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教科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教科版

来源:好走旅游网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版 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家庭中常使用的食盐和小苏打为主要材料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不同。本课还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有不同的溶解能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实验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二部分:认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溶解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小苏打,并不为学生所熟知,引入新课时可以用学生所熟悉白糖做一个演示实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导入新课教学,本节课主要是采用控制水量相等,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实验过程中以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观察,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 8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2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注射器1支、食盐和小苏打各1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教学过程

片断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师:今天我们用食盐和小苏打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请大家观察比较食盐与小苏打,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 / 8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小苏打,以及一份细的食盐 一出示物品,就有学生道:小苏打好象盐 生1:都是白色颗粒,小苏打更细点。 生2:小苏打的颜色要白一点。

2.师:关于小苏打和食盐大家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呢? 生:小苏打和食盐哪个在水里溶解能力强? 生:食盐能吃,小苏打能吃吗? 生:小苏打从哪里来的?有什么用?

3.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能力,同学们能不能先预测一下,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是否一样?哪一种溶解得更多一些?

生:食盐和小苏打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溶解能了肯定不一样,我觉的食盐应该多一些。

4.师:光有预测还不行,我们得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那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

引导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在同样多的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看哪个加入后溶解的多?

3 / 8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师:我们今天先来试一试。 ①水用多少?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学生认为了水量多了,溶解的物质就会变多,那样会花很多时间,这个实验只要能比较出相同量的水中出食盐和小苏打哪个溶解的多就可以了,只要现象明显就可以了。我要求学生都装水20毫升)

②如何加入食盐或小苏打?

(学生提到用一勺子一勺子来舀,我出示各种型号的勺子,提出用勺子来作单位不够精确、不够科学,再问学生,怎样来加保证每次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引出重量单位“克”)介绍准备的物质每包的数量1克。

③什么情况下可以加下一份?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需要加了?

学生提到前一份完全溶解以后才能加入下一份,如果前一份没有完全溶解就不需要加了。

5.强调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

师:马上就要开始做实验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吗? 温馨提示:(出示)

1)取一份食盐,加入到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另一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要按同样的方法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小苏打。

4 / 8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3)注意观察,并随时记录下加入的食盐与小苏打的数量,以及你们看到的现象。

4)实验时不要将水弄到杯外。

设计意图:认识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是本课的重点,本次实验是采用控制水量相等,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部同。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食盐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初步认识小苏打。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接着引导学生开展对小苏打和食盐溶解能力大小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共同讨论下,分析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逐步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改进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观察,充分动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片段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师生会话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水能溶解一些固体和液体,那么气体能溶解于水吗? 生:能

师:请大家摇动桌上的雪碧瓶,然后认真观察现象? 生:会有很多气泡冒出来? 师: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气泡来呢? 生:可能里面溶解了气体。

5 / 8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生:我从课外书上看到过,因为里面溶解了二氧化碳气体。 师:汽水里面溶解了什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2.播放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内容: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汽水,再用手指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3.提出问题

师:汽水中的这些气泡,为什么会跑出来,我们能让它们消失吗? 下面我们在小组里来做这个实验,先来看看操作步骤。然后大家动手试一试 出示:

1)用注射器吸约25毫升的汽水,再用手指封住管口 (注:不明情况的液体不同用手直接接触) 2)慢慢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3)慢慢往里推活塞,并观察发生的现象。 4)小组讨论并记录实验现象 4.分组实验并记录 5.汇报实验现象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6 / 8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生:往外拉的时候气泡变多,往里推的时候气泡变少。

生:往外拉二氧化碳从汽水中跑出来,往里推得时候又回到了汽水里。 师:为什么往外拉的时候气体出现,往里推的时候气体消失,这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和什么有关?

生:和推力有关,推得越用力,气泡越少,二氧化碳溶解的夜就越多。 生:和用的力方向有关,往里推就溶解的多,往外拉就溶解的少。 6.总结归纳:

师:实际上气体既能溶解在水中,又能从水中析出,跟气体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当我们往里推的时候,气体受到的压力变大,所以二氧化碳就溶解的多一些,往外拉的时候,气体受到的压力变小,二氧化碳又从其水里跑出来了。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7.拓展延伸,应用知识

出示鱼在水中游动的视频,思考:

(1)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氧气从哪来? (2)人们为什么总要不停地往鱼缸里打入空气?

7 / 8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摇动汽水,观察发生的现象,激起学生兴趣和问题意识。再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让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