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后来,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这样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就是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4、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分封的对象①王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7、诸侯的义务: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缴纳赋役④朝觐述职
8、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10、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宗法制。(概念:用父系血源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11、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13、宗法制的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经不能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开始采用“皇帝”称号。
3、皇帝制度的特点: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
4、秦朝在中央设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史称“三公”。丞相下设九卿。 5、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7、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第 1 页 共 8 页
10、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融合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中外朝制度(中朝 决策机构 ; 外朝 执行机构)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宋: 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一省制(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中央集权。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权力过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行政上:任用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军事上:收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大部分运送中央)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时内阁正式形成;明宣宗是内阁获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第 2 页 共 8 页
2、内阁的性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对内阁制度的评价:①内阁没有行政权,不能正式统率六部 。②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③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④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4、清朝: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期,为了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雍正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始设军机处。 军机处的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作用: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
1、古希腊文明以海洋为依托。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2、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便于实现直接民主。 二、雅典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1、奠定基础——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a、根据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d、设立最高法院——公民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e、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扩大民主基础)。 2、正式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地域政治取代血缘政治);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c、各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d、扩大公民大会权力;e、实行陶片放逐法。 3、“黄金时代”——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公元前5世纪):
内容:a、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十将军除外) b、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c、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d、“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 e、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1、历史进步性
第 3 页 共 8 页
(1)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的基础(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2)使雅典在 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2、历史局限性 (1)雅典民主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2)只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之上;公民内部人人平等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习惯法(概念: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常常随意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概念: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平民权益得到保护。但它还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3)公民法(概念:调整罗马(共和国)公民之间的关系。
(4)、万民法:(概念:随着帝国的扩张。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罗马法体系的完成——《民法大全》(查士丁尼)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1、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2、局限性:罗马法维护奴隶制度,奴隶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目的: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特点:议会高于王权,国王“统而不治”,意义: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3、责任内阁制:(第一位首相:沃波尔)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集体负责;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第 4 页 共 8 页
4、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英联邦首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5、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 背景: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2、1787年宪法的内容:A:三权分立 ( 总统掌握行政权,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可提名政府官员,否决国会议案(但国会拥有复议权)。国会掌握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可以弹劾总统。 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B;联邦制(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但它存在不足,后来陆续用修正案的方式加以弥补。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1875年颁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2、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以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立法权归于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得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背景:四分五裂的德国,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第 5 页 共 8 页
行政权: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可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宰相主持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立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构成,帝国议会作用很小。
特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5、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1856年全盛时期——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第 6 页 共 8 页
国库;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内容: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战争:1894—1895年,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败)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影响:《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借口镇压义和团。 《辛丑条约》:1901年9月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 7 页 共 8 页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民报》) 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课本P64)。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结果: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6、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