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寻根之旅——还原

来源:好走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阅读教学寻根之旅——还原

作者:王小英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7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生态内容用语言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的文章。而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广泛开展,虽然大家都有关注语文教学的本质——听说读写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没有直接关注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过程——生态的还原。这里,就结合阅读教学“三部曲”的实践,谈谈如何实施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过程——“生态还原”。

一、第一部曲——层面理解,彰显阅读教学的本质

理解文字层面上的内容是还原的前提。理解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行字词句段及语言基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夜的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字、词的读写,学习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围绕周总理的劳苦和简朴,让学生找出“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边看一边思考”“公鸡喔喔喔地叫鸣了”等词句。通常教师教到这一步,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总理的劳苦和简朴,也就完成任务了。这时学生只会用一只眼睛看语文,学到的只是文字层面上的理解。 二、第二部曲——意境还原,揭示阅读教学的实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师要学会用好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文字后面的东西。”这就是阅读的实质——还原。还原的实质就是想象再现语言文字后面的内容。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举象、造境,想象出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方法的等等一幅幅生动的原生态画面。

1.利用情景表演,还原文字后面的生活。通过角色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在课堂上再现一幅幅文本所营造生活的画面感,这样的还原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体验中明白文字是如何表现生活的。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呼唤海鸥来吃食的语段是文本的一处点睛之笔。我抓住老人给海鸥取名字,老人呼唤海鸥的姿势、语调,进行角色课本剧表演,再现画面的还原教学活动。当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从学生的脑海中飞扬出来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效地感悟到文字后面的“画面”,成功地还原了老人喂海鸥声音呼唤中蕴含的深深的爱,更让孩子明白唯有细致地描写生活的可感之处,文字才能在读者的眼前还原成为立体的画面,才能在读者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文字后面的自然景观。现代多媒体的普及,为语文教学的还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手段。例如,《搭石》一课,在教学“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时,由于时代特征较明显,现代学生不易理解、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想象什么是搭石。直接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搭石的画面,学生一目了然,很直观地、有效地在脑海中建立起了搭石的样子,帮助学生将文字还原成为自然景观的画面。

3.利用语言描述感悟,还原文字后面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把文章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时其情境也自现。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例如,教学《纸船与风筝》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部曲——写作点破,回到阅读教学的归宿

点破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字词句的表达技巧,学习写作,是还原的关键,是阅读教学中,打通语言文字与生活通道的最有效、最根本、最关键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与生活中走几个来回的过程。在这个来回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字词句的表达技巧,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情趣等,进行迁移习作。 1.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点破。由于小学生阅历毕竟较少,理解不了一些文字后面深沉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时代背景直接点破,以帮助学生加深体会。例如,在教学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时,教师便加以点破,其实贾岛开始写的是“僧推月下门”,但他感到不满意,欲将“推”易为“敲”。贾岛骑驴行路时仍然在想着,一边念叨,一边比划,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形象,还是“僧敲月下门”有感觉?不知不觉间,驴子闯进了时任京城行政长官韩愈的出行队伍中间。扰乱京官出行,这可是一起不小的事件。韩愈在了解情况后,不仅未责怪贾岛,还帮贾岛一块思考分析。这样一来,才有了我们现在读的名句“僧敲月下门”的产生过程,学生由此懂得了“推敲”一词的来历,也懂得了作文应注重用词的准确,要学会推敲词语。 2.抓住表现手法进行点破。祖国语言生动优美,各种表现手法为之增色不少。如,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方法等等。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时有意点破,使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技巧。如,教学《全神贯注》第三自然段写罗丹把好友茨威格忘了的事后,教师进行点破,这段不是直接描写罗丹怎样修改雕像,但同样也表现了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精神。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而是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叫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前面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叫正面描写。让学生明白,从多角度对人物加以刻画,人物的特征才能更生动得表现出来。如果此时能进行一些相关的写句子或片段的练习,学生的收获将远远超过理解文本本身,这为学生平日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运用对比进行点破。要让学生很好地感受语言美,学习运用优美的语言,对比是一种十分直观有效的方法,能使学生不仅深入体会到文章的优美,还懂得原来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将话说具体、说形象,写好作文。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中“他有时用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时”,我便出示“他有时慢慢细心地画鱼的每个部分,有时快速地画出金鱼的动态,画得很好。”让学生讨论哪组句子写得更好,好在哪?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与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的点拨:原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把青年画画时一丝不苟的神态、动作以及把鱼画活了这一意思写具体、写形象了。学生明白,原来可以这样把话写具体、写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