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计算题
1.楼梯计算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楼梯踏步高:h=160~175mm;楼梯踏步宽:b=250~300mm。
初选h=170mm,则:b=600-2h=600-2x170=260mm
楼梯踏步数:n=H/h=3000/170=17.6;取整数n=18;则h=3000/18=166.6mm,
b=600-2x166.6=267mm,取b=280mm(宽度稍大有利于行走)
每个梯段的踏步数: 18/2=9
计算梯段的水平投影长度:L1=(n/2-1)xb=8x280=2240mm(楼梯等跑时)
考虑一层楼梯作为出入口,其高度大于2米,因此一层楼梯只能作为不等跑设计。
因为室内外高差450mm,要保证符合规范要求,一层楼梯平台高度至少为2米。因此一层楼梯为不等跑设计,假设按(12+6)设计。
第一跑楼梯高度H1=12x166.6=2000mm,楼梯间开间为2700mm,楼梯按板式楼梯设计,平台梁高h1=1/10=270mm,取h1=350mm(考虑第一跑楼梯跨度较大),
则:一层楼梯平台净高h2=2000+450-350=2100mm>2000,符合要求。
楼梯平台宽度:D1≥楼梯梯段宽度D2,则D2=(2700-240-160(梯井宽度:60~160mm))/2=1150mm.
取中间楼梯平台=楼梯楼层平台宽度:(5700-240-11x280)/2=1190mm>1150mm,符合设计要求
2楼梯计算
例题1、学生宿舍(住宅)的层高为3300mm,设计一个楼梯,假设楼梯为砖混结构(墙体宽度240、250mm),梯井宽80mm,楼梯的开间为2700mm,确定楼梯间最小进深尺寸级楼梯的踏步数、踏步的宽度及高度。
根据宿舍(住宅)设计规范:楼梯踏步高:h=160~175mm;楼梯踏步宽:b=250~300mm。
因为层高未3300mm,初选h=165mm(考虑整数),则:
b=600-2h=600-2x165=270mm
楼梯踏步数:n=H/h=3300/165=20;取整数n=20;做等跑设计。
每个梯段的踏步数: 20/2=10
计算梯段的水平投影长度:L=(n/2-1)xb=9x270=2430mm(楼梯等跑时)
计算楼梯中间平台宽度: 楼梯梯段宽度a=(A-C)/2,
a=(2700-250-80)/2=1185mm;D1≥a=1185mm
计算楼层平台D2,按照规范:D2≥a=1185mm即可。
有些教科书要求:D2=D1+300=1185+300=1485mm
楼梯间最小进深B=D1+D2+L=1185+2430+1485=5100mm(如果不是整数,按四舍五如,如:5082mm,取整5100mm)
校核:取中间楼梯平台=楼梯楼层平台宽度:(5100-250-9x270)/2=1210mm>1185mm,符合设计要求。
3、台风来临时温州市鹿城区的每小时降雨量为H=180㎜/小时,选用雨水管的直径为D=150㎜,屋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为S=3000㎡,问至少应设几个管径为150mm雨水管?(每个雨水管最大集水面积:F=480D2/H,其中D为 雨水管直径,单位cm,H为每
小时降雨量mm/h)
解:计算简要过程:
一小时内的最大汇水面积F=480D2/H=480*152/180=555.56C㎡
需要的雨水管数量:N=S/F=3300/398.18=5.96
取整数6
复习资料
1. 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形象
2. 建筑的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
3. 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4. 按建筑的规模和数量分类:大量性建筑、大型性建筑
5. 按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分类:非高层建筑、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
6. 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按照建筑高度和层数来分:
⑴居住建筑,按层数来划分,10层及10层以上,为高层建筑
⑵公共建筑按高度划分:建筑高度超过24M且层数超过1层,为高层建筑
⑶无论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减租,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均为超高层建筑。
⑷其余建筑均为非高层建筑
7. 非高层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高层建筑设计应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地震烈度为6 度至 9度均需进行抗震设计。
8. 高度超过24米,却只有一层的公共建筑不属于高层建筑,但依然按多层建筑防火规范执行。
9. 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给水排水、电气照明、暖通空调等)
10. 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
⑴对建筑单体或总体在场地上作出合理布局
⑵提出满足使用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建筑造型、内外空间设计
⑶解决建筑防火、防水等技术问题
⑷围护结构的材料选择,进行有关构造设计和装修处理
建筑设计一般由建筑师来完成。
11.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
⑴以建筑方案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⑵建筑承重体系的设计
⑶解决结构选型、结构布置、结构受力分析、结构构件设计等。
结构设计一般由工程师来完成
12..设备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给水排水、电气照明、暖通空调
由各个专业设备工程师在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作出相应个专业的设计
13. 在建筑设计中,各专业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为同一建筑的设计而共同工作,这就需要专业之间密切合作,当出现技术矛盾时互相协商解决。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结构、水、暖、点等专业设计是在建筑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方案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建筑专业人员在作建筑设计方案时,不仅需要考虑建筑功能和建筑艺术,还要考虑结构、设备等专业的相关技术要求,要熟悉这些专业本身的技术规律,在各个专业间起综合协调作用。
各个专业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说明书及概预算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工程文件,以此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依据
14.建筑设计的程序:在方案设计之后,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通常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
⑴小型建筑工程可用方案设计代替初步设计
⑵对于大型民用建筑和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的工程,在方案设计的初步设计之后,施工图设计之前可增加技术设计
15.民用建筑设计阶段供划分为:
⑴方案设计阶段
⑵初步设计阶段
⑶施工图设计阶段
如果项目比较复杂,在初步与施工图设计之间增加技术设计阶段
16.建筑设计的要求:场地规划 建筑功能 美学要求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17.建筑设计的依据:使用功能 自然条件
使用功能
⑴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
⑵家具、设备尺寸,以及使用其所需的空间尺度。
自然条件
⑴气象条件
⑵地形、水文地质及地震强度
18构件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按建筑构件的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活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具体判定条件如下:失去支持能力 完整性被破坏 丧失隔火作用
19.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三类:
1) 不燃烧体:即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如天然石材
2) 燃烧体:即用可燃或易燃烧的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如木材等。
3) 难燃烧体:即用难燃烧的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或用燃烧材料做成而用不燃烧材料做保护层的建筑构件,如沥青混凝土构件。
20.建筑的建筑的耐火等级:现行GBJ16-9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把建筑物的耐火等
级划分成四级。
⑴ 一级的耐火性能最好,四级最差。
⑵性质重要的或规模宏大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通常按一、二级耐火等级进行设计;⑶大量性的或一般的建筑按二、三级耐火等级设计;
⑷次要的或临时建筑按四级耐火等级设计。
21建筑的耐久年限: 以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分为四级
⑴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⑵二级建筑:耐久年限为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⑶三级建筑:耐久年限为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⑷四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22..建筑模数: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构配件、建筑制品等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
⑴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100mm,以M表示,即1M=100mm。
⑵导出模数:导出模数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
1)扩大模数: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共6个
2)分模数:分模数的基数为1/10M,1/5M,1/2M共3个
23..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内容:
1) 基地的功能分区
2) 基地的入口
3) 基地内的交通方式,道路系统
4) 基地内的停车系统
5) 基地内的绿化、景观、广场布置
6) 基地内的管线工程
7) 建筑的朝向、体量、平面形状、造型
8) 建筑在基地上的平面及竖向位置关系
24.对建筑总平面设计的要求:
1) 功能合理
2) 技术安全
3) 经济要求
4) 可持续建设
5) 与环境统一和谐
25. R-居住用地
C-公共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W仓储用地
T-对外交通用地
S-道路广场用地
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G-绿地 P特殊用地
E水域和其他用地
26.道路红线:城市道路用地的归鸿控制边界限,一般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
27.蓝线:诚实规划管理部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
28紫线:古建筑及遗址保护范围界限。
29.城市绿化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限。
30.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基底未知的控制线,是基地中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基线。
31.总体规划:对规划区域中各块用地的用地性质有明确限定,规定了他的适用范围,决定了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以建的建筑类型。
32建筑场地的功能分析:
a) 场地的功能组成
b) 场地各部分的使用功能特点
c) 场地各部分使用对象及其活动需求
33.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对称式、自由式、庭院式等
34.从组成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建筑物由使用部分(又分主要使用部分和辅助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组成
35.建筑群体组合中的艺术性: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合理运用减租构图的基本原理,使各个建筑间的相互位置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非毫不相干。是各组成部分既有多样性,又有和谐秩序,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36.统一的手法: 主从原则 秩序建构 重复与渐变
37.秩序建构:使设计要素之间建立明确的秩序性
1) 轴线:设计要素可沿线布置,也可以在两侧布置,轴线可以是中轴线,也可以是偏轴线及转折轴线和交叉轴线。
2) 向心:建筑物围绕某个中心布置,形成一个向心空间
3) 对位:相邻建筑单体的位置之间呈一定的几何关系。
38.主从原则 突出重点 主从分明 形成视觉中心
39.重复与渐变:同一要素按照一定规律重复出现,或相近形象有秩序地排列:
40.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打破单调,沉闷和呆板的感觉,突出主体建筑空间,使群体富于变化。常见的对比手法有:大与小 曲与直 高与低 虚与实 疏与密 动与静 开敞与封闭 内向与外向等
41.建筑设计一般是通过平面、立面、剖面来表达三维立体空间设计意图。
42.平面设计任务:
1) 处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 体现平面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特征和相互关系
3) 满足各类空间使用功能要求
4) 反映结构布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