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知识点复习

来源:好走旅游网


知识点复习 病句

辨析病句口诀

句中若是有并列,三种症状来把脉。 相互包容和失应,还有语序不当病。 凡是介词开了头,看看主语有没有。 遇上反问或否定,小心患了颠倒病。 如果发现两面词,检查是否失一面。 关联词语也重要,两个症状要记牢, 一是搭配不恰当,二是位置没放好。 引起歧义原因多,两伙小丑唱主角,

一伙就是数量词,另外一伙“的”、“和”、“或”。 还有“对”“对于”和“关于”,搭配对象要注意。

一、抓两面对一面 规律总结

1、句子中出现两面词,应考虑是否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 2、注意一些本身就具有两面意义的词语。 二、抓介词 规律总结

1、句首出现介词,应考虑是否因此而湮没了主语。 2、介词的误用 。 3、有些介词是成套使用的。如“当„„时”“以„„为„„”“从„„上”“自„„以来”等,都是成套使用的。 还应注意介词的位置。如:“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不能出现在主谓之间作状语。 三、否定句要注意否定的层次 规律总结

1、多重否定不当。

2、反问句本身就是一重否定。

3、有些词语本身就表示否定,例如“禁止”“防止”“忌”等。 四、句中出现“、” 以及“和”“与”“跟”等词语时 规律总结

1、如果句中出现顿号,就应该考虑其前后的对应关系、顺序和种属关系是否存在问题。

2、“和”“与”“跟”既可以做连词,也可以是介词,使用时如果不注意就会产生歧义。

3、如果句中出现了“和”“与”“跟”等词语,还要注意它所组成的联合短语与前后文的搭配关系。 五、抓代词 规律总结

如果句中出现代词,有可能会出现指代不明的错误。 六、 注意长句子 规律总结

1

句子太长时,应注意是否漏掉了成分。 七、注意表示数量的词 规律总结

(1)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和百分数。

(2)“翻番”的概念要搞清楚,5翻一番为10,5翻两番为20。

(3)注意“增加到”和“增加了”的区别,“增加到”包含底数,“增加了”不包含底数。如30匹布变为60匹布,可以说“增加到两倍”或“增加了一倍”。 (4)出现集体概念的名词不能与具体的数字搭配。如不能说“500多个岁月”“3个莘莘学子”等。

(5)用数字表达,注意前后不能重复,如“约”“大概”“左右”等,用一个即可。

(6)用数字表达时,注意前后不能矛盾,如“至少”不能和“以上”同时出现,“平均”不能和“都”同时出现。 八、看关联词语 规律总结

1、看位置是否恰当,前后分句共主语,第一个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前后分句分主语,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 2、检查关联词是否成对使用。

3、检查句子内容是否与关联词相符(因果、递进、假设等)。 九、注意“的”“了”的区别。 规律总结

“的”是偏正短语的标志,“了”是动宾短语的标志,一字之差就会造成句子结构的变化。

诗歌赏析

考点:形象(景 物 人——豪放洒脱、忧国忧民、乐观豁达、慷慨悲壮、忠心报国、踌躇满志)赏析(字、词、句) 情感(主旨) 形象:

发挥想象描绘画面,方法破解——景物等描写,生动形象,发挥想象,将诗中景物特点加以拓展。 赏析:

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详解析(结合诗词具体分析)+说作用+表情感

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情感(主旨):

1、 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表达思归之心,羁旅愁苦,漂泊无依,孤独寂寞,惆怅苦闷,愁苦孤寂。

2、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3、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或某一季节)的热爱,抒发闲适恬淡的心情。

2

5、表达报国之志、渴望建功立业,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惆怅)、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6、即景抒情 / 言志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乐观豁达豪迈。

说明文阅读

题目或开头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说明文结构。 (一)说明文题目或开头的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

2、(开头有时)表现说明对象的特点;

3、引起读者的关注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文采或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地说明了„„——中心句): ①.举例子: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中心句)。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中心句)或事物的××特点。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中心句)或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中心句)或事物的××特点。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中心句)或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中心句)或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中心句)或事物的××特点。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中心句)或事物的××特点。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三)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文结构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四)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议论文阅读

题目或开头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论据类型、议论文语言、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首先:看标题或文章开头,找出论题或论点。

其次:找出或概括出中心句(分论点)。明确每段的内容都是为中心句服务。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或论点)。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一)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 “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中心论点、分论点即所在段落的中心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同上),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论证了„„,或深入浅出论证了„„的观点。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论证论点的方法。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了„„的观点(同上),使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段结构作用

(三)议论文题目或开头的作用 1、引出论点或论题

两者的区别:前者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后者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2、引起读者的关注,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文章开头引出论点时) 作为论据论证了论点。(题目运用了修辞手法时)新颖,生动形象。

4

(四)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散文和小说阅读

一、题目含义和作用

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 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

(2)、体现主要内容,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3)、贯穿全文、行文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5)、生动形象(先说修辞手法)、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二、表达方式的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象征、暗示作用。⑦对比烘托。⑧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2、议论或抒情的作用

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线索(文章线索的分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赏析词句

修辞或描写手法(或形容词、动词、叠词、释义)+详解说+表达效果及情感 四、1 重要词语含义 本义、语境义

2、重要句子含义 表层、深层 五、段落作用(结构+内容)

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 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

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揭示或深化主题。 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要点:(1)尽可能利用原文词语(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六、人物形象 抓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七、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