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来源:好走旅游网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方法 69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护理组及时照组,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治疗和基础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治疗及基础护理。采用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法,分别于入院初、入院后6周、12周进行评定,将两组患者的3次BI值进行配对分析。结果 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和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脑卒中系脑血管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脑损害,是常见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据报道8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2]。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我中心于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在我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9例,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3]。年龄35—82岁,均无精神障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其中康复护理组33人,男性19例,女性14例,对照组36人,男性26例,女性1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肌力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对康复护理组患者进行初期评估,与本院康复理疗科一起制订了一套脑卒中康复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康复理疗科一起共同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并发给每位患者一本《中风病人手册》宣传资料,争取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和配合,进行整体护理,具体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康复护理这是护理措施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患者脑卒中后很痛苦,心情沉闷,情绪焦虑,悲观或恐惧。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耐心开导患者,详细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防治知识,使其了解本病的性质、转归和预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功能训练 (1)良姿训练:病人仰卧时,患侧肩下垫小垫,防止关节脱位,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或微屈曲。患侧下肢外侧放一小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侧卧位时,注意保持上肢伸展及患肢不受压,保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2)床上训练:包括健肢的主动运动和患肢的被动运动,多做与肌肉挛缩反方向的运动,关节运动上肢由肩关节至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下肢由髋关节至膝关节、踝关节,要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缓慢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的肢体应放松,使关节活动充分,每次每个关节重复5-6次,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冲击性强压强拉,用力大小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并逐渐增加被动运动的范围。(3)坐位训练:坐位训练一般在脑卒中后5-7天进行,加强躯干肌及患侧颈肌、肩周围肌群的训练,先从15度开始将床头摇起,持续约5分钟,逐渐加大角度及延长时间,最终达到坐位90度,持续30-60分钟,训练坐位耐力静态平衡时,患者可坐于床边或椅子上,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均屈曲90度,足踏在支持台或地板上。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置于膝上,防止足内翻。待患者无支撑下坐稳后,协助患者双手十指交叉,前、后、左、右、上、下伸展并伴有重心移动,逐渐

到患者能自动态坐位平衡。(4)床上活动训练:在作坐位训练的同时作床上活动训练。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移动、躯干活动、搭桥运动及坐起训练。(5)站位训练及坐到站起训练:患者能坐位平衡时,开始做站位训练,指导患者患侧负重下起立、坐下,注意屈膝、屈髋及站位的患肢负重。(6)步行训练:当下肢瘫痪患者达到动态站位平衡、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时,可进行迈步训练,可先由搀扶或借助拐杖,到自行徒手步行,从短距离和慢速(60-80步/分钟)开始,到逐渐延长距离至中速(80-100步/分钟)。可在清晨、晚餐后或睡前进行。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钟,病情许可时可逐渐增加至30-45分钟。必要时可练习越过不同的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7)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训练计划,帮助患者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脱衣服、系纽扣、进餐、洗脸、入浴上厕、洗刷等,鼓励患者做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指导患者家属共同配合。为患者做按摩和被动运动。从卧到坐,床上翻身,起床站立,室内移动,床与轮椅间移动运动,学习使用轮椅及拐杖的方法。再训练上、下楼梯,洗漱等。指导家属照顾好患者的生活,使患者得到家庭的温暖,自觉地进行主动运动,勇敢地面对现实,自强不息。

1.2.3 刺激的应用 (1)触觉刺激:每天给患者做梳头、按摩、拍打,用细软毛刷刷皮肤,刺激患侧上肢的伸侧、下肢的屈侧。(2)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选择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患侧上下肢的无力肌群,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5天为1个疗程。(3)或适当采用针灸治疗,上肢取肩髑、廉泉、曲池、合谷、外关等,下肢取三阴交、血海、委中、足三里等针灸,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要注意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针,体弱、气虚、血亏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注意是否晕针等。

2 结果

2.1评价指标及方法 采用ADL Barthel 指数评定(the Barthelindex of acticvities of daily living)[4]共10项,以患者每日生活中与穿衣, 进食,保持个人卫生与自理和坐、

站、行走等身体活动有关活动;正常总分100分;60分以上者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每例患者在入院48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评定,6周后行第二次评定,12周后行第三次评定,由康复小组负责评定。

2.2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3结论 入院BI值与6周后BI值及12周后BI值比较两组患者三次BI数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3次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5]。脑卒中病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使之接近正常ADL能力水平。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认为,ADL在3个月内恢复最好,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通过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极大发挥脑的可塑性。功能训练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6]。

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做好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良姿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护理和训练项目,良姿位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后预防异常肌紧张的最佳体位。脑卒中后,呈现出脑受损的特定痉挛姿势,上肢屈肌紧张,下肢伸肌紧张,良姿训练则是通过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和运动动作来抑制异常姿态。通过正常姿势模式的反射,来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通过反复床上功能训练、坐位、立位、

站立、步行训练,不仅促进了患肢的血液循环,而且通过输入各种正常的运动模式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经传人、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经反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促进了患者随意的、协调的、分立的、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故康复护理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发生脑卒中后,不仅要积极挽救生命,而且要注意做好康复护理。预防和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黄胜立,黄昭穗,刘开渊等.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人群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2242-2243.

[2] 欧海宁,康健.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3):106.

[3] Shah S Vanclay F,Cooper B. Stroke rehabilitation: Australian patient profile and functional outcome. Jclin Epidemiol,1991,44(1):21-28.

[4] 刘宏亮.ADL评定方法[J].康复医学,2003,12:43-44.

[5] 裘涛,陈眉,洪雪琴,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的影响[J].浙江实用医学,2004,6(9):414-415.

[6] 王立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