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水北调

来源:好走旅游网
5章 气象灾害

5.1 地球的大气圈和天气系统 5.2 台风 5.3 沙尘暴

5.4 干旱和洪涝灾害

5.5 极端天气(热浪和寒潮) 5.6 强对流天气

5.7 全球变化和气象灾害 5.8 减轻气象灾害

2、哪些地方易受旱?

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去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3、何防旱与抗旱?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 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中线工程主要向唐白河流域、淮河中上游和海河流域西部平原的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五省市供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总干渠从陶岔渠首至北京团城湖长1277公里,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公里。规划中线工程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考虑到受水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

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总调水规模170亿立方米,分三期实施,其中第一期调水40亿立方米,第二期调水50亿立方米,第三期调水80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经过50年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形成中国的大水网。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公里;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全长701公里。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27公里(其中天津输水干线154公里)。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临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分三期实施。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到2050年三条线路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人们难以想到,在车流如织的北京西四环路下距离五棵松地铁站的底板只有3.67米处,有一条与环路平行的地下水道。这条水道就是世界上首次成功挖

掘的大管径浅埋暗挖有压输水隧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9月28日,从河北应急调来的1870万立方米清流通过这条隧道流入北京城。以此为标志,累计投资近200亿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建成,并顺利实现向北京居民供水。

历经50载论证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正式开工,截至10月底,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21亿元,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线穿黄河工程、东线治污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正顺利推进。按照规划,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长江、黄河儿女可同饮一江水,这项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将构建一条“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的中华“水网”,祖国南方与北方真正“血脉”相连。 一条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干渴笼罩下的北方,遍布着对水的期盼。从胶东半岛到河北,从天津到北京,城郭处处,沃野千里的北方大地,处处可见缺水的困顿。

资料显示,长期干旱的北方,耕地占全国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的四分之一,世界的十六分之一。水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些年来北方连年干旱,水资源完全靠老天恩赐,缺水不仅影响到工农业生产,而且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

与北方相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是华北地区的3至4倍,达9000多亿立方米,数千年来为洪涝灾害所苦。

一方需水,一方怕水。让南方充盈之水滋润北方,修建一条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同志挥之不去的战略构想。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时,高瞻远瞩地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使得南水北调工程正式摆上议事日程。经过多年艰苦、细致、深入的勘测、设计、论证,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2月30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按照工程总体规划,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阶段总投资为2546亿元。东线工程2013年通水后,多年平均抽长江水量89亿立方米,其中新增供水量39亿立方米,向胶东地区年供水量9亿立方米,供黄河以北水量5亿立方米。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汛后通水后,多年平均年调长江水95亿立方米,届时长江之水可调入北京。

二洪涝灾害

概念:指由于大气降水偏强,致使江河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

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分类:

根据洪涝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不同,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其中:

洪灾是指因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依照江河洪水成因的不同,又有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又以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涝灾是指因长时间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湿害是指因长期阴雨(降水强度不一定很大),地下水位升高及洪、涝灾过后排水不良或早春积雪(或表面湿冻土)迅速融化,在土壤尚未化通时水分下渗受阻等,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引起的灾害。在这种状态下,除影响田间作业外,还因土壤水分饱和造成土壤中缺氧,使作物生理活动受抑制,影响水、肥吸收,导致根系衰亡。有的地方又将湿害称为“渍害”或“沥涝”。

分布:

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世界上多数国家洪涝灾害易发生在下半年, 我国:4~9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世界上:大河两岸及沿海地区

我国:洪涝一般是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平原地区多,高原和山地少。

洪涝灾害的危害

暴雨洪水灾害与水土流失有着直接的联系。 洪涝灾害能够严重破坏平原水系工程。

洪涝能够带来泥沙毁灭良田,加重土地沙化

5.5极端天气(热浪和寒潮) 高温酷暑(热浪)

高温: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 高温日:

持续高温:连续五天以上的最高气温≥35℃ 高温月:一个月内高温天气超过5天 分布

全球范围,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世界上:最严重的地区是南亚次大陆的中北部地区,其次是非洲北部、西亚、美洲中部及南

欧等地。

中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著名的长江流域“三大火炉”: 南京(15.8天),武汉(21.0天),重庆(34.8天)

原因: 我国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有密切关系。

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 其控制时间越长。高温酷暑天气越严重。

常年夏季,南方地区>35℃高温日数一般为10~20天,

江南中部和南部地区可达到20~30天;

影响:

高温天气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尤其对人体健康、交通、用水用电、农作物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 人体健康: 交通: 用水用电: 农作物生长: 趋势: 防御: 寒潮

一概念:由于冷空气侵袭,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二分布:

时间:每年秋末至次年初春之间

空间: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等受

其影响。 三危害

海潮所经之处,将相继出现降温、大风、雨雪或冰冻天气,影响的范围广。 大雪、冰冻、雨淞等使交通堵塞,电信中断; 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

强降温对农作物、瓜果及热带作物的冻害最为严重。 四防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