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效果研究

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效果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2卷第6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Vo1.32.No.6 2010年12月 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 Dee.2010 [文章编号] 1002—8412(2010)06—0042—06 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效果研究 郭道远 ,裴星洙 (1.金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2001;2.江苏科技大学土木丁程与建筑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 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同时设置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的15层钢框架结构分别作了多遇地震和罕遇地 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中,所有阻尼器均布置在横向框架的两个边跨,根据两种阻尼器组合方式的不同定义了不同的 分析丁况,且比较了各工况时的楼层最大位移、层间最大位移角、层间最大剪力系数等地震响应值,从而讨论了各自的减震效 果。研究结果表明:同时使用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进行减震控制时,两者可以较好地协同工作,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 应值,而且通过合理地调整其相对位置与数量,可以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各响应值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与此同时,仅需 在结构下部2/3左右楼层设置阻尼器就能够较好地控制结构各层的侧移,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结 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时程分析;侧移控制;减震效果 [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Damping Effect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Metallic Damper and Viscous Damper Guo Dao—yuan ,Pei Xing—zhu (1.Department D厂Architecture,Jinsh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Zhenfiang 212200,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jiangsu University D厂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 1 2003,China) Abstract:The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is made on one 1 5 floor high 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metallic dampers and viscous damper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frequently occurred and rarely occurred earthquakes by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SAP2000.All dampers are arranged in two side spans of horizontal layers of the frame during the whole discussion.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re delimited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two dampers.Then,damping effeets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earthquake response,including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each floor、maximum inner—story drift angles、maximum inner・story coefficient of shear and SO on.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when metallic dampers and viscous dampers are used for vibration control,they can not only work together well and reduce the value of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but also control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in the ideal range through reasonable adjustments to their relative location and nunlbers.At the same time,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can be well controlled at all levels when dampers are set up in the lower 2/3 floors of structure,thus better economic benefits are achieved.The conclusions from this paper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 Keywords:metallic damper;viscous damper;time—history analysis;lateral displacement control;damping effect E・mail:gdy8424404@163.eom 1 引言 亡,大量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经济损失 目前我国大陆进入了第5次地震活跃期。2009 巨大。2008年6月28~29日,在中国工程院召开 年7月9日,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发生6.0级地震, 了《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6位院 造成1人死亡,348人受伤,205.9万人受灾;2008 士与会,40位代表发言,就汶JII地震建筑震害及灾 年l0月6日,在西藏当雄县发生了6.6级地震,造 后重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向国务院有关部 成10人死亡;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更是发 门提交了建议书。建议书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先进 生了8.0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伤 抗震设计方法、优良的结构体系和减震技术的应 用¨ 。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耗能减震理论与 [收稿日期]2009-08-03 技术已趋于成熟 ,可以说,耗能减震技术现已成 第32卷第6期 郭道远,等: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效果研究 ・43・ 为工程抗震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各国工程抗 (1)金属阻尼器:屈服强度 =235MPa;初始 震专家和学者均积极致力于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 广应用。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各种类型阻尼器的减震 性能已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 刚度K =90000"kN/m;屈服后刚度比为0.1,即屈服 后刚度K,=0.1K ;屈服指数r=10。 (2)粘滞阻尼器:速度指数 =0.6;阻尼系数C =果 J。但是,现有的研究工作多为在结构中设置单 一5×10 N・(s/m)“ 的阻尼器,而在结构中同时设置位移相关型和速 2.3输入的地震波 度相关型阻尼器来进行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通过 本文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采用典型 的EL—CENTRO NS强震记录,其加速度峰值为 SAP2000建模和分析,对同时设置金属阻尼器和粘 滞阻尼器的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进行了相关 研究。 2分析模型及解析用地震波 2.1框架的布置与参数 341.7gal,时间间隔为0.O1 S。为了模拟抗震设防烈 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多遇和 罕遇地震,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规定,将EL—CENTRO波的加速度 峰值分别调整至70gal和400gal 。 3减震效果分析 3.1 工况定义 分析模型为一幢平面尺寸为18m×30m,横向 跨度和纵向柱距均为6m的15层三跨的钢框架结 构。其底层层高为3.6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3.0m。 框架结构柱子采用箱型截面,梁采用日型截面,各 层梁柱的截面几何特性如表1所示。柱、梁选用 Q345钢,其弹性模量为206GPa。讨论时,取横向一 榀平面框架进行分析,并沿纵向取宽度6m,考虑结 构各层的质量相同,为1000kg/m ,则结构层重为 108000kg。 讨论同时设置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的减震 效果时,将阻尼器层层布置在横向框架的两个边跨 (每层设置同一种阻尼器),以5层作为一个单元考 虑,则一共包括以下6种分析工况: 工况1:1 1层~15层设置粘滞阻尼器,1层~10 层设置金属阻尼器; 表1梁柱截面几何特性 Table 1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beam and column 工况2:6层~10层设置粘滞阻尼器,其余各层 设置金属阻尼器; 层数 1层 构件 柱子 粱 截面尺寸(mm) 500×500×28 700×250×12×22 45O×450×28 面积(cnl ) 惯性矩(cm ) 528.64 188.72 472.64 工况3:1层~5层设置粘滞阻尼器,6层~15 层设置金属阻尼器; 工况4:11层~15层设置金属阻尼器,1层~10 l96978.3l 154687.51 14O9O0.29 2—3层 柱子 层设置粘滞阻尼器; 工况5:6层~10层设置金属阻尼器,其余各层 粱 700×250×l2×19 450×450×22 600×250×l2×22 l74.44 376.64 176.72 139l83.57 115294.53 1O91O5.43 设置粘滞阻尼器; 工况6:1层~5层设置金属阻尼器,6层~15 4~6层 柱子 粱 层设置粘滞阻尼器。 7~9层 柱子 梁 450×450×l9 600×200×9×22 450×450×l6 600×200×9×19 327.56 138.04 277.76 126.58 1Ol610.20 3.2地震响应值比较 86424.94 873l4.78 77472.28 利用EL—CENTRO NS波分别对上述6种工况 10~12层 柱子 梁 作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 了各自的地震响应值。下面通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 的位移、剪力等响应值讨论不同工况的减震效果。 图1(a)、(b)分别表示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的最大位移,图2(a)、(b)分别 为各工况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最大位 移角,图3(a)和(b)则分别表示结构在多遇地震和 1315层 柱子 —400×400×19 6OO x200×9×】2 289.56 99.84 70228.92 55827.76 梁 2.2 两种阻尼器的参数 在SAP2000建模中,金属阻尼器通过塑性单元 (Plastic or Wen)模拟,而由阻尼器单元(Damper)来 模拟粘滞阻尼器…。所用两种阻尼器的参数如下: 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最大剪力系数的变化情况。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0年12月 16 16 14 14 12 12 1O 10 随 8 鍪s 6 6 4 4 2 2 O 0 0O0 0.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O7 0 O8 0 O9 O0 01 O2 O3 04 位移(m) 位移(m) (a)多遇地震 (b)罕遇地震 图1楼层最大位移 Fig.1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s of each floor 16 16 l4 14 12 t2 l0 1O 嗵 8 8 m}; 6 6 4 4 2 2 o 0 0 oo03 00009 0 OO】5 0 002】0 0027 0 0033 0 002 0 004 0 006 0 008 0 010 0.012 0 014 0 Ol6 0 Ol8 0 020 0 022 位移角(tad) 位移角(rad) (a】多遇地震 (b)罕遇地震 图2层间最大位移角 Fig.2 The maximum inner-story drift angles 由图可见:①无论是多遇地震还是罕遇地震作 接近于全部设置粘滞阻尼器时所对应的响应值。④ 用,在原钢框架结构中同时设置金属阻尼器和粘滞 从工况1、2、3的响应值曲线中可以看到,当保持粘 阻尼器能够很好地协同工作,使各楼层最大位移、层 滞阻尼器与金属阻尼器的相对数量不变时,随着粘 间最大位移角和层间最大剪力系数等地震响应值大 滞阻尼器位置的下移,楼层最大位移将变小;工况 幅度减小,从而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②在结构各 4、5、6的响应值曲线表明,保持粘滞阻尼器与金属 层全部设置粘滞阻尼器时各楼层的最大位移、层间 阻尼器的相对数量不变,随着金属阻尼器位置的下 最大位移角和层间最大剪力系数均比全部设置金属 移,楼层最大位移将变大。⑤工况3和工况6的响 阻尼器小,这表明对于本文所用阻尼器参数,在相同 应值曲线表明,对于本文所用阻尼器参数,虽然在设 的条件下,粘滞阻尼器比金属阻尼器拥有更好的减 置单一阻尼器时,粘滞阻尼器的效果好于金属阻尼 震效果。③通过合理地调整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 器,但是同时设置两种阻尼器时,并非设置效果较好 器的相对位置和数量,能够使各地震响应值小于或 的粘滞阻尼器越多,对地震响应值的控制越有利,而 第32卷第6期 郭道远,等: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效果研究 ・45・ 16 ㈣ 16 14 14 12 12 10 ㈣ l0 啮 8 随8 6 6 4 2 一 4 2 O O 0l 02 03 04 05 06 07 O8 剪力系数 fb)罕遇地震 图3层间最大剪力系数 Fig.3 The maximum inner-story coefficients of shear 是与它的设置位置有关。 下面的讨论中将保持各楼层阻尼器的设置方法 4侧移控制研究 与数量一致,即在每一层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 4.1 概述 器,仍布置在横向框架的两个边跨(一个边跨设置 随着钢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技术的进步、钢材 金属阻尼器,另一个边跨设置粘滞阻尼器)。一共 性能的提高、连接技术的发展、结构体系的改变以及 定义了以下4种分析工况: 抗风抗震工程知识的进步,近十年来,高层钢结构发 工况7:仅下面8层(50%左右楼层)设置阻尼 展得非常快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100幢建筑中, 器; 采用钢结构的占45%。由此可见,就世界范围而 工况8:仅下面10层(2/3楼层)设置阻尼器; 言,高层建筑中钢结构已在各类结构体系中占有相 工况9:仅下面12层(4/5楼层)设置阻尼器; 当大的比例。作为一种优良的建筑结构体系,钢结 工况10:全部楼层设置阻尼器。 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的 4.3 分析结果 优点。此外,钢结构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小 图4表示各工况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 且改建和拆迁容易,节能指标可达50%以上,属于 层间最大位移角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在 绿色环保建筑体系,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多遇地震还是罕遇地震作用下,4种工况对应的各 因此,钢结构已成为一种具有竞争性和经济性的选 层层间最大位移角与原结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 择,必将成为建筑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 小。其中,全部楼层都设置阻尼器时,其各层层间最 然而侧移刚度小却是高层钢框架结构的一大缺 大位移角均会有很大程度的减小;而对于仅在部分 点,而结构的倒塌归根结底是由P一△效应引起,所 楼层设置阻尼器的情况,只是结构下部设置阻尼器 以控制高层钢框架结构的侧移量具有现实意义。 楼层的层间最大位移角减小程度与工况1O接近,上 通过上面的讨论已经知道,在原钢框架结构中 部未设置阻尼器楼层的层间最大位移角则比工况 同时设置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能够使各楼层的 10所对应的响应值大,但是与原钢框架结构相比还 最大位移大幅度地减小。但是,由于经济性是设计 是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较好地控制 图5和图6分别为各工况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 结构侧移的同时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探 震作用下楼层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加速度响应值曲 讨的问题。 线。由这两幅图可见:对于上述4种分析工况而言, 4.2分析工况 无论作用多遇地震还是罕遇地震,各楼层的最大位 ・46・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慧 2010年12月 16 16 l4 14 I2 12 lO 1O 噬 帮8 6 鉴s 6 4 4 2 2 0 O 0 O0 0 0】0 0004 0 0008 0 O012 0 0O16 0 0020 0 0024 0 0028 0 0032 00036 0【J2 0 O3 0 04 0O5 006 0 07 0 08 0 09 位移角(rad) (a)多遇地震 16 16 14 12 10 位移(m) (a)多遇地震 14 l2 1O 踏 ⅢI1 8 8 6 郏 6 4 4 2 2 O 0 O O 0 1 O 2 0 3 0 4 0 5 0 002 0 004 0 006 0 008 0 010 0 012 0 014 0 O16 0 O18 0 020 0 022 位移角(rad1 (b)罕遇地震 位移(m) fb1罕遇地震 图4层间最大位移角响应 Fig.4 Response of the maximum inner-story drift angles 图5各层最大位移响应 Fig.5 Response of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each floor 移响应与原结构相比均得到了明显的减小,而且工 (工况10)。 况8和工况9各层的最大位移与工况1O对应的响 应值很接近,工况7只是设置阻尼器的下部若干层 总之,从上述讨论中不难发现:在阻尼器的设置 方法和数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仅在结构的下部若 干楼层同时设置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就可以 的最大位移响应接近于其他工况,而上部没有设置 阻尼器的楼层最大位移则较大。这表明,在各层阻 尼器布置相同且数量一致的情况下,仅在结构下部 2/3或4/5左右楼层施加阻尼器就能够使各楼层的 最大位移接近于全部楼层均设置阻尼器时的情况。 使楼层最大位移、楼层最大加速度、层间最大位移角 等地震响应值有一定程度的减小,而且当结构下部 2/3左右楼层设置阻尼器时,其楼层最大位移响应 值将与全部楼层均设置阻尼器时很接近。因此,在 此外,由于楼层最大加速度响应值依赖于输人的地 震波,所以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表现得稍 高层钢框架结构中同时使用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 器(速度相关型和位移相关型)进行减震设计时,在 层问最大位移角等响应值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仅需 有差异。但是,总体而言,除个别楼层稍大外,4种 工况的楼层最大加速度响应与原结构相比均有不同 程度的减小,而且工况8和工况9的楼层最大加速 在结构下部2/3左右楼层设置阻尼器就能够较好地 控制结构的侧移,而无须层层设置阻尼器,这样可以 度能够接近于全部楼层设置阻尼器时对应的响应值 在达到良好减震效果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32卷第6期 郭道远,等:同时设置金属和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减震效果研究 ・47・ 16 是与其设置位置有关。 14 (3)通过合理地调整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 12 的相对位置与数量,可以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各 1O 响应值小于或接近于全部设置粘滞阻尼器时所对应 鐾s 的响应值。因此,同时使用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 器进行减震控制,不仅可以使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 6 要求,而且可以拥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4 (4)在高层钢框架结构中同时使用金属阻尼器 2 和粘滞阻尼器进行减震控制时,在层间最大位移角 O 等响应值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仅需在结构下部2/3 04 0 5 06 07 08 0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加速度(mls2) 左右楼层设置阻尼器就能够较好地控制结构各层的 (a)多遇地震 侧移,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4 [1]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汶川I地震建筑 12 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建议书.汶川I地震建筑震害 踏1O 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8 出版社,2008 6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Water Engineering and 4 Architecture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roposals for the damage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2 Wenchuan ea ̄hquake.Analysis Report of the building O damage investig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Wenchuan 加速度(m/s ) earthquake[R].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yr (b)罕遇地震 Press,2008(in Chinese) 图6各层最大加速度响应 [2] 李爱群.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 Fig.6 Response of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each floor 版社,2007 Li Ai—qun.Damping control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M].Beijing:Machinery Industyr Press,2007(in 5 结语 Chinese) 本文研究了同时设置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 [3] 周云,邓雪松,等.中国(大陆)耗能减震技术理论研 的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利用有限元软件 究、应用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SAP2000分别对不同组合的分析模型作了多遇地震 2006,28(6):1~15 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楼层最大位 Zhou Yun,Deng Xue—song,et a1.State of the Art and 移、层间最大位移角、层间最大剪力系数等地震响应 Prospect of Energy Dissip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值比较了各自的减震效果,得到以下结论: Mainland[J].Ea ̄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1)金属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位移相关型和 Retrofitting,2006,28(6):1~15(in Chinese) 速度相关型)并用时能够协调工作,较好地控制结 [4] 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 构的地震响应,其减震效果与丽种阻尼器的相对位 研究院.SAP2000中文版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2006 置和相对数量密切相关。 Beijing Civil King Software Technology Co,,Ltd., (2)虽然在设置单一阻尼器时,对于本文所用 China Institute of building standard design and research. 阻尼器参数,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要好:于金属阻 User guide of SAP2000 with Chinese[M].Beijing: 尼器,但这并不意味着两种阻尼器并用时粘滞阻尼 Communications Press,2006(in Chinese) 器的数量越多,对各地震响应值的控制就越有利,而 (下转第53页) 第32卷第6期 吕 晶,等:天津永定新河特大桥北引桥隔震效果分析研究 ・53・ 移最大(0.2188m),并且是其他4条波的2~3倍。 (3)从表10中可以看出顺桥向的弯矩和剪力 的减震系数大部分都达到了65%以上,其中21号 墩的弯矩和剪力的减震系数最高,都达到了86%, 但是12号墩和22号墩几乎没有隔震效果;横桥向 弯矩和剪力的最小减震系数分别为54%和52%,最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1992.21:79—92 [4] Nakashima M and Kato H.Experimental error growth behavior and error growth control in on—line computer test control method[P].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Research Paper,1987:123~ 130 [5] 邱法维,钱稼茹,陈志鹏.结构抗震实验方法[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0 Qiu Fawei,Qian Jiaru,Chen Zhipeng.Method of 高减震系数达到了80%以上,其中13号墩的弯矩 和剪力的减震系数最大分别都达到了8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Structural Seismic Test[M].Beijing:Science Press, 2000(in Chinese) [1] Ian Buckle,Satish Nagarajaiah and keith Ferrel1. Stability of Elastomeric Isolation Bearings:Experimental [6] Hirokazu I.and Akira I.Real—time Substructure Hybrid Earthquake Loading System for Super‘-high--damping Study[J].J.Struct.Eng.,2002,3—11 [2] Yuan Y,Aoki T and Yamamoto Y.Experiment Study of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high damping—-rubber bearing Rubber Bearing[A].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Nagoya,Japan 2005:401~408 ical Modeling of High [7] Hwang J S and Ku S W.Analytisolator[A].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C], Nagoya,Japan 2005:505~511 Damping Rubber Bearings[J].J.Struct.Eng.,1997, 】029~】036 [3] Nakashima M,Kato H and Takaoka E.Development of Real—time Pseudo Dynamic Testing[J].Earthquake [作者简介] 吕晶(1968~),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 (上接第47页) [5] GB50011—200l,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GB5001 l一2O01.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社.2001:139~156 Wang Zhao—min.Building Steel Structure Design[M]. 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01:139~156(in Chinese) [S](in Chinese) [6] 王肇民.建筑钢结构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作者简介] 郭道远(1984~),男,江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抗震等 裴星洙(1954~),男,吉林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强度、结构抗震及疲劳断裂方面的研究 (上接第59页) [8] 李桂青,曹宏,李秋胜,等.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及 其应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Li Gui—qing,Cao Hong,Li Qiu-sheng,et a1.Dynamic 复力模型屈服前刚度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8,7(1):87~90 Jin Jian—min,Tan Ping,Huang Xiang—yun,et a1.Study on preyield shear stiffness of differential restoring force reliability of structures,theory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Earthquake Publishing House, 1 993 (in model of lead rubber bearing[J 3.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7(1):87 ~Chinese) 90(in Chinese) [9] 金建敏,谭平,黄襄云,等.铅芯橡胶支座微分型恢 [作者简介] 党育(1976~),副教授,博士研究生,防灾减灾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