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3期 201 7年6月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lunbeier University No.3、,o1.25 Published in June.20 l 7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征解读 周敏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摘安徽滁州 239000) 要:本文主要对余秋雨散文艺术特征进行简要解读。首先,对余秋雨散文创作历程进行 简要论述 在此基础上,解读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征。分析余秋雨散文主要具有如下艺术特征: 气魄宏大;戏剧情节;历史反思;文化忧患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特征;文化忧患;历史反思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7)03—0074—03 在当下中国,提及散文必须谈及余秋雨。余 者追问自身是在何种状态下创作《文化苦旅》时, 余秋雨是这样说的:“当我大体上完成了心中的学 术远景时,才四十岁,突然,我感到很惶恐,不 知再干些什么好,甚至想过去研究天文学。我失 秋雨先后创作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 《秋雨散文》等,均为其散文代表作,并深受广 大读者欢迎、肯睐。就其代表作《文化苦旅》而 言,南于过于受到读者欢迎,在台湾一年内就先 后重印l 1次。内此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巨大魅力。 去了明确的目标,而这时的我还有很强的感受能 力和足够的使命感……”。在这段话中,余秋雨捉 及到了使命感,也许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催促下, 余秋雨散文具有很多独到之处,最大的特点便是 有效打破散文的传统束缚,将意与思充分结合, 形成一种全新散文风格。在余秋雨散文中,经常 会借助山水风物,探索人生真谛亦或是中国文化 才引导余秋雨完成了《文化苦旅》创作。正当余 秋雨思想极为苦闷之时,恰逢 内很多单位极力 邀请他去讲课。就这样,他带卜地图轻装 阵。 在旅行伊始,余秋雨并未拥有创作的打算,不过 随着旅行中见闻的不断增多,很多想法和感触便 在余秋雨脑中不断酝酿。直至行至甘肃的一家小 旅舍中,余秋雨顿感文思泉涌,他说道:“我已觉 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了”。就这样,一篇篇优秀散 意蕴。可以说,作为当下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 散文的语言特点更具风味,阅读其散文往往会给 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余秋雨散文语言极为简 练,可达到字约意丰的效果。除此之外,余秋雨 散文语言还具有如下几美:句法美、意象美、阅 读美。在当代,余秋雨无疑是一位极具思考能力 的作家。他的散文往往蕴含深厚哲理蕴。阅读其 文便组成了《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创作似乎 仅是对旅行的一个总结,但却是余秋雨散文创作 之路的一个重要开始。 《文化苦旅》于1992年被上海知识出版社出 散文不仅能体验到典雅,更能体验到大气。余秋 雨开创了中国散文新风,其散文具有独特艺术特 征。 一版,先后获得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 、余秋雨散文的创作历程 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从《文化苦旅》的销 量审视,无疑是成功的。无论在台湾亦或是大陆, 《文化苦旅》的上百万册销量均充分证明了这一 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总是充满无限可能。余 秋雨在自身专业领域无疑太过一帆风顺,也正因 这种一帆风顺亦让余秋雨感到几分倦意。面对记 收稿日期:2016—01.24 点。《文化苦旅》疯狂销售是他之前不敢想象的, 作者简介:周敏(1980一),女,汉族,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74.. 余秋雨在与人开玩笑时说道:“刚开始我仅以为大 家追捧的是一位和我同名同姓的作家。” 《文化苦旅》的创作成功让其豁然开朗,此 时他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原本一味研究书中的 文化并不是明智之举,应深入尘世,深刻感受文 化,唯有如此方能写出更能触动人心的文章,才 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使命感。就这样,余秋雨毅然 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专门从事文化考察。 之后,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之路更加顺畅,先后出 版《山居笔记》(1995)、《台湾演讲》(1998)、《霜 冷长河》(1999)、《千年一叹》(2000)、《行者无 疆》(2001)等著名散文集。每一本散文集的出版 均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并在社会各界产生了 极为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余秋雨也被评为华 语最有影响力作家之一。《文化苦旅》的创作成功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运气,但其之后出版的每一 本散文集均能获得成功却并不是偶然。我们有必 要对余秋雨散文艺术特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征 余秋雨散文文字通俗易懂,易轻松阅读;题 材宽泛深广,易引起共鸣;交融知性感性,易发 人深省。除上述艺术特征外,余秋雨散文还具有 很多独特艺术特征,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气魄宏大 细品余秋雨散文,我们可从中充分体验到一 种大气的感觉。这种大气主要体现在如下诸多方 面: 第一,宏篇巨制。纵观余秋雨散文可发现极 少存在短文。在《文化苦旅》收录的三十七篇散 文中,最短的文章亦有三千五百字。其它文章均 相对较长。诸如,《江南小镇》字数为九千多字, 《风雨天一阁》字数为一万六千多字。在其散文 集《山居笔记》中,最短的《脆弱的都城》也达 到一万多字,而《十万进士》则高达三万多字, 如此之多的字数俨然与一篇中篇小说相当。如此 之长的散文却能让读者一读便爱不释手,简直堪 称奇迹。 第二,时空跨度大。余秋雨散文内容的时空 跨度很大。在散文中,余秋雨总会引领读者一步 步迈向历史深处,最远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例如, 在《乡关何处》一文中,余秋雨引领读者游离于 河姆渡文化和上林湖的碎瓷片之间,游离于敦煌、 上海、黑龙江及新加坡之间。其散文内容无论在 时间或空间上,均跨度极大。 第三,以大见大。余秋雨习惯于用长文来描 写一些重大题材。在余秋雨散文中,仅少数散文 体现的是个人情怀。其余大部分散文均不同程度 上体验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其中,总喜欢采用以小见大的描写方式。 (二)戏剧情节 戏剧、散文属于文学范畴下两种不同的文学 体裁 。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时,虽总喜欢采用宏篇 巨制的写作方式,引用很多史料,但读起来却一 点也不会令人感到乏味,反而能让人沉浸其中, 反复品读。之所以产生此种情况,主要因为余秋 雨在行文之间其情节总会富有一定戏剧性,为散 文增添戏份,为散文赋予形态,为散文设置情境 ’。 在多年学术生涯中,余秋雨对戏剧理论进行了深 入研究,正因如此才能让其在散文创作中科学进 行戏剧情节安排。例如,《文化苦旅》中收录的首 篇文章《道士塔》,即具有极高的戏剧效果。阅读 整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道士塔》无疑是一部极 精彩的剧本。在《道士塔》的开头部分如此写道: “莫高窟大I'-J#b,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 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有一座塔, 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 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 那个王圆篆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 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段语言描述无疑具有 极强的“镜头效果”。阅读《天涯故事》可发现, 整篇文章如波浪起伏,情节跌宕:从一个鹿的故 事,缓缓引出海南岛。再从冼夫人治理海南,引 出古代流放海南的几位名士。这些故事无疑具有 极强戏剧性,读起来极能吸引读者目光,不自觉 为其拍手叫好。余秋雨的散文创作进行了很多戏 剧性元素的借鉴,具体主要体现为:戏剧语言的 借鉴;戏剧情境、冲突和悬念的借鉴;戏剧结构 的借鉴等‘ 。。 (三)历史反思 余秋雨的作品中散文是最有历史厚重感的。 余秋雨散文有一个中心,就是对于历史的考量和 思索。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具有生命力,而且还 一75. 在叙述历史 一。审读余秋雨散文不难发现,历史似 乎是余秋雨散文创作的一个永恒题材。通过对历 史的描述,余秋雨总能将遥远的历史呼唤到读者 面前,并对历史反复进行诗人式的追问与反思。 余秋雨散文中的历史描述,其意并不是借古讽今, 而是基于历史基础 的一种脆薄的情感抒发,是 对历史的一种理性反思。余秋雨在《当代散文鉴 赏》有这样一段话:“中 的文化人格史,主要散 落在大量的典籍间,但更深刻地沉淀在古人的活 动环境中,沉淀在今人身上。因此,一旦今人与 古人的活动环境遇合,反思意识就被自然地撞击 来了。” 在《山居笔记》收录的第一篇文章《一个王 朝的背影》中,余秋雨开篇便对中国历史t的民 族主义灾难进行审视,进而极尽推崇康熙皇帝, 评析其为民族事业发展做出的诸多贡献。这篇文 章一经面世,立即在社会 产生极为浓烈的讨论 热潮。在《抱愧山西》中,余秋雨对山西商业历 史进行了一定的笔墨描述,充分表达了自身对山 西商业历史的看法,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山西商业 历史的反思。 (四)文化忧患 余秋雨在散文中充满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强 烈的理性色彩 ,习惯于以感性的生命体验表达忧 患意识 I。他的散文是对传统散文的继承和超越, 是对传统文化的沉重思考。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 很强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似乎无处不在。 在《卜万进士》中,余秋雨深刻分析封建科举制 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人格遗传及心理瘤疾,认为 封建科举制度给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在《道士塔》中,余秋雨字里行间均充分流 露出中华文化被国人糟蹋的愤慨之情。在《苏东 坡突围》中,亦体现出浓浓的文化忧患。余秋雨 散文充满独立自主的文化根脉,具有刚健有为的 生存素质,具有面向未来的文化视 ,具有深深 的文化忧患。可以说,从余秋雨的很多篇散文中, 我们均可审视出浓浓的文化忧患,这种文化忧患 一76一 是余秋雨散文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 三、结语 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习惯于在文化层面卜思 索人的存在价值 剐。阅读余秋雨散文,可帮助读者 领略文化意蕴之魅力,体悟历史哲思之魅力,感 受现实批判之魅力 。余秋雨无疑是一位极具思考 能力的作家。阅读其散文不仅能体验到典雅,更 能体验到大气。余秋雨开创了中国散文新风,其 散文具有独特艺术特征:气魄宏大;戏剧情节; 历史反思;文化忧患等。通过对余秋雨散文艺术 特征的解读,我们可对余秋雨本人及其散文拥有 更为深人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解读余秋雨本人 及其散文。 参考文献: 【1]黄茜.以((文化苦旅 为例谈余秋雨散文的戏剧性[J]. 文学教育(下),2O1 7(01):36-38. [2]袁小茜.余秋雨散文戏剧性论述….读与写(教育教 学刊),201 5(11):77. [3]梁振华,赵军.戏剧化的散文——论余秋雨散文的戏 剧化元素【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78—84. [4】李馨.从余秋雨的散文看其对历史的叙述【j】.语文 建设,2014(O6):53-54. [5】李阳春.历史・文化・理性——余秋雨散文论[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 5(05):69-71. [6]夏云娟.论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内涵[J].云南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1 2(O3):6卜64. [7]耿丽华.对文化人格的多元探讨——对余秋雨散文 主题的文化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 5(04):168-171. [8】高翔.试论余秋雨散文表现的人文精神[J】.文学教 育(上),2016(O5):46—47. [9]王春梅.从眼中山水悟心中人文——品读余秋雨散 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J].理论界,201 5(08): 1l5-1 23.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