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好走旅游网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自我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新教材走进了中学课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巨大的转变,因此使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探究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走入了我们的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做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设想,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

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也无从发现。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让学生首先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后,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以创设良好的导入技能为教学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结论,理解教学知识。通过画图、测量、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剪、拼等活动,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活动得到极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在探究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无拘无束,尽情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或拼图的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拼合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方法。让学生从丰富的拼图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下一环节“说理”证明做好准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接着教师设问:从刚才拼角的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正确方法吗?(1)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2)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说理方

法。(3)请同学们归纳上述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从中挑选四种方法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初中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为学好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时间的分配如何,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否。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在探究中教师切忌过于急躁,在学生没有找到方法和结论时要适时引导,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总结结论。探究教学创造了适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开放、灵活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三、自我反思,体验成功

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总结的训练,在反思中对课堂进行回味和引申,总结解题思路和规律,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在总结中我发现除了有对知识的概括,也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有的学生自信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认识自己在课上的不足并对自己提出希望。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积累资料。对于做得好的反思在班内展览,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由自评延伸到互评。虽然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无论是成功与失败,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形成一种探究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 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深了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学生从反思中也能体会数学知识结构的严谨。

在学生反思探索过程,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了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总之,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思维的乐趣,它教会了学生如

何去观察、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探究式教学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是对教学设计的重新思考,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的教学内容出发,设计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去直接体验生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达到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美华,《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3.《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