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一上地理、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初一上地理、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好走旅游网


初一上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第二章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卫星图片

第三章 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四章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第五章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第六章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第七章 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第八章 5、地轴:地球自转轴。

第九章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第十章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第十一章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第十二章 9、东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

第十三章 10、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

第十四章 11、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第十五章 12、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关系:

第十六章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第十七章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第十八章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第十九章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第二十章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第二十一章 13、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第二十二章 自转 昼夜更替

第二十三章 地球运动 不同地方时间差

第二十四章 公转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第二十五章 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 四季更替

第二十六章 14、五带的划分:北寒带位于北纬66.5度,南寒带位于南纬66.5度,这里阳光斜射得厉害,甚至有一段时间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下,产生了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北温带位于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南温带位于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这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热带位于北纬23.5度与南纬23.5度之间,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这里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气候终年炎热。

第二十七章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第二十八章 16、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

第二十九章 特点:1、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2、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第三十章 17、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2、方向 3、图例

第三十一章 第二章

第三十二章 1、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第三十三章 亚洲面积最大,为4400万平方米;大洋州面积最小,为900万平方米。

第三十四章 2、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第三十五章 3、大洲的分布:

第三十六章 北半球 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 跨南北半球 非洲、南美洲

第三十七章 南半球 南极洲、大洋州 东半球 亚洲、非洲、南极洲、欧洲、大洋州

第三十八章 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

第三十九章 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第四十章 北美洲与亚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

第四十一章 亚洲与非洲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 山脉、河流、海峡

第四十二章 欧洲与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 丹麦海峡

第四十三章 5、海峡: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第四十四章 6、半岛:半岛是绿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第四十五章 7、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第四十六章 5、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版块、非洲板块。

第四十七章 7、海陆分布特点: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第四十八章 8、红海处于板块的开展边界,地中海处于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

第四十九章 9、大西洋是由地壳板块张裂运动造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

第五十章 10、跨洲国家: 埃及:非洲、亚洲 俄罗斯:欧洲、亚洲 土耳其:欧洲、亚洲

第五十一章 第三章

第五十二章 1、 天气的特点:

第五十三章 ①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的时间里的天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有时候在几分钟之内,可以由阳光灿烂变为乌云密布。

第五十四章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第五十五章 2、气温分布规律:

第五十六章 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第五十七章 ②年平均气温高于20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之内。

第五十八章 ③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度。

第五十九章 ④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较弯曲,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第六十章 3、降水分布规律:

第六十一章 ①赤道附近各地降水多,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第六十二章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六十三章 ③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第六十四章 ④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东岸年降水量比西岸多。

第六十五章 ⑤在温带地区,内部年降水量不沿海地区少。

第六十六章 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第六十七章 5、一年中,北半球气温,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第六十八章 1、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海洋上2月最高,上8月最低。

第六十九章 2、 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第七十章 3、 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七十一章 4、 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

第七十二章 ①赤道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叫做热带雨林气候。

第七十三章 ②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少雨。

第七十四章 ③我国东部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七十五章 5、 各类气候主要分布地区:

第七十六章 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亚洲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亚马逊流域。

第七十七章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印度半岛。

第七十八章 ③温带地区,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中部是温带性气候,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

第七十九章 6、 卫星云图: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第八十章 7、 气候概念: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第八十一章 第四章

第八十二章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第八十三章 2、 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第八十四章 3、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第八十五章 4、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雨林、高原、山区、高纬度地区。

第八十六章 5、 乡村与城市的形态:

第八十七章 差别 交通 人口分布 建筑 生产方式

第八十八章 乡村 不发达 稀疏 分散、低层建筑 农业产业

第八十九章 城市 便利 密集 楼房层次高、排列密集 非农生产

第九十章 6、建筑与环境地理的关系:

第九十一章 地区 环境 建筑分布

第九十二章 东南亚 湿热 云南傣族、低纬度地区

第九十三章 北非 干旱、炎热、风沙大 西亚、黄土陕西高原、内陆

第九十四章 极地 严寒、大风 冰屋

第九十五章 注:还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初一上历史复习资料

一、 商鞅变法:(七上P35-36)

二、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三、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四、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五、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六、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七、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八、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九、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

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十、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十一、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十二、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十三、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十四、 二、百家争鸣:

十五、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十六、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十七、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十八、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十九、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

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十、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二十一、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二十二、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二十三、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十四、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二十五、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二十六、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十七、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二十八、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二十九、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三十、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三十一、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三十二、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的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十三、 三、秦朝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三十四、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三十五、 2、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三十六、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三十七、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三十八、 (一)政治——建立封建主义集权制度

三十九、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四十、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十一、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四十二、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四十三、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四十四、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四十五、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四十六、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四十七、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四十八、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的国家,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四十九、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十、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五十一、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五十二、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五十三、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五十四、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五十五、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五十六、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五十七、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五十八、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十九、 五、评价秦始皇:

六十、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

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六十一、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爆发。

六十二、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十三、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六十四、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集权。(P62)

六十五、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六十六、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六十七、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六十八、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六十九、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十、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七十一、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的开始。说明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七十二、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七十三、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七十四、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七十五、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七十六、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七十七、 九、造纸术:(七上P81)

七十八、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七十九、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八十、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八十一、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八十二、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八十三、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八十四、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八十五、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八十六、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八十七、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八十八、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八十九、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九十、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九十一、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九十二、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十三、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九十四、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九十五、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九十六、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九十七、 (这是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九十八、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九十九、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百、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百一、 3、改革的内容——汉化:

百二、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百三、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百四、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

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

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及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在设置府,隶属福建省。府的设置,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班禅共同管理,加强了对的管辖 。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

2、主要表现:在严格对外贸易。(实行禁海,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