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小学语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育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教学背景分析 《杨氏之子》是这套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此之前学生在课本上接触的古文就是古诗。虽然在课本上没有接触,但在生活中一定听过背过一些古文,如:《三字经》、《千字文》。在加上这些年学习了几十首的古诗,对于学习古文还是有了一些方法的。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理解文言文学生遇到的难题。释句,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了解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杨氏之子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 问题框架(可选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1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文《杨氏之子》,那你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我们以前学过古文吗? 2、没错,我们的校本课程《经典与成长》中的文章就是古文。这么一说同学们对古文就不陌生了。那谁知道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叫什么吗?你觉得古文与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有什么特点? 3、师:古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 二、揭示题意,反复诵读 1、解题 “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你认为“杨氏之子”这个题目中的之是什么的意思呢?演示之子又是什么意思呢? 你姓什么,那你是什么氏之子? 2、自由读 课前预习 你读了几遍课文? 请大家打开课本48页,自己再把杨氏之子的故事读一读—— 3、指名读,评价读 谁先来读?自我评价一下,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气就很可嘉。更可喜的是,有两个多音字你读得完全正确。 “为设果”的“为”字,你不读“为”,为什么?带大家读一遍。 “儿应声答曰”的“应”字还有一个读音是“应”,在这里为什么读“应”? 看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有助于读准字音。 4、自己再试试 5、指名读。 6、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读一遍(齐读)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同学们数数看,全文共几句话?五句话共短短55个字,却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试着把这篇文章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好吗?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同学听。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四、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故事的大意我们了解了,那么大家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请你默读课文,在相应的句子旁写注释。小组讨论、汇报。

2

(一)体会聪明 聪明在哪里体现出来? 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 (二)体会有教养,有礼貌 1、难怪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通过看注释我们知道“惠”同“慧”,那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慧”呢?原来“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 2、 这个九岁的杨氏之子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 (1)为设果:待人热情,懂得待客之道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话有礼貌,有教养。 a:否定的形式 b:称夫子 五、激情朗读,熟读成诵 了解了课文的大意,体会了人物的特点,相信同学们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分角色读。 3、男女生之间的诵读比赛。 4、师生配合读。 5、试着背诵课文 六、小结课文,总结收获 今天,大家又积累了一篇古文,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诵读经典,将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发扬光大! 七、布置作业1、读《世说新语》。 2、充分发挥想象,把《杨氏之子》的故事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记叙文。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学生借助注释、利用扩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意思。 2、 对于人物的特点学生能够感受机智幽默,礼貌在引导之下也能体会。 3、 大部分学生能在课上完成背诵。

3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 注重朗读 古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与现代文相比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 《杨氏之子》全文5句话,只有55个字。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充分体现出“语言的艺术”。朗读和背诵的时候,既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2、加强翻译方法的指导,并鼓励尝试 因为学生在校本课上学习过很多文言文,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我讲解了两种重要的方法。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还可以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补充。最后做到词词落实,句句落实,疏通文句。 3、结合实际加强思想教育 本班学生存在说话没礼貌,得理不饶人的情况。所以教学中通过句式的比较强调委婉的说话,不要令被人尴尬,加强学生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