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公路延伸段道路工程 挤密砂桩地基施工方案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安东路延伸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四年一月
安东公路延伸段道路工程
挤密砂桩地基施工方案
1 概述
1.1工程概况
安东路延伸段(后湖村至潘径村段)市政道路工程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是东石镇快速交通网络规划中的主干道之一。本项目起点位于晋江东石镇兴东路、仁和路交叉的平面口,路线经过东石港务局、西寨后,至埔上村,经埔上村晋江盐场、郭岑村、一居、二居、三居、四居、五居,至终点潘径村(市域12号路),路线全长6.016km,设中桥1座,涵洞11座。本项目按照二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设计,路基宽度50m,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40km/h。其中路基工程挖土方53201方,挖淤泥69978方,填方821708方,砂垫层和砂砾垫层127604方,级配碎石垫层86748方,预压土方195540方,砂桩832779米(合计104597方),土工格栅284325平方米,回填碎石土64321方,浆砌石护坡6814方。 1.2工程地质简况
本项目区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冲海积平原、冲洪积平原地貌中,全区均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下伏基岩为燕山期混合花岗岩,沿线地形较平缓,穿越场地大部分为盐场、鱼塘。地层主要为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砂、残积砂质粘性土以及全风化花岗岩等,项目区典型地层分布情况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分布于线路全线范围表面,按其成分组成分为耕植土、素填土、杂填土,属新近回填土,以粘性土为主,砂、碎石含量占10%,回填时间约5-10年,未经专门压实,属欠固结土。
2. 第四系全新统海积层(Q4al):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冲洪积阶地及丘陵间沟谷。由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粉质粘土、中粗砂等组成。层厚多小于15m。
3. 第四系残积层(Qel):主要有残积砂质粘性土,残积砾质粘性土等。全线 均有分布,下伏于海积层之下。
4. 前第四系地层:燕山早期混合花岗岩(ηγm52(3)),为本路段主要地层。肉红色、浅肉红色、褐红色,混合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石英、长岩及少量云母等组成。中风化岩埋藏深度较大,本次勘察仅揭露有全风化岩、砂土状强风化岩及碎块状强风化岩。 1.3线路简况
1、AK0+780~AK0+800段
本段为海积平原原间河流冲洪积、海积松散土类区,地形稍有起伏,但起伏不大,地形坡度5°~10°,断层不发充,主要为桥梁,桥梁横跨本段河流。上部主要由第四系全新海积物及残坡积土组成,,下部为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层。上部:第1层流塑状-软塑状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4.0~4.6m,[fa0]=60kPa;第2层为硬塑粉质粘土,层厚6.40~10.40m,
[fa0]=160-180kPa;第3层中密粉土,层厚0-1.0m,[fa0]=140-160kPa;第4层为中密~密实粗砂,层厚3.1~6.1m,[fa0]=200kPa;第5层硬塑残积砂质粘性土,层厚大于5m,[fa0]≥200kPa;下部由第8层全风化花岗岩[fa0]=350kPa,大部分地段未揭露到。
2、AK0+800~AK1+679.137段
本段为海积平原海积层松散土类区,地形平坦开阔,地形坡度一般为2~5°,断层不发育。主要为路基。上部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填土、海积物及残坡积土组成,,下部为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层。上部:第1层松散素填土,层厚1.0-2.0m,[fa0]=100kPa;第2层流塑状-软塑状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3.5~10.4m,[fa0]=60kPa;第3层硬塑粉质粘土,层厚0~12.25m,[fa0]=160-180kPa;第4层层中密粉土,层厚0-1.0m,[fa0]=140-160kPa;第5层中密~密实粗砂,层厚3.1~6.1m, [fa0]=200kPa;第6层硬塑残积砂质粘性土、残积砾质粘性土,层厚大于5m,[fa0]≥200kPa;下部由第8层全风化花岗岩[fa0]=350kPa,大部分地段未揭露到。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工程地质条件一般,下部地层中见有软弱土层淤泥、游泥质粉质粘土,强度低,需处理;中砂、粗砂层有地震液化的可能,建议对砂类土进行处理后方可作为持力层。
3、AK1+679.137~AK2+980段
本段为海积平原海积层松散土类区,地形平坦开阔,地形坡度一般为2~5°,断层不发育。主要为路基。上部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填土、海积物及残坡积土组成,,下部为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层。上部:第1层松散耕植土、素填土、杂填土,层厚1.0-2.0m,[fa0]=100kPa;第2层流塑状-软塑状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2.1-8.8m,[fa0]=60kPa;第3层可塑状粉质粘土,层厚5.8-9.2m,[fa0]=160-180kPa;第4层松散粉土,层厚3.8-6.8m,[fa0]=140-160kPa;第5层松散中砂,层厚1.2-9.8m,[fa0]=180kPa;第6层松散粗砂,层厚1.4-10.4m,[fa0]=180kPa;第7层硬塑残积砂质粘性土、残积砾质粘性土,层厚大于5m,[fa0]≥200kPa;下部由第8层全风化花岗岩[fa0]=350kPa,大部分地段未揭露到。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工程地质条件一般,下部地层中见有软弱土层淤泥、游泥质粉质粘土,强度低,需处理;中砂、粗砂层有地震液化的可能,建议对砂类土进行处理后方可作为持力层。 1.4挤密砂桩原理
挤密砂桩是处理软弱或松散地基常用的方法。挤密砂桩是在地基中沉入桩管,然后边拔边灌入砂子,并振实,在地基中形成密实砂柱体。主要作用是挤密桩周围的软弱或松散土层,使其与砂桩共同组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地基变形。 1.5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挤密砂桩施工,统一文件资料、质量标准的内容,并对成品进行保护,特编制此施工方案。 1.6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安东公路延伸段道路工程中,采用锤击或振动沉管工艺,用于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土、砂、残积砂质粘性土以及全风化花岗岩等地基中进行充砂挤密加固施工。 1.7编制依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JGJ79-2002
(4)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安全、防火、劳动保护等现行有关标准和规程。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44-89)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019—98)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2施工准备 2.1技术准备
(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和掌握作业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情况。
(2)认真审阅图纸,进行图纸会审,了解和掌握图纸和设计文件对地基加固的技术要求。 (3)结合现场情况,编制挤密砂桩加固地基的作业指导书,并向操作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
(4)进行测量放样的交底、复测及检查工作。
(5)进行成孔、灌砂工艺和挤密效果试验,以确定有关施工工艺参数(填砂量、桩管提升高度和速度,桩管往复挤压振动次数和振动时间,电机工作电流等),并对试桩进行测试,达到承载力、挤密效果等符合设计要求,取得设计、业主、监理等有关方面的确认。 2.2 设计参数
挤密砂桩在平面上呈正三角形布置,桩径0.4m,间距1.2~1.6m,其中 AK1+720间距为1.6m。桩体应贯穿软土层,并深入到下卧持力层不小于0.5m。挤密砂桩桩顶铺设50cm厚砂砾垫层,中间加铺一层塑料双向土工格栅。设计单桩承载力≥27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150kpa。挤密砂桩处理路段采用欠载预压,预压期为6个月。 2.3材料要求
桩体填料采用中粗砂,含泥量要求不大于5%。桩身密实度大于中密状态。 2.4人员组织 (一)现场管理名单
我公司项目经理部人员已按合同文件要求进入施工现场,积极开展各项施工准备工作。本工程施工各职能科室人员如下:
1.施工负责人:李久明 2.技术负责人:郭丰春 3.质量负责人:王继元 4.试验负责人:崔丽英
5.测量负责人:邢景昌 6.材料负责人:刘明星 7.机械负责人:孙建坤 8.安全负责人:刘志勇 (二)施工人员进场数量
序号 1. 2. 3. 4. 5. 6. 7. 合计 (三).施工组织安排
砂桩施工工作由砂桩队担负,队长为行政负责人,工程技术部工程师郭丰春技术负责人,孙建坤同志为现场负责人。项目部负责施工总体协调及质量检查、技术指导。 2.5主要机具
(1)机具:振动(锤击)沉管打桩机,起重机等.
(2)工具:桩管(带活瓣桩尖),装砂料斗,铁锹、手推车等。
(3)量具:全站仪、水准仪、钢卷尺等。 2.6作业条件
(1)施工范围内,地上、地下所有障碍物和地下管道、电缆、旧基础等均全部拆除或搬迁。附近原有地上、地下建(构)筑物、各种地下管线等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加固措施。
(2)当沉管振动(锤击)对邻近建筑物及厂房内仪器、设备有影响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3)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对桩机运行的松软场地进行处理,现场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 (4)桩轴线、高程控制桩设置完毕,且经报验复核确认;桩孔位置已经放线并钉桩位标志或打孔灌石灰。
(5)供水、供电、通讯、运输道路、现场临时设施等已经设置就绪并具备使用条件。 (6)施工所需施工机具已进场,并确保处于完好状态。 (7)夜间施工应合理安排工序,现场应设置足够的照明。
2.6 试桩
在施工之前,为保证大面积施工的质量,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试桩,成桩试验要求达到以下目的:
① 确定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工艺参数,如电流值、振冲器的留振时间、砂的含水量等; ② 确定合理的投料数量; ③ 确定密实度质量标准。
试桩数量5-10根或根据需要确定,试桩成桩28d后,进行桩体的重II型动力触探( 每
工 种 机使工 现场施工员 电工 修理工 辅助工 司机 测量工 数 量 10 1 1 1 6 1 4 24 备注 试验路段不少于10根桩)和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检验( 每试验路段各不少于2 个点)。如因施工条件限制,检验距成桩时间不足28d的,其锤击数标准应乘以0.8的系数。试桩完成后应提交试桩报告,重点阐述桩体密实度、桩长、荷载试验情况(含荷载P—沉降S 曲线、沉降S—时间t曲线),总结评价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加固效果。 3施工方案和工艺 3.1 施工工艺流程
挤密砂桩采用振动沉管法或者锤击沉管法成桩,振动沉管法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场地清理 施测工量准放备线 布置桩位 制 桩 检 验 交工验收 桩机就位 开 机 沉管造孔 填 料 边提管、边振动挤密成桩
拔管、移位 (1)清理平整作业现场至原始标高+0.50m,做好排水系统,保证处理区域内的水被挤出后能迅速的排出处理区域。
(2)测量放样。桩位精度要求±30 mm。
(3)桩机就位。检查桩机的平整度和桩管的垂直度,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桩位偏差不大于桩身的一半。
(4)启动桩机桩锤震动,使桩管下沉,严格控制桩管入土深度,桩长允许偏差±10cm。 (5)桩管插入到设计标高后,即开始加料。
(6)打开桩管尖。拔管前先振动1min,桩管拔出应边拔边振,使砂桩达到最佳密实度。桩管提升速度控制在1m/min,每提升1 m,留振时间0.5~1min(软土层内留振0.5min,砂层内留振1min)并反插。提升和反插速度必须均匀,反插深度由深到浅,每根桩在保证桩长和灌入砂量的前提下,做到沉管每提升1m反插一次,桩长不大于5米的反插次数不小于5次,并根据成桩过程进行施工调整。
(7)将桩管提至地面移动到下一桩位施工。
(8)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记录成桩深度、成桩时间、每次砂灌入量、反插次数等。施工进程如发现土层有较大变化,投料量或沉桩速度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报告监理。
(9)为尽量减少桩间土的隆起,应采用隔行跳打的方式施工。由于地基应变在砂桩施工完成后未能全面消失,使得相邻未施工地基产生了应力集中,破坏原地基应力平衡,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塑变过程。故为了避免产生塌孔缩颈现象,桩位施工按隔行隔列跳跃施工。 3.2 砂桩施工方案 3.2.1砂桩施工顺序
对砂性土地基应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如砂桩间距较大,可逐排进行,以挤密为主的砂桩同一排应间隔进行。在软弱粘性土中,砂桩成型困难时,可隔行施工,各行中的桩也可间隔施工。淤泥质粘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在已有建(构)筑物邻近施
工,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在路堤或岸坡上施工应背离岸边和向坡顶方向进行。 3.2.2砂桩成型
砂桩成型时,地基表面会产生松动或隆起,砂桩施工标高要比基础底面标高高1—2m以便在开挖基坑时消除表层松土。如基坑底仍不密实,可再辅以人工夯实或机械碾压。 3.2.3振动成桩施工工艺
(1)振动沉桩机在桩位将带活瓣尖的与砂桩同直径的钢管沉到设计深度,从进料口往桩管内灌砂后,边振动边缓慢拔出桩管,或在振动拔管的过程中,每拔0.5m高停拔,振动20—30s,或将桩管压下后再拔,以便将落入桩孔内的砂压实成桩,并可使桩径扩大。振动力以30—70KN为宜,不应太大,以防过分扰动土体。拔管速度应控制在1m/min范围内。打直径Ф500—Ф700mm的砂桩通常采用大吨位KMZ-12000A型振动沉桩机施工;直径Ф500以下的采用KMZ-9000型振动沉桩机施工。
(2)施工前应进行成桩挤密试验,桩数宜为7—9根,应根据沉管和挤密情况,确定填砂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数和时间、电机工作电流等,作为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挤密均匀和桩身的连续性。
(3)灌砂时砂含水量应加以控制,对饱和土层,砂可采用饱和状态;对非饱和土或杂填土或能形成直立的桩孔壁的土层,含水量采用7%—9% 。
(4)砂桩应控制砂量,砂桩孔内的填砂量可按下式计算: ① S=Ap*L*ds*(1+0.01w)/ (1+e) 式中:S — 填砂量(以重量计)
Ap — 砂桩的截面积= L — 桩长
ds — 砂料的相对密度(比重)
w — 砂料的含水量(%)
e — 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
②使用公式:Q =π×r2 ×L×Rv 其中:Q:挤密砂桩用砂量 r:套管半径(m) L:砂桩长度(m)
Rv :1.3,(砂桩内砂的换算系数,此值为暂定值)
砂桩的灌砂量通常按桩孔的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的干密度计算(一般取2倍桩管入土体积)。
(5)桩身及桩间挤密土的质量,可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方法检验。桩间土质量的检测位置应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其检验时间,施工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可进行复合地基处理效果检测或地基载荷试验,对砂土及粉土地基宜间隔一周。对饱和土地基宜间隔2周。
(6)施工期间及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施工记录,包括各桩段的填充砂料,桩管往复挤压振动次数与时间,桩管升降幅度和速度等各项施工记录。校核是否符合施工工艺参数的要求。
(7)经质量检测后,如有砂桩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加桩或其他补救措施,并对复合地基处理效果重新进行检测评定。
3.2.4 锤击成桩的砂桩施工工艺
(1)锤击沉管桩机就位必须平稳,确保在施工中桩机不发生倾斜、移动,然后吊起桩管,对准桩位中心,并在桩管与桩尖连接处,垫好麻绳等缓冲材料,缓慢放下桩管,套入桩尖,上端扣上桩帽。要保证桩尖、桩管、桩锤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且桩尖与套管下端应紧密结合。然后利用锤重及桩管自重,将桩尖压入土中。
(2)为了准确控制沉管深度,应在桩架或桩管上用红色油漆画出控制深度的标志,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和做记录。
(3)锤击沉管砂桩的桩尖压入土中后,即可起锤沉管。先用低锤轻击,待沉管入土2m左右,各方面正常后,方可用预定的速度及落锤高度沉管,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为止。 (4)在锤击过程中,锤击不得偏心,且应注意检查预制桩尖有无损坏。如有损坏,应及时将桩管拔出,待处理后,再继续施工。
(5)沉管过程中,水或泥浆有可能进入桩管时,应先在管内灌入约1.5m高的砂封底,然后再沉管,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为止。
(6)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即可进行灌砂。第一次向桩管内灌砂应略高于自然地面。在饱和土中施工时,可用水冲灌砂或将砂灌入后加水。
(7)灌砂后即开始拔管。每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吊斗一次所罐砂量为限,不应拔得过高。在任何情况下,应使套管内保持有不少于2m高度的砂量。拔管过程中应保持连续密锤低击拔管不停。桩锤上下冲击的频率视锤的类型而不同,宜控制在每分钟不少50次。拔管速度应均匀,对一般土层以不大于1m/min为宜。在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应控制在0.8m/min以内。每次拔管必须设专人用测锤检查砂面的下降情况,确认砂已从桩管中流出后,再继续拔管,直至成桩完成。
(8)灌砂时应及时做好记录,并核算实际灌砂量。砂桩实际灌砂量(不包括含水量)不得少于设计值的95%。当实际灌砂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全复打桩。对于有颈缩的桩可采用局部复打,其复打深度必须过缩颈处1m以上。复打时管壁上的泥土应先清除,前后两次沉管的轴线应重合。 3.3施工难点控制
挤密砂桩施工不当或技术要领把握不佳, 极易留下质量隐患, 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1) 施工机械必须是定型产品,严禁使用组装机
(2)若灌砂量不足,砂的含水率不佳或加水量不足,就会引起成桩桩身密实度不足,引起疏松现象。因此要严格控制投砂量,桩管内的加水量必须充足。实际灌砂量未达到设计要求时,补充灌砂后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桩一根。
(3)沉桩时桩管竖直度不够,或受邻桩振冲影响,容易引起已成砂桩倾斜。因此成桩时要经常校正桩管竖直度,相邻桩距间隔跳跃施工,避免相互间振动影响。
(4)桩底空松或桩底端料少或无料会引起短桩,沉管时遭遇局部硬土层或孤石,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桩长不够。如果遇到土层或孤石,处理方法最好是及时停机,在桩位旁边试打,确定硬土层范围,然后考虑变更领位桩。拔管前必须灌满砂料,并留振1 min。
(5)三次投料不合理,反插深度和次数有误都会引起砂桩缩径,必须改变投料量比例,改变反差深度和次数以满足要求。
(6)断桩是施工中常见病害,造成的原因有反插深度有误、塌孔、卡管活页打不开等。要严格按工艺性试桩提供的技术参数及成桩步骤控制拔管高度和拔管进度,否则易出现断桩,不能保证桩身的连续性。
(7)卡管为成桩中常见现象,要及时整修活页,使活页开启灵活打开。
4挤密砂桩地基施工所要形成的文件资料 (1)定位测量记录
(2)砂桩桩位放线记录
(3)砂合格证和砂的复验报告 (4)砂桩施工记录 (5)砂桩桩位平面图
(6)砂桩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7)砂桩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8)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检验报告 5质量保证措施
5.1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我单位的质量管理经验,确定本项目的质量目标为: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验收优良率达95%以上。确保工程达到国家、交通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杜绝工程质量重大、大事故的发生。
为实现本标段工程的质量目标,按照我单位已通过的GB/T19002-ISO9002质量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全体施工人员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确定质量控制重点,科学组织,优化施工方案,强化施工过程控制。 5.2施工中质量控制
工程开工前,由项目部施工技术部发出技术交底书,项目部试验室对进场材料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用于工程,而后开砼配料单,标定各种材料用量,各道工序施工由项目部质检科检查签证,未进行合格签证的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在施工中实行三阶段质量控制法:施工前控制好准备工作质量;施工过程中全面控制施工质量,重点控制工序质量;竣工后,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整理质量资料。
5.2.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见质量保证体系图5-1、见组织保证体系图5-2。 5.2.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
项目部成立工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对工程质量负全面领导责任。项目部下设安质科,配有专职质检工程师,工程队设质检工程师,工班设义务质检员,对工程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
5.2.3施工允许偏差
施工允许偏差检验包括桩径、桩距、桩长、垂直度以及投料数量,具体要求参照表3。
表3 挤密砂桩施工允许偏差
序号 1 项目 桩距 单位 cm 允许偏差 ±15 检测方法和频率 抽查2% 2 3 4 5 桩长 桩径 垂直度 灌砂量 m mm % % 不小于设计 不小于设计 < 1.5 不小于试验确定量 查施工记录 抽查2% 查施工记录 查施工记录 5.2.4桩体施工质量和桩间土加固效果检验
①检测目的:桩体密实度及地基处治效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②检测方法:对桩体可采用重Ⅱ型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对桩间土可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检测。桩间土质量的检测位置应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承载力检测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测数量不小于总桩数的0.5%。根据本地区经验并参考有关规范,本项目挤密砂桩密实度合格的检验标准为:5m以上,重Ⅱ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每贯入10cm锤击数)不低于6击;5m以下,重Ⅱ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每贯入10cm锤击数)不低于11击。 ③检测时间:成桩28d后进行。
④砂桩处理后的可液化土地基,桩间土的加固效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⑤挤密砂桩施工结束28d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以填土。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图5-1
组织保证
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经理 副经理 总工程师 工班班长 质检工程师
施工技术部:施工技术、质量目标试验室:试验检测
计划和同部:计划、预算、合同生产保障部:材料、设备采购
办公室:配合质量检查及技术教育和培训 挑选合格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提交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实施性组织设计 工程原材料、预制构件、半成品的质量检验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性能控制
临时工程、施工现场及环境的质量控制 施工技术、质量保证措施交底
施工准备阶段
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 阶段
工作保证
竣工 阶段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自检控制 工序交接质量控制
中间产品质量控制
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分部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竣工文件的编制、竣工质量自检 工程交工验收、业主签发交工证书
缺陷 责任期 质量责任制 开工报告审批制
制度保证
设计文件复核制 测量双检制 工程试验检测制
对存在的缺陷、病害或其它不合格之处进行修补、重建
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 总工程师质量责任制 质检工程师质量责任制 试验人员质量责任制 测量人员质量责任制 工班班长质量责任制 生产班组长质量责任制 兼职质检员质量责任制 操作工人质量责任制
分阶段技术交底制 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制 验工质量签证制
定期与日常质量教育检查制 事故处理报告制
组织保证体系:图5-2
施工技术部
质量
进行日常质量管理,负责组织协调检查和综合各级部门质量管理活动,并进行质量信息反馈。
测试站
测量
安质部
施工
组织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变更设计、“四新”应用、组织分项、分部、单位工程检验工程技术档案。 搞好工程控制测量和定位复测、确保施工测量准确无误。
质 量 管 理 领 导 小 组
试验
做好进场材料、成品半成品检验,日常施工试验、计量工作
材料
供应合格材料及构件并提供质量合格证,搞好材料的现场管理
物资保障部
实行以管好、用好、维修好机械设备为中心的质量责任制,做好设备检验鉴定、填好运行记录
设备
计划合同部
核算
在工程部的配合下按网络计划技术下达月季年施工计划,搞好成本核算,做好预算分割,按优质优价的原则及时搞好验工计价
办公室
工教
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预防为主、创全优精品工程为中心,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6成品保护
(1)基础工程施工,宜在砂桩施工完成一个月以后进行。
(2)深基础周围的砂桩,宜在深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施工。如砂桩施工在前,开挖深基坑时,应对周围地基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
7安全保证措施
项目开工前,项目部组织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建立项目部、工程队和施工班组三级安全组织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系统管理,保证令行畅通,确保施工生产安全。 7.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1.安全保证体系及说明
建立项目部、工程队和施工班组三级安全组织体系,严格执行公司《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中的有关要求。成立以各级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各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项目部、施工队分别安排一名领导和专职安全长,班组设安全员负责安全生产,制定安全管理办法及有关施工安全规则,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施工生产安全。
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对本工程项目安全全面负责。项目部设安全长、专职安全工程师,各专业队设专职安全员,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管生产的必须抓安全”的原则,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制定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施工生产的安全。安全保证体系框图见图7-1、安全管理网络图见图7-2.
7.2一般规定
该施工作业特点是桩机范围内作业人数多,其危险点是桩机倾覆、桩锤脱轨。针对以上危险点,应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1)操作人员进入现场前,应按规定穿戴好劳保用品。
(2)操作工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和岗位培训,熟悉岗位工艺技术和熟练掌握所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
(3)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进行相应工种的作业,严禁无证上岗。
(4)工作时间禁止饮酒,饮酒后不准进入施工工地,不准操作施工机械。 (5)严禁在塔架起落和设备移动、回转及重物坠落范围内作业、逗留。
(6)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都必须采取接零接地保护措施,并应在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相匹配的漏电保护器,做到“一闸一漏”。
(7)末级漏电保护器的漏电动作电流不得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得大于0.1s。 (8)施工现场夜间必须有充足的照明,照明应采用金属卤化物灯,灯具应安装在不妨碍施工的固定支架上。
(9)桩机安装枕木铺设距离宜在1—1.5m之间,应铺设平整,方向一致。
(10)组装桩机时,各部件就位应正确,连接紧固,卷扬机、电器控制箱、蜗轮、减速箱安装就位后,必须进行空载试运行。
(11)竖桩架时,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应各就各位,精力集中,服从统一指挥,挺杆前面不得站人和停放其他设备。
(12)振动锤就位时,应由人力用绳控制振动锤,防止其离地升起时摆动碰撞桩架,升降振动锤时应注意电缆运行情况。
(13)沉桩管吊起后应及时与振动锤连接法兰连接,连接螺栓齐全,连接作业时操作人员应系安全带。
(14)每孔施工前或结束,均应认真检查各部位的导正轮螺栓、螺母是否松动,密封是否有效,电缆是否损坏,润滑油是否泄漏或变质等。
(15)振动沉管桩操作严禁超高、超负荷使用,应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作业。
(16)应编制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对作业人员进行避难、急救方面的教育、培训及演练,使作业人员掌握基本的紧急避难和急救措施。 7.3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1)一旦发生物体打击或机械伤害事故,伤员应及时就近送医院抢救。
(2)在组织现场人员抢救的同时,应立即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并保护好现场。同时采取防止事故扩大或蔓延的紧急措施。
安全保证体系框图:图7-1 组 织保 证
安 全保 工证作体保系
证 制度保证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各级领导层层负责、包保落实 经理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副经理 总工程师 工程部门搞好安全设计 工班班长 安全机构及人员配备齐全 安全工程师
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安全工作 建立群体安全的总体格局
抓好安全预防,开展预想、预制、预防活动 基础 抓好安全宣传教育
工作
加强职工岗位培训,坚持培训、持证上岗 加大安全技术设备和设施的投入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定 防高空坠落事故 防范 防物体打击事故 重点
防机具设备伤害事故 防落水事故 防电击伤害事故 防行车事故
安全 杜绝职工因工亡人事故,杜绝火灾及交通亡人事故,目标
重,轻伤率分别控制在5‰
安全责任制 项目经理安全责任制 班前安全讲话制
总工程师安全责任制 周一安全活动日制 安监工程师安全责任制 安全设计制 公安人员安全责任制 安全技术交底制
安全技术交底制
交接班制 交接班制 安全挂牌制 安全挂牌制 安全检查制 安全检查制 安全生产奖惩制 安全生产奖惩制 定期与日常安全检查制
定期与日常安全检查制
安全管理网络图:图7-2
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 项目长、安全长
工班专职安全员 工班安全领导小组
8夜间施工措施
机械工班安全员模板工班安全员运输工班安全员起重工班安全员木工班安全员钢筋工班安全员架子工班安全员 砼 工 班 安 全 员 拌和工班安全员 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在夜间施工桥涵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止不良气候对工程施工造成影响。
1.做好施工现场的照明工作,保证施工现场有足够的亮度范围。
2.加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跟班力度,保证各种材料供应及时,技术指导和试验检测工作到位。
3.专人负责现场电路、各种施工机具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作,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9文明施工与环保措施 9.1文明施工措施
成立专门的文明施工领导小组,负责文明施工的日常工作,包括检查指导,制定标准与具体措施等;同时为文明施工设专门款项提供资金保障,主要用于具体措施的投入上,严禁浪费。
1.开工前,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增强全员文明施工意识,创建文明工地,争创文明标段。
2.在施工现场设置醒目标志、标语、挂牌施工。在施工工地和其他醒目位置用不锈钢和
铝合金材料做成正规的标牌,注明标段名称、主要工程数量、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工期、监督电话等。并定期出简报、黑板报,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工作。
3.统一指挥、统一布置、有条不紊,做到道路畅通,环境整洁,文明卫生。对于工程机械停工后分类划区摆放,并对状况进行挂牌标识;对于工程中的材料做到堆放整齐,有防污、防潮措施,标识明确(产地、规格、检验状态);对预制的构件、盖板,用红色油漆注明构件长度、使用部位、生产日期等。对于项目部驻地及工程队驻地的生活区也将适当美化、绿化。
4.坚持挂牌上岗制度,驻地管理、技术人员一律配戴上岗证,贴上本人照片,标明职务、姓名,接受监督。
5.办公室做到职责上墙。所有参建人员要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 6.对夜间施工作业地点要有充足照明。
7.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业主做好治安联防工作,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减少矛盾,开展路、地共建活动,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8.要多与地方有关部门及沿线群众联系,听取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并积极参加地方的有关希望工程、扶贫等社会活动,多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9.2环保措施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项目部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员由项目部各部室主管及环保主管工程师等组成,质检部长任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具体工作,以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详见图9-1《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图》。并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教育,使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和坚持文明施工自觉地成为每个职工的行动。
2 施工环保的技术措施
临时设施修建,采用合理措施,降低烟尘,避免污染施工生活区和居民生活区以及周围的农田等。并充分考虑其对地面排水的影响,以免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造成新的积水洼地。
施工时各种材料、机械不得随意乱放,破坏植被,要认真计算、合理调配,做到工完料尽。
施工车辆、施工机械必须按规定的线路行走,不得碾压便道以外的植被及地表覆盖层,以免造成水土的流失及扬尘天气。各类机械车辆必须选择合适地方集中停放,不得乱停、乱放。停车场上,施工车辆、机械要定期检查、维修,不得漏油、漏水,严禁在河边冲洗车辆。
施工期间,施工区内及周围的树木和植被不得随意砍伐和破坏。施工中开挖的土,及时清运和回填,不能及时回填的要设置临时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并按设计要求做好结构物挡护工程,避免坍塌,造成水土流失。开挖多余的土方弃至业主指定的弃土场,不得随便弃入池塘、河流中。
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图:图9-1
3竣工环境恢复
工程完工后需将临房等临时设置全部拆除,对施工场地要认真清理并收集施工垃圾运至环保部门指定的位置处理。
施工完成后,要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及生活基地进行环境清扫和整平,尽量恢复地面的天然状态。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安东路延伸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四年一月
施工工班 副组长 组长 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施工技术部安质部生产保障部计划合同部财务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