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林业科技 2008年第6期 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策略及理论探讨 黄小春,宋小妹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32;2.信丰县林业局,江西信丰341600) 摘要:对江西省低丘红壤5种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开展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及理论进行探讨。结 果表明,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因地制宜的应用了森林培育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遵 循依靠科技,适地适树,充分利用乡土种为主的种质资源,考虑群落结构组成和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的 原则。总结出自然封育和人工重建是江西低丘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两种基本途径。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材料进行 合理的配置并辅以现代营林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措施是植被恢复,控制水土流失、重建低丘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 措施。 关键词: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策略,理论探讨,江西 分类号:X171.4:¥714.6: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05(2008)06—0042--06 泰和等9个代表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点为试验点,本着保持 红壤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种红色或黄色酸性土壤的 总称,面积2.18亿hm。,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7%,是我国重 要的土壤资源和多种农林产品的主产区it--,1。红壤也是江西省 水土。尽快恢复植被,迅速绿化荒山的宗旨,有针对性地采取 不同措施,开展不同类型荒山绿化模式研究。经过10多年的 地带性土壤的主要类型,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8%, 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红粘土为主,由于气候、雨量、母岩及不合 努力,在治理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不 同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也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本文拟对其采 取的技术措施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对其它红壤侵蚀区植被恢 理利用等因素,年水土流失量达1.64亿t,而且还有不断恶化 的趋势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立地条件恶劣及人为因 素造成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植被盖度低,而引起不同程 度的水土流失,如有“红色沙漠”之称的弋阳圭峰、赣县沙地、 复研究、治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试验区概况和植被恢复的目标和措施 1.1试验区概况 9个试验点分布在赣北、赣南、赣西、赣东和赣中,试验面 南康、宁都等水土流失严重区;九江瑞昌、修水一带的岩石裸 露达50%以上的石灰岩山地;长年割茅、樵采、放牧的村庄、 城镇附近的荒芜地等红壤区严重者甚至寸草不生,极大地制 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此,江西省于1990年开始了江西省低丘陵荒山绿化生 积1 491 hm:。荒山类型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针对其退 化状况,从经营角度和恢复步骤上考虑,划分为五大类型退化 荒山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恢复模式设计。试验区基本情况 见表1。 态经济模式研究,选择了全省包括赣县沙地、弋阳圭峰、修水、 表1 不同试验点荒山类型的基本情况 1.2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 目标及技术措施 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应视其水土流失程度,以 及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混交组合模式及不同的技 收稿日期:2008—10—27 基金项目:江西省重大林业科技研究成果推广专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及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内容(项目编号:2006511101)。 作者简介:黄小春,男,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林木育种及森林培育研究。E-mail:bexl11@163.o% ・42・ 术手段等,因此首先要对不同荒山类型进行分类。对江西低 丘红壤水土流失区可以分为如下五类【羽。 1.2.1剧烈侵蚀型荒山。此类荒山试验地设在赣东和赣南的圭 峰、赣县,其土壤遭受强烈侵蚀和人为干扰。此类生态系统治 理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所采取的技术 措施:选择耐干旱、瘠薄的乔木树种马尾松 瑚 massoniana)、湿地松 elliot蜘、枫香 幻 Ⅱr. 册 锨回、 木荷 hima superba)、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黑荆树 cacia mearnsiO和胡枝子(Lespedeza spp.)、白栎(Q rc淞厂n6rO 等灌木及狗芽根(Cynodon ̄tylon)、鹅观草(Roegneria 是n, 、马唐(D £ spp.)、雀稗草(Paspalum wettsteimit)、百 喜草 notatum)等固土草种进行乔、灌、草合理配置,并对坡 度较陡的试验地采用了水平沟整地、开挖鱼鳞坑、水平截留 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来提高造林成活率。与此同时采用 ABT生根粉、容器苗等先进营林技术和高密度造林等措施来 保证造林保存率等。 1.2.2石灰岩裸岩荒山。此类荒山试验地设于赣西修水。针对 土层薄但肥力较高,土壤近中性的特点,以恢复森林植被、治 理和开发利用结合、建立寓经济效益于生态效益之中的林农 牧复合经营模式为主要目标 。选用多种适应石灰岩山地并 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如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 ̄is)、四川桤 木似Inn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青钱柳fCyclocarya paliurus)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胡枝子、黄桅子(Gardeniajasminoides)等进行立体组 合,并在林间套种农作物和优良饲草籽粒苋(Grain伽掰氆删^), 发展养殖业。 1.2.3石砾茅草荒山。此类荒山试验地设于赣东和赣中的余 江、泰和。此类荒山石砾含量高,植被盖度低,恢复植被,改良 地力,建立薪炭林基地,兼顾长、中、短期效益是重建主要目 标。选择马尾松、晚松(Pin ̄serotina)等作为薪炭林树种经营, 采用湿地松、火炬松(ein ̄lned 与木荷、枫香、樟树 (Cinnaraomum camphora)、桉树(Eucalyptus spp.)及黄桅子、胡枝 子、百喜草等混交,建成上、中、下坡不同密度、树种、组分的 多用途林分,沟底进行林农复合经营,以带动坡面治理。 1.2.4丘陵密灌丛荒山。此类荒山试验地设于赣北、赣西、赣东 的景德镇、萍乡。此类荒山植被盖度不低,因此采取自然封育 加上人工促进进展演替可以迅速恢复森林群落,营造用材林 和工业原料林是此类荒山重建主要目标。对灌丛中有一定数 量优良阔叶树的景德镇试验林分采取择优选留阔叶树种,补 植湿地松和晚松,并进行封育管理。对萍乡试验地由于其立 地条件较好,可以重新营造杉木(Cunninhamia lanceotata)、湿 地松、桐棉松(Pinu,masonoana)、火炬松为主的用材树种,并保 护抚育原有阔叶树种或混交配置油桐(VernieiafordiO、杜仲等 短期收益经济树种,在2年生杉木幼林中还进行了耐阴药材 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的套种试验。 1.2.5岗地疏灌丛荒山。此类荒山试验地设于赣中乐安、进贤, 位于城镇、村庄附近,具地势平缓,土层较厚,肥力较好,耕种 樵采强度大的特点。采取自然封育加上人工促进进展演替可 以迅速恢复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为提高植被覆盖率,依 托城镇,发展城郊林业。除了营造湿地松、马尾松与木荷、枫 香、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ties)、四川桤木的混交林外, 还营造晚松薪炭林、香椿菜用林和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柑桔、奈李果用林及杜仲、厚 ̄(Mognolia卵 )、黄桅子、 油茶 f2 o/e 脚、油桐等药用经济林,并在幼林内套种 农作物和蔬菜,以获得短期收益。 2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途径 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步骤取决于其植被现状、土壤侵 蚀程度、植被恢复途径以及目标等。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 途径主要取决于其植被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复、 发展的方向等。此外,其它因素还包括气候、地质地形、土壤 肥力状况等有 m。因此,对不同的水土流失区要根据具体的 情况进行分析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总结10多年来江西治理 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的经验认为:自然封育和人工重建是江 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的两种基本途径。 对于极度退化的红壤剧烈或严重侵蚀区的圭峰、赣县、泰 和等地在自然封育的条件下很难或根本无法恢复植被,只有 依靠人工重建才能完成植被恢复的目标 。其植被要恢复, 首先要控制水土流失。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其次 选用耐旱、耐瘠、速生的树种或草种重建先锋群落;第三步配 置植物种群,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第四步是统一规划,按照 生产型或生态型的目标构建多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树种 选择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营林措施提高林地生产力。因此, 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赣县沙地、弋阳圭峰、泰和等试 验点,采取水平沟整地、开挖竹节沟、鱼鳞坑等水保工程措 施,并选择马尾松、枫香、木荷等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及紫穗 槐、胡枝子、百喜草等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乔、灌、草的合理 配置,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对有些树种,如湿地松,还采取了 容器苗造林(补植)、ABT生根粉处理等先进造林技术以提高 造林成活率。 景德镇、萍乡、进贤及乐安试验点属丘陵或岗地密灌型荒 山,这类荒山主要是由于多次被樵采受人为破坏大而造成的。 虽然举目皆绿,但不成林,没有经济效益可言,绿化时整地、抚 育的难度很大,造林成本高,而且由于全垦造林造成林地土壤 及地被物的破坏可能会导致新的、或更严重的水土流失。对 于这些荒山地的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恢复过程亦较短, 可以采用自然封育为主、人工改造与抚育为辅的方法进行。 这种以自然封育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加快植被恢 复的速度,并可随人们的意愿演替和发展。为此采取“择优改 造封育或补植封育”的措施,即有目的地保留乡土树种,如马 尾松、枫香、木荷等,并补植湿地松、晚松等针叶树,进行补植 封育;对目的树种较多、林相较好的则采取去劣留优,清除非 目的树种的改造封育绿化模式。 3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探讨 根据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的特点,确定各自的恢 ・43・ 复重建目标。以控制水土流失,迅速恢复植被和森林群落,促 进残次林进展演替,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采取因地制 宜、适地适树,进行合理的林种、树种配置,并辅之以水土保 持工程措施,实行乔、灌、草立体组合,营造针阔叶混交等的 综合治理方法。 3.1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本项研究9个试验点虽同为红壤侵蚀劣地,但其母岩均 不一样,土壤剖面特性和流失程度不一,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 较大差异,因此,在治理上,我们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模式。 对赣县、弋阳剧烈水土流失区采取的是以控制水土流 失、恢复植被、重建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治理措施,即选用 适合当地的先锋树种,组成乔、灌、草优良组合,应用科学的 造林方法和特殊的造林技术,并对坡度较陡的试验地采用了 水平沟整地、开挖鱼鳞坑、水平截留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来提高造林成活率。选择马尾松、晚松、湿地松等针叶树造林 的同时,选择枫香、木荷等阔叶树种,胡枝子、紫穗槐等灌木, 宽叶雀稗、马唐、黑麦草、鹅观草、百喜草等草本进行多树种 混交或乔、灌、草立体组合,同时在这两个点主要采用松类树 种ABT生根粉处理、容器苗造林、高密度造林等技术措施来 达到迅速恢复植被的目的。 对流失虽严重,但土壤肥力较好的修水“石头山”则利用 其裸露岩石以外的空隙,流失土壤淤积较深厚的特点,该类 荒山上土体基岩的交界面明显。在降雨时界面易积水,在暴 雨或无植被情况下,上部土层易顺岩面而下,造成水土流失, 加之岩石裸露面大,造林难度大,并且现有植被一旦破坏,则 很难恢复。为此对这类荒山采取以速生阔叶树造林为主的绿 化模式,即选择适宜石灰岩山地生长的速生乔木树种如香 椿、四川桤木、臭椿、枫香、株木、青桐、青钱柳及紫穗槐、胡枝 子等灌木。进行林农间作、套种,实行林农复合经营,同时还 利用林地的鲜草和幼林间种的优质饲料籽粒苋,养猪、羊、 鱼,发展养殖业,形成了林农牧良性循环,在治理流失,改善 环境的同时,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对于流失严重的余江水库区,则根据其两坡夹一沟和沟 底土层较肥沃的特点采取坡上、中、下不同部位的综合治理 方法,即坡顶及上坡营造以马尾松先锋树种为主的水土保持 林、薪炭林;坡中、下部营造以湿地松、枫香为主的用材林;坡 脚则选择板栗、桃、奈李、柑桔等果木林,并在果林内套种花 生、油菜、青饲料等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沟底开垦稻田和菜 地,水库养鱼,青饲料养猪、养鸡等发展养殖业,形成坡上, 中、下综合治理,乔、灌、草立体组合,林、农、牧复合经营,长、 中、短效益兼顾,生态、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生态经济沟建设 模式。 对于景德镇、萍乡等地的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则采 用自然封育为主、人工改造与抚育为辅的方法进行择优封育 和补植改造措施,一方面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植被,减少绿 化过程中对林地土壤及植被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保留了枫 香、木荷、马尾松等目的树种,补植了湿地松、晚松等针叶树 ・44・ 种,在林分中逐渐形成复层的针阔混交林,其复层林冠及大量 枯枝落叶增强了对降水的截留功能,有效地减弱地表径流,减 少水土流失,增强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 乐安、进贤试验点具地势平缓,土层较厚,肥力较好,但是 因为耕种樵采强度大而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恢复的主要 目标为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林分质量。因此,主要采取自然 封育的同时重新营造人工林的方法来达到此目标,主要树种 除了营造湿地松、马尾松与木荷、枫香、南酸枣、四川桤木的 混交林外,还营造晚松薪炭林、香椿菜用林和板栗、柑桔、奈 李果用林及杜仲、黄桅子、油茶、油桐等经济林。事实证明,这 些治理模式均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为治理成 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3.2充分挖掘优良适生植物,构建良好的配置组合 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要解决红壤侵蚀劣地的水土流失问题,首要的任务是恢 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但这些地区因生境恶劣,单纯种草或 种树,治理效益不佳。因此。首先要充分选择优良的适生种植 材料,然后进行不同的技术处理,营造针阔混交林或进行乔、 灌、草立体组合,由于阔叶乔、灌木树种繁茂的枝叶能较大程 度地减少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较大程度地改善林地小气 候;大量的枯枝落叶及多层次的根系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 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这些都有利于林下植被的迅速恢复,较 好地控制水土流失。 湿地松、马尾松、枫香、木荷、黄桅子、胡枝子是瘠薄山地、 保持水土造林的先锋树种。因此,在水土流失区采用先锋树 种造林的同时考虑不同种植材料的组合。例如高密度马尾松 林、湿地松和枫香混交造林模式、马尾松和胡枝子混交林等组 合是治理水土流失区的有效途径。而杜仲、青钱柳、黑荆树、 赤桉、黄桅子等阔叶树种除了其枝、叶、果有较高的药用、食 用和工业用价值外,还可起改良土壤的作用。另外,胡枝子、 桤木、紫穗槐、黑荆树等豆科树种的固氮作用也对改良土壤、 恢复植被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正是通过把它们合理的组配, 形成多层、多种人工植物群落的整体结构,利用林冠多层截 留,减缓了雨滴溅蚀力和地表径流量。同时乔、灌、草组合的 植物群落根系错落交叉,形成网络结构,增加了固土防冲能 力,为植物的快速稳定生长创造了小生境,有利于植物生长。 这些混交组合需要在特定的立地条件下采取调节树种间关系 的适当栽培措施,才能保证理想的混交效果,同时需要在充分 挖掘和合理开发树种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和优化可以满足 该地区如此复杂的立地条件的适宜的混交模式。正是在这种 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多树种的合理配置,并在造林整地时有意 识地尽可能地保留天然树种,以形成多树种的人工和天然相 结合的复层结构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来增加树种的多样性和 结构的复杂性。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另外,从泰和点土壤酶活性主成分排序表明,在退化红壤 上重建森林,落叶阔叶树种枫香纯林模式及其与针叶树种(湿 地松)的混交林模式土壤酶活性普遍较高,针叶纯林模式土壤 酶活性最低fll1。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 作物则是利用林木郁闭之前,有果业或其它间种作物的收入, 林要好于针叶林,即木荷纯林模式的微生物特性最好,其次 并且对土壤改良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施红壤综合 是枫香马尾松株问混交模式、枫香纯林模式、枫香湿地松行 治理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在各试验点的设计、实施中注重了 间混交模式、桉树纯林模式,针叶纯林模式的微生物特性都 长、中、短项目的有机结合,使林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结 较差【l2l。从而进一步说明,退化生态系统森林重建中植物种类 合融为一体,产生了立体林业的较高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生 的选择及其合理配置是土壤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 命力,从而保证了红壤侵蚀劣地治理的成功。 3.3依靠科学技术,结合水保工程措施是治理成功 3.5择优改造、封育补植的技术措施是一种值得借 的必要手段 鉴和推广的模式 红壤侵蚀劣地属于困难地带造林。因此,必须以科学的 植被恢复与建设,既要进行保护,也要开发和利用,但是, 态度、先进的技术作为依托,而对于难度较大的赣县剧烈侵 首先应该是保护,应该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呻l。景德镇试验点 蚀区,即使造林后,植被有所恢复也很难完全控制土壤侵蚀 密灌丛荒山实行的择优、封育、补植和改造结合的恢复手段被 继续发展,为了达到根本治理的目的,各试验点普遍引入先 证明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模式。由于择优封育和补植改 进技术和运用新型材料来保障植被恢复。水土流失严重区首 造封育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采取改造封育或补植封育等经 先从整地开始就结合水保工程措施来进行治理。在赣县、泰 营措施,一方面试验地内较多的优良阔叶幼树被有意识地选 和、弋阳试验点采取水平沟整地、开挖竹节沟、鱼鳞坑等水保 留下来,另一方面由于保留或增加了枫香、木荷、马尾松、晚 工程措施,并选择马尾松等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及紫穗槐、 松等目的树种,逐渐形成复层的针阔混交林,其复层林冠及 胡枝子、百喜草等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乔、灌、草的合理配 大量枯枝落叶增强了对降水的截留功能,有效地减弱地表径 置,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对松类树种还采取了容器苗造林、 流,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林分的水源涵养能力,在封育管理 ABT生根粉技术处理和高密度造林等措施。这些技术手段能 下,林分能迅速恢复进展演替。根据景德镇试验点测定,改造 增强树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避免恶劣生境的影响,对短时 封育区和补植封育区单位面积的枯枝落叶量是人工全垦造林 间内恢复林地生态环境有利,同时工程措施在进行乔、灌、草 区的l3.8倍,蓄水能力分别比人工全垦营造的湿地松林增加 的合理配置的同时形成复层结构,有利于发挥森林固土、保 5.8%和2%rn。这种模式虽无直接经济效益,但省工、省时、省 水的效应,也有利于林木成活及林下植被的生长。据赣州试 钱。与营造人工林相比,可节省一半投资,且成林早、见效快, 验点的调查表明。这种生物措施与水保工程措施的结合。能 是此类退化荒山生态系统快速恢复的捷径。 使雨水多层截留,减小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鱼鳞 4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中遵 坑、竹节沟蓄积的降水能改善林地的水分状况,有利于林木 循的原则 成活及林下植被的着生,提高绿化效果。 4.1依靠科技,适地适树的原则 3.4在植被恢复的同时,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共识,至少在理论上是没 挥 有异议的。但要成为普遍的行动,应用于实践中则还有相当 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中要注重治理和开 的距离。适地适树的原则主要是突出植物在水平纬度上的分 发的结合,即在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要考虑 布。由于长期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植物形成了一定的分布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目标相兼顾。这样既 区,不加区分的引入,势必违反适地适树(草)的原则。按照植 可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资金短缺的困难,还大大增强了林农 被区划,江西省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其中又分南、北 立足荒山、开发红壤、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造林、 亚地带,其分界线大约沿北纬27。线横贯全省(莲花一永新一 护林的积极性。 吉水一乐安一南丰一黎/l 1)。许多热带、南亚热带成分的植物 以余江试验点为例,采取了坡上、中、下综合治理及乔、 种类以此为分布北界,暖温带、北亚热带成分的植物种类则 灌、草立体组合。形成林、农、牧良性循环系统,地力由沟底、 以此为分布南界,虽然不是绝对的界限,但却反映了植物与环 坡脚开始逐渐改善,植被自下而上逐渐恢复的技术措施不仅 境长期作用所形成的区系特征,基本刻划出不同区域植物种 改变了治理前该荒沟坡面水保能力极差,雨后侵蚀沟增多, 类及组合的轮廓。如果极大地超出这一界限,植物措施的运 入库水流极浑浊的现象,在造林4年后植被覆盖率达到63% 用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且耽搁了治理时机,如桉树、黑荆 一96%,并且其形成的生态对经济沟治理模式的对经济效益分 树等种类引入到赣南能正常生长,而引入到赣中泰和、赣北景 析的产投比达到7.55:1,是几种治理模式中最高的[41。萍乡试 德镇后,多因寒害等原因而生长不良或死亡。因为注意到了 验点的杉木林下套种广东紫珠模式,在培养出大量商品材的 适地适树原则的重要性,在植被恢复措施制定前,先对不同 同时,山上栽植的药材也是中期效益项目,收获时间长,经济 生态区进行分类之后,再利用科技的原则,进行树种选择、良 效益好,又不影响林木生长,对资金周转起了很大作用。另 种壮苗、造林技术乃至经营策略的制订都包含着科学技术问 外,进贤、修水试验点在幼林里实行林农复合经营,栽种经济 题。正是因为正确的应用了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在江西 ・45・ 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才有如此成效。 4.2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13】 江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尤 其有极其丰富的乡土树种(草种),这为植被恢复过程中乔灌 草植物种类的筛选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也容易形成稳定的植 物群落。在水土流失区治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乡土种 进行有效的配置,达到治理荒山,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在低 丘红壤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土壤条件差,主要是采用以乡土 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的原则,不仅使不同生态区植被得 以恢复,并且也挖掘了一批优良的种植材料。如采取以马尾 松、木荷、枫香、南酸枣等先锋树种及胡枝子、紫穗槐等灌木, 还有很多草本植物,如雀稗属(Paspalum spp.)、野古草 rundinella spp.)、金茅草(Eulalia spediosa)、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等乡土树种(草)种,同时还引进了湿地松、晚松、火炬 松、桉树等种植材料,并建立了多种植物组合配置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一方面,丰富了造林材料的选择,另一方面,增加 了物种的多样性,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3群落演替原则 植物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取决于内部动力和外部干 扰力程度和对比状况,在较大干扰力作用下,群落演替可以 是超阶段的极度退化,恢复时,则需经历漫长的时间,要缩短 这一过程,必须投以更多的能量和物质㈣。许多研究者已经注 意并着手研究植被退化规律及逆境群落中种群生态位特征, 其目的均在于深入了解生物生态学恢复机制的基础上更好 地运用优良的植物组合促进植被的迅速恢复。在景德镇、萍 乡、进贤等试验点的择优封育加上人工补植重建植物群落的 方法,就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试验地内较多的优 良阔叶幼树被有意识地选留下来,另一方面由于保留或增加 了枫香、木荷、马尾松、晚松等目的树种,逐渐形成复层的针 阔混交林。这种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发展规律为基础的人 工辅助手段是加快恢复进程的必要条件,对密灌丛荒山迅速 发展至森林群落有良好促进作用。 4.4群落结构原则 群落结构表现为植被在垂直空间上的组合和空间上的 配置,前者着重于建群种与其它从属种的合理结合,它要求 植物种之间的阴阳性、深浅根、疏密生、养分元素吸收等生态 学特征上具有生态位的互补性,以减少竞争造成的不稳定 性。对于这样一些规律,人们可以较熟练地运用于造林的实 践中,认识和运用这一规律,就可在促进阶段转化上给予人 为的补充和调节,以缩短恢复过程。例如在不同的生态区有 不同的植物组合和配置,石灰岩裸岩荒山植被恢复的优良植 物组合有:侧柏+青桐、香椿+紫穗槐、桤木+侧柏、株木+紫穗 槐等混交模式;强度侵蚀区植被恢复优良组合有:桐棉松(马 尾松1+胡枝子+雀稗、湿地松+枫香+马唐等良好的乔、灌、草混 交模式;在立地稍微好的地区有:杉木+油桐、杉木+广东紫 珠、晚松+黄桅子、杜仲+油桐等混交模式。 ・46・ 4.5植被恢复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重建和恢复植被,是环境退化地区的经济步入可持续发 展良性循环的基础。然而,水土流失地区常常是经济、文化相 对落后的地区,植被恢复的举措虽在长期意义上来讲是经济 发展的基础,但它毕竟需要由目前的经济水平和社会部门以 及与现行经济能力相适应的成员来承担。因此,在进行水土 流失区治理规划中,采取了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同时, 兼顾了长、中、短期效益的原则,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 重。试验与生产紧密联系的综合治理方针。如赣南红壤丘陵 水土流失区实施的猪一沼一果工程,余江的生态经济沟工程 等,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积极发展果业、药材、经济作物、 经济林木、实行立体种植和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 合,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较好地解决了环 境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4.6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原则【 51 江西低丘红壤水土流失区各地立地条件恶劣且变化复 杂。并且经济水平发展不同,但总体来看,江西有着优越的自 然环境,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包括植被恢复在内的森林培育 业应该更加依赖自然力。认识自然力、用人为措施科学地调 节林木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力就是林业科 学技术。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在立地条件好的地区如景德镇、 萍乡采用自然封育为主、人工改造与抚育为辅的方法进行。 这种以自然封育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够加快植 被恢复的速度,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事半功 倍。事实也证明这种择优封育和补植改造的方法是根据生态 经济学原理采取改造封育或补植封育等经营措施是一种值得 借鉴和推广的模式。 参考文献: f1】《中国农业土壤概论》编委会.中国农业土壤概论【M】.北京:农业出 版社。1982. 【21赵其国.我国红壤的退化问题 .土壤,1995,27(6):281-286. f3肖荣诂.3】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 1994,14(3):39-43. 【4】郭晓敏,牛德奎,刘苑秋,等.江西省不同类型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植 被恢复与重建措施fJ】.生态学报,2002,22(6):878—884. 【5郭晓敏,5】黄小珊,汪桂林,等.圭峰强度侵蚀水土流失区治理技术及 效应研究田.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24-128. 【6】郭晓敏,牛德奎,刘苑秋,等.赣南水土保持型果业发展模式探讨 .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87—189. 【7】刘苑秋,郭晓敏.江西低丘水土保持型荒山绿化模式探讨啪.水土保 持研究,1997,4(1):166—170. 【8】吕仕洪,向悟生,李先琨,等.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Ⅲ.广西 植物.2003。23(1):83—89. [9余作岳,9]彭少麟.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 【1 0】史学正,于东升.我国亚热带土壤侵蚀的生物工程治理田.水土保 持研究,1999,6【2):137—141. 【l1】支Ⅱ苑秋,杨家林,杜天真.重建森林对退化红壤土壤酶特性影响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791-795. 【13】翟明普.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o3.I(I):60-63. 【14】牛德奎'郭晓敏.红壤侵蚀区植被重建与可持续发展L玎冰土保持 研究,1998,5(2):90-94. 【12】刘苑秋,杨家林,杜天真,等.重建森林对退化红壤微生物特性的影 响叨.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1):65-69. 【15】杜天真,熊起明'郭圣茂.论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原则及造 林技术问题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21—24. of Revegetation in Water Loss Probe on Strategies and Theories and Soil Erosion Area 0f l d Soil on Low Hills in Jiangxi HUANG Xiaochun ,SONG Xiaomei (1.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Nanchang Jiangxi 330032,China; 2.Xinfeng County Forestry Bureau,Xinfeng Jiangxi 341600,China) Abstract:The technologies and theories of carrying out revegetation on the ecosystem of 5 diferent types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area for red soil on low hills in Jiangxi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evegetation in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area because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forest cultivation disciplines that suit local circumstances were apphed.Followed the law of relying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nning suitable trees in the irght place,making fll usue of mainly native species for germplasm reseurces,and the principle of full age of natural forces.The conclusion that natural conserevatlon and artiifcial cconstrmction were the two basic ways of revegetation in red soil erosion area on low hills in Jiangxi were summarized.Selecting appropriate plants materials of planting and making atrional allocation of them and supporting by mod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ory and measures of forest management wer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rcvegetation,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reconstruction of degradated ecosystems in low hills with red soft. Key words:Red soil on low hills;Water loss nd asoil erosion aea;Strratriges of revegetation;Probe on theories ●,',''l'''',-, ’..,'● '',’,''l',',,'’,’''’'',''’''’'l '' ', ', ' ,''》'l''’’,’'’,''',',,',,'l' (上接第41页)作,做到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民警能在最短时 间到达现场,控制火灾肇事者,对火灾现场进行调查取证,为 尽快破案争取时机;对抓获的失火者,我们责成派出所进行 严厉打击,凡是违反森林防火法规的一切行为,决不姑息迁 就,包括未造成后果的野外农事用火者。也坚决按《乐安县人 民政府森林防火禁火令》给予治安拘留,真正做到“只要一冒 烟,坚决送进监”,以达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效 果。 只有这样上下齐心,多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森林 火灾的发生,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参考文献: 【l1杨成义.努力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叨.中国林业,2008(6B):43 View on Forest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State-owned Forest Farm ZOU Weihua,ZOU Jinrong (LOyuan Ecological Forest Farm of Le"an County,Lean Jiangxi 344300,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 in state-owned forest farm at present,through the practice offorest fire prevention,5 aspects of specific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reduce the risk offorest ifres. Key words:Forest fie prrevention;Fire prenvention awareness;Fires risk;Faciliites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