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病,这些合并症的存在降低了老年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加手 术风险。⑤某些急腹症同时并存两种外科疾病[21,如结肠癌并存急 性阑尾炎等。 3.2老年急腹症的诊断:常见的老年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胃十 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孑L、急性肠梗阻、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①术 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对腹部只有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 腹肌紧张者,不可轻易排除腹膜炎。②必须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包括各种血、尿、便等的化验、腹部B超、x线等检查,如果有必要 应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CT、MRI、血管造影、内镜等检 查。以便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严重程度做到全面了解与评 估,充分做好术前准备。③诊断性腹腔穿刺对急腹症有非常重要 的诊断价值,阳性率可达91.3%Ⅲ,根据腹腔穿刺抽出的物质的性 质、量、气味、颜色以及化验检查结果指导判断急腹症的病因、病 理。④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普及,腹腔镜对于提高急腹症诊 断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确诊率可达97.8%t3J,且具有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的优点,腹腔镜能准确鉴别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急 性胆囊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系膜缺血性坏死等疾病,并能对病 情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部分患者可在镜下 完成手术,不需要手术处理的患者则避免了不必要的开腹探查。 ⑤由于老年患者合并症多,术前应进行心肺功能评价,还应请相 关科室会诊协同治疗。⑥早期腹膜炎、非绞窄性肠梗阻、急性阑尾 炎等患者可进行适当准备后手术,不能因明确病因而做过多检查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内蒙古中医药 3_3老年急腹症的治疗: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抗感染能力差,极 易发生酸碱、电解质紊乱及感染性休克,且并发症与急腹症相互 影响,使病情复杂,治疗更加棘手,甚至危及生命。对存在并发症 的患者需在治疗急腹症的同时干预并发症,如控制血压、血糖,纠 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围手术期的良好处理对于提高治疗效 果起重要作用。老年急腹症有手术指症时,只要无绝对禁忌症都 应积极尽早手术,年龄本身不是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或导致死亡 的原因,关键在于患者各器官及组织功能状态是否良好。但临床 表现危重、并发症较多者,不宜强行手术,重视老年人急腹症个体 化术式选择[51,手术力求简单、安全、有效,必要时分二期手术,以 抢救生命为主。既要重视腹部疾病的处理,又要考虑合并症的处 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荣,罗成华.老年人急腹症的诊断与剖腹探查 中国实用外 科杂志,2003,23(7):4Ol-4O3. 【2]李世拥.老年急腹症的特点与治疗对策 .临床外科杂志, 2005,13(12):12. 【3]徐大华.腹腔镜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 志,2003,23(7):441—444. [4]巫协宁,花天放.老年人急腹症的诊断和处理fJ].内科急危重症 杂志,1999,5(4):184. 【5】李世拥.高危病人急腹症的治疗对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23(7):403—405. 呼吸内科老年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研究 李建玲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病人及联院呼吸 内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痰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 性。结果:300 ̄,1患者共检出病原茵378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共277株,革兰氏阳性菌56株,真菌4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茵对哌 拉西林、亚胺培南等药物较为敏感,青霉素的耐药性较强。结论:呼吸内科老年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茵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临床应 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情况,给予合理用药。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老年患者;呼吸内科;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R5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 1)24—0062—02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临床抗生素 的使用,呼吸道病原菌也逐渐改变,单一的采用经验治疗法对患 者进行治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情况Ⅲ。因此,临床对 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多采用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习。以根据患 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我院同 联院呼吸内科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对300例患者进行了病原 菌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资料 300例标本为我院及联院2008年1月一2010年12月呼吸内 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182例,女性118例:患 者主要疾病为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问质纤 维化等。 2方法 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0年)的药敏试验操作标准和结果 进行判断[41。 3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例数(百分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病原菌检出结果:300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78株,其中以革 兰阴性杆菌最多,共277株,革兰氏阳性菌56株,真菌45株。革 兰氏阴性菌明显多于其他菌株,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呼吸内科病原菌检出情况 嘱患者晨起使用清水漱口,在用力咳嗽后将第一口痰液丢 弃,随后将第二口放置到无菌容器内。护士将标本在2小时内送 检[31。在痰液标本取样中,避免将唾液分泌物和鼻咽部分泌物}昆入 到痰液中。连续取样3天。 将标本使用划线法进行接种,选择羊血琼脂平本进行培养。 使用手工生化条对菌种进行鉴定。如患者连续2天的培养均存在 同一个菌株生长,则判断此菌株为致病菌。 2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在本次试验结果中,革兰氏阴性菌对哌 采用纸片扩散方法对患者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标准按照美国 4.拉西林、亚胺培南等药物较为敏感,其敏感率在80% 100%之间, 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医院(230061) 但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性较差。 2011年10月22日收稿 2011年12月 在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其对红霉素、青霉素及克林霉素等敏 感性较低,仅在1%一46%之问,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和肺炎链球菌等,均对万古霉素较为敏感。同时,此类菌株还对左 氧氟沙星、利福平、呋喃妥因等敏感性较好。 5讨论 63 意跟进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痰液培养和药敏试敏试验结 果给药。避免滥用抗生素。此外,还要注意在治疗的同时,提 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可使用免疫球蛋白等。积极有效治疗 患者的原发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也是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的有效方法。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 参考文献 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而对患者采用敏 【118,J、阳,张友玲,林萍,等.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茵 感性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1):97—99. 通过我院的本次试验发现,在老年病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2]李松坤,石连仲.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茵谱及耐药性分 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较 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719—721. 多。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感染也并不少见。同时,我们还 可发现,菌株的检出例数明显高于患者例数,即同一患者可能存 在有较多菌株感染情况。 本次试验提示我们,在临床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要注 [3]张淑梅,付红梅,付宏娟,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茵分布及耐 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722—723,746. f4]樊成红,王跃华.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调查及抗茵药 物选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37—1739. 药物性肝病1 1 2例临床分析 康大庆 摘要:目的:为了解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对l12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呈 多样性,其q'60例(53-4%)为抗结核药所致,14例(12.3%)为中药引起,余38例为各类其他药所致。100例(69.4%)表现为急性型,62例 (55.6)有血清胆红素升高,其og41例(66.2%)表现为淤胆型肝炎,4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均有乙肝病毒感染。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的肝脏病 理的多样性,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结论:使用可能导致肝损药物时,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1)24—0063—02 本文对本院2000年1月一2005年9月年内收治的112例药 19.8%,抗甲亢药物占16.8%,免疫抑制药物占12.1%,解热镇痛药 物性肝炎,进行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物占10.4%,抗精神病药物占6.1%,心血管类药物占4.5%,其他 1临床资料 占9.1%。中药类多数为复方制剂,应用两种以上(含两种)药物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00年1月 2005年9月年间 起药物性肝炎有68例,占62.3%。 的住院病人,共112例,男70例,占62.39%,女42例,占37.61%; 2.3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分型: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以肝功能损 年龄12~78岁(平均39.6+16.0岁),其中20岁以下10例,占 害及胆汁郁积为主,肝功能损害型46例(42.2%),多表现为发热、 9.2%;21-50岁6o例,占53.57%;51~65岁30例,占26.6%;61岁 乏力、厌食、转氨酶升高(8O一3640u/L)。胆汁郁积型27例 以上l2例。占10.71%。 (24.8%),多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痛、血清结 1-2诊断标准:①用药后1周一3个月出现肝损害表现;②初发症 合胆红素升高(26~484 ̄moYL)。混合型36例(33.O%),兼具上述 状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发热、皮疹,黄疸瘙痒等;③血常规检查嗜 两种特征。 酸性粒细胞≥6%;④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 2.4治疗与转归:本组109例患者经确诊后立即停用损肝药物,给 表现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肝炎或黄疸;⑤部分患者原有肝病基础如 予保肝、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91例非HBsAg携带患者经治 乙肝标志物阳性、脂肪肝、血吸虫肝病,但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 疗25.6 ̄6.9天后肝功能恢复正常;16例HBsAg携带者恢复较慢, 常;⑥偶尔再用药又发生肝损害。上述标准1加上2--6中任何2 平均恢复时间为41.7 ̄12.8天,两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项即明确诊断。 0.05(见表2)。另有4例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使用外用药物并 1-3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病历,依据诊断标准记录用 发药物性肝炎后,发展为重型肝炎,死亡出院(占1.8%)。 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检查、外周血象、病原学检 表2 109例药物性肝炎患者治疗与转归 查、腹部B超检查等。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或构 成比。 2结果 2.1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分类见表1。 表1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分类 注: 表示与非HBsAg携带患者组比较P<0.05 3讨论 药物性肝病是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排泄过程中干 扰肝细胞代谢,对肝细胞主要结构产生毒性作用及免疫变态反应 所致。本文统计的损肝药物有9大类,其中中药致肝损害居首位 (48/109),以下依次为抗生素类药物(包括抗结核药物)、降血糖 药物、抗甲亢药物、免疫抑制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抗精神病药物、 心血管类药物、其他。中药类多数为复方制剂,以往传统的观念认 2.2本组病例中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抗结核病药所致致肝 为中草药治疗较安全、不良反应少或轻微,但近年来由它引起的 损害6O例(53.4%),中药致肝损害14例(12.3%)。损肝西药包括 肝损害的报道日益增多。据本资料统计,中草药占损肝药物的首 以下几类: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占21.2%,降血糖药物占 位,多数为中草药汤剂,少数为中成药,其汤剂的成份复杂,且疗 程、剂量不规范,肝功能受损较严重,其酶学异常值较高,临床医 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科(225300) 2011年1O月21日收稿 师对此如重视不够,极易漏诊。中药引起的肝损害近年来有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