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后感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令我们赏心悦耳。
本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慧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高超的言语艺术和智慧。
课文人物对话比拟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言语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过把瘾〞,先让学生尝试用晏子的思辩方法和言语技巧反驳楚王,然后让学生作为随行小采访晏子和楚王,主动参与到言语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建构、主动制造的激情,通过晏子模仿秀,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言语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本言语的内化。
反思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制造能力。课内的采访表演和课外的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展
.
教学资料
示自我的平台。此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公平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学中表达双向互动性。授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商量一下〞“小组交流〞“商量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交流深刻,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领悟到了晏子言语的巧妙机智
课堂上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表达的晏子言语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纳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法,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言语的高妙之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晏子反驳楚王巧妙言语,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答复楚王? 比拟一下,你的答复和晏子的答复,哪一种好?为什么?借机引出背景介绍。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再追问: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生答:“采纳最直接的方法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联盟。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言语,既不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言语就巧妙在这儿。有时委婉含蓄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言语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言语才叫真正的言语艺术。
三、选好文章切入点,理解“尊重〞的内涵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直奔主题:晏子使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马上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多数学生答复“口才〞〕我又巧妙
.
教学资料
引导孩子作深刻思考: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吗?不,是智慧。那么,晏子的智慧从那表达出来的?抓住了“看了看〞“成心笑了笑〞“面不改色〞三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大做文章,在大量补充阅读的根底上,渐渐突出了晏子的冷静,勇气,智慧,风度。到这里,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内涵。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拟,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抓住契机,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累积,提升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累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累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言语材料〞。因为,言语材料累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
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累积,当观赏到第二个故事时,我告诉大家,晏子的话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成语:“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并及时对学生说:“把这三个成语连忙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我问三个成语都形容人多,但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现在已发生变化了?学生说:“挥汗如雨〞。。当观赏到第三个故事时,我说:其实晏子的这段话在原文中就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句典故,快快背记下来,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当我让学生送楚王几句歇后语的时候,学生用上了当天累积板上累积的三则歇后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说:“其实你们的累积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鼓励学生重视平常的言语累积。
.
教学资料
在学生评价晏子凭借智慧和实力赢得尊严之后,我又抛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X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前后桌相互商量后发表观点,可赞同,可反对,或赞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再度被激起, 这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争辩如泉水涌动,争辩声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辉在课堂上熠熠闪烁。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习惯、独立的价值立场,不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复制品,而将是自主、放开的思想者。
五、课后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超越课堂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放开式作业:1.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齐国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某某报道〞。2、 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3.搜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语文课上讲给同学、老师听。4. 如果你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老师推举给你们一本书(晏子春秋),你们会对晏子有更深的了解。以此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练笔能力和表演能力。
反思这节课,缺乏之处是:我虽然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老师的“导〞多了点,虽然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活动很多,但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时机少了点。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