记熟。熟悉典型物质的颜色和性质,如:Cu是亮红色;CuO是黑色;Fe2O3是红色;无水CuSO4是白色固体,遇水变成蓝色,此实验常用来检验水的存在。碳酸盐遇酸产生气泡,这些都是物质推断题的突破口。重要离子的检验方法,强调鉴别Cl-和SO42-最好用BaCl2或Ba(NO3)2溶液,不用AgNO3溶液。当溶液中同时存在Cl-和SO42-需要检验时,要先用Ba(NO3)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SO42-,再用AgNO3溶液检验Cl-。最后向学生强调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只有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反应才能发生。
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教学,选取镁、铝、锌、铁、铜等金属分别跟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得出金属活动顺序以及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与酸(稀硫酸或稀盐酸)不反应的结论;进一步得出排在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强调指出:①盐必须可溶,如果盐不溶则不反应;②钾、钙、钠三种金属除外,它们的活动性太强,与盐溶液反应时,首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可补充一个探究性学生实验:把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当学生弄懂了物质的分类,记住了酸、碱、盐溶解性规律,掌握了金属活动顺序以及金属与酸、盐反应的条件,掌握了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理清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相互反应的关系后,就能轻松突破酸、碱、盐这一难关。
最后,教师还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给他们热情而有效的帮助,指导学习方法,增强自信心,鼓励他们要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突破学习上的种种难关。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初中化学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 酸、碱、盐一章教学的体会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
2000,(8)~(9)1[2] 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
2002,(6)1[3] 抓好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点滴体会1中学化学教学参
考12002,(7)1[4]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1[5] 新课程教学设计(化学)1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1
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