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紫港中学 江志霞
本节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试图摒弃串讲串问,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做到教学目标以语言训练为主,教学过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以指导读书为主。使学生通过本课入情入景的学习,体会孔子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论语》选读第四篇。这一篇主要表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孔子对待陈恒弑君一事的态度、隐士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对待隐士的态度和孔子的喟叹,都可以反映出孔子这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 (三)学情分析
根据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自身素质,很难理解孔子为何知其不可还要为之的心情。
《
(四)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词语 2、通过对比阅读,比较隐士与孔子的异同
3、感受孔子为政治理想而百折不挠、特立独行的坚韧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 感受其在孤独寂寞的乱世中仍坚持追求道的品德。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采用勾画圈点法、朗读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七)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前学生落实字词 (八)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课
1、《论语》是一部怎么样的书
读《论语》也许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却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
2、我们学习了前两篇:为政以德,克已复礼。分别教了我们什么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下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速读10分钟
2、哪里最先提到我们的课题“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第5章
3、请一生说“题义”——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4、这句话是谁说的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
明确:晨门; 嘲讽
三、研读赏析
1、再读全文,找出类似晨门的一些人,并找出他们对孔子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完成表格。(学生同桌讨论完成)
(在说到态度时,让同学读,读出他们对孔子的态度)
人物 晨门 对孔子的评价 .态度 嘲讽 理解、肯定 批评、遗憾 嘲讽 劝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批评、轻视 理解 知其不可而为之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是知津矣 接舆 长沮、桀溺 !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丈人 荷蒉者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有心哉,击罄乎!
… 批评 鄙哉,硁硁乎,斯己而已矣 2、从他们的孔子的评价中看出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与孔子的异同点
明确:他们并非等闲之辈,而是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忧国忧民,但知道无法改变现状,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但也为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深表遗憾和惋惜。 四、体味品质
探讨孔子内心深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
<
1、根据提示,找出孔子对各隐士的答语
荷蒉者: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孔子并引出首尾两章的分析。 他看清世道,但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3、由此心境又引出对孔子经历的介绍。(出示PPT)
孔子51岁被任命为鲁国中都宰,上任一年政绩显著,晋升为司空,又晋升为大司寇,但鲁君昏庸腐败,又与三卿的政治主张不合,忿忿离开鲁国,望于他国实现政治主张和理想。孔子55岁,开始了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游离生活。他先后两次到卫国,居留时间长达10年,也未能得到卫国的重用。3次到陈,累计在陈4年,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 (九)板书设计
》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
执著精神、牺牲精神
隐士避世 明哲保身 智者
忧国忧民
孔子济世 心系天下 仁者
(十)作业设计
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看法。
问题探讨:教学过程的第三、四两个环节较为重要,教师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果组织不好会事倍功半。 参考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