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赴浙大培训学习体会交流--明确专业化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赴浙大培训学习体会交流--明确专业化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好走旅游网
明确专业化发展方向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赴浙大培训学习体会交流

各位老师,大家好!一睹名师风采,走进名师课堂,现场观摩学习,聆听大师教诲,是每个普通老师的心愿。八月十日至十五日,我们一行八人到浙大培训学习,聆听了教授专家关于理想课堂与校园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教师职业形象与塑造以及课堂教学新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等讲座,甚感荣幸。的确,培训不是福利却胜似福利,或者说,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因为在短短五天的培训学习中,我们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以生为本,求真务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研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建真正育人的乐园。下面,我主要将8月13日下午浙江大学祝怀新教授《以专业化为导向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讲座和老师们做以分享。祝怀新教授的讲座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一命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背景: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障碍:四、自在思维与自觉思维——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自我反思;五、学习型组织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在讲座中,祝教授认为,只有文化水平者并不意味着能执教;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有效地传递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现代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我们国家教师专业化起步较晚,祝教授认为,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比西方国家至少晚了100年。他认为,教师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主要是教师缺乏不可替代性。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应该作为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之一。因此,教师应从机械传递文化的趋向和“遵照执行”的教学观转向“研究者”;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

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使研究与行动合二为一;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他认为,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价值取向功利化与价值目标短期化。第一,以学生学业成绩为标准的教育教学评价单一化,使原有的教学传统和教学文化被忽视、被侵蚀;教学上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和追逐短期利益等不良倾向,阻碍了良好的教学文化的形成;师校、师师、师生关系紧张,学校品位降低,教育精神消退;第二,教师文化出现扭曲:严峻的升学率考核,使部分教师在名与利的驱使下出现教育目标缺失的现象。重功利重实惠,重眼前物质利益,轻高价值目标的追求;为了角逐利益,部分教师丧失了应有的科学精神和教育良知;教师严重轻视育人工作,师表意识单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第三,个人主义工作方式与派别主义文化心态;第四,严格的科层制与教师精神的弱化1,科层制管理体系中,教师无法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2.量化的考核使教师活力受到严厉的制约,教师文化越来越表现为功利主义倾向,教师为达标而疲于奔命,缺乏幸福和成就体验。教师的智力劳动失去了创造、灵性和个体魅力,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降低,引发厌教心理。下面我结合教授的讲座,联系自己的认知,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专业化,什么是教师专业化?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第四版是这样阐述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指什么呢?它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经验,依据职业发展规律

不断提升、改进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包含自我教育和教师教育两过程。它是终身化的过程。

曾经看华师大一位教授讲座,他说我们小学教师之所以得不到主流社会应有的尊重,主要原因就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多年来,社会上给教师这个角色以多种隐喻,如春蚕、蜡烛、春泥、一桶水、园丁等。从这些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下面我们逐一审视这些隐喻。

“蜡烛”这个隐喻由来已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疑是对传统教师社会想象的生动描述。然而,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自己,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可见这一隐喻对教师的定位产生误导,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

“一桶水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盛传的教育理念,意欲比喻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要进行有效的传递,容易导致学生被当做知识的容器,教学是单一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我们不得不考虑,教师桶中的水的质量如何?是否需要及时更新?自己原有的那桶水恐怕不但没用,反而变质发臭了。

这些举不胜举的新旧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何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什么呢?第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国外有影响力的观点: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包括:(1)学科内容知识:(2)一般教学法知识;(3)课程知识;(4)学科教学法知识,指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混合物;(5)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6)有关教育脉络的知识,包括班级或小组的运转、学区的管理与财政、社区与文化的特征等;(7)有关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第二是教师的专业技能构成。教师的专业技能由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

构成。教学能力由一般教学能力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构成。一般教学能力指各种各样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能力,主要有: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1)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诸能力中最高级的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的能力等。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从手段看,表现为:第一,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连贯性等;第二,非言语表达能力,如言语的感染力、表情、手势等;第三,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教师的专业技能构成

从内容看,表现为:第一,呈现教材的能力,如恰当地编排呈现内容、次序、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等;第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等;第三,教学评价能力,如,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能力,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等。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使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与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的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那是更多教育专家和领导要去思考的事,我们所能思考的就是我们所能把控的这40分钟的“课堂”!祝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讲台上成长起来的。下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建构有效、鲜活的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谈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吹“绿”了死板僵硬的课堂,提高了学生能力,但由于教师对这一新教学方式的认识的片面化,也导致了许多负面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教师不领会合作学习的实质,在课堂上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独立思考,怎能进行有目的地交流,怎能进行有一定深度的讨论,只见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只证明学习方式在变革,但其中的成效可想而知。

我们应该做到: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建议学生合作学习前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合作学习。2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鼓励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对方的观点。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做什么?

在很多的公开课中,教师为了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自己在巡视过程中搜寻符合自己要求的答案,有些教师放任自流,只是给听课教师做做样子,简单的指导一下学生的合作学习。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我想,是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实时监控和指导,注意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

2、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防止个别优等生唱“主角”,当“演员”,这几位同学控制了整个讨论,而其他同学只能唱“配角”,当“观众”,这样的分组学习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当然是两极分化比常规教学更严重。

3、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和观点。

心理学说,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谈一谈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创设情境仅仅是学习文本的一种手段,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然而,一些教师包括我本人,却本末倒置,撇开文本,为情境而情境。 1.脱离实际,教学导向不正确

有的教师执教《两只小狮子》一课,课中教师创设了让学生为两只小狮子取名字的环节,从课堂反应看,学生的确很感兴趣,并给两只小狮子取名为“勤勤”和“懒懒”。接着教师再以“你为什么给两只小狮子取名为‘勤勤’和‘懒懒’”展开阅读探究,看似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到有趣的故事情节中,然而,我们有没有想到:给小狮子取名为“懒懒”会给一年级的小朋友带来什么影响?学了这堂课,班级里突然冒出诸如“脏脏”、“瘦猴”、“懒懒”的名字就不足为奇了。“懒懒”本不是什么名字,充其量也就是个不文明的绰号而已,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弊多利少的。 2.游离重点,教学目的不明确

教师备课必须认真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而情境创设必须为突破重点服务。教学《太阳》,有教师以拓展、延伸课外知识的名义,借助“假如我是科学家”的问题情境,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探索太阳的种种知识,其结果,语文课被并化为各科的大杂烩。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学习课文内容以及说明文表达的语言形式,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才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

在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也存在故事情境缺乏数学味、臆造的情境过于牵强等误区。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了一幅这样的情境:一片结满蜜桃的果树林,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阵“啧啧”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想到这桃园中玩吗?”学生一齐应:“想”。教师话峰一转:“好,只要大家这节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春游时就带大家去。”而后,教师先拿出6个鲜桃,平均分成3盘,每盘得2个,列式:6÷3=2。再

拿出7个鲜桃,平均分成3盘,每盘得2个,还剩1个,列式:7÷3=2……1。

这个情境的创设看上去很“漂亮”,但是情境与教学内容内在联系不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法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失去了情境创设的价值

现在的课堂,讲故事、做游戏乃至合作探究的时间太长,而用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和练习的时间太少。我们不能再犯历史性的错误;联系实际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不能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破坏知识的系统性,应该按照学科的特点进行。

愿我们的教师能时时刻刻冷静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对学生发展是有利的,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方面有个大的提升,努力追求有效乃至高效课堂,以适应教育形势对我们的要求。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有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司,而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到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的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学习,特别是在同伴互助模式下不断提升自我业务素质。愿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主动学习反思,共同促进提高,加快我们的专业化步伐! 汇报交流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