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羊排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好走旅游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6805186 A(43)申请公布日 2017.06.09

(21)申请号 201611156036.4(22)申请日 2016.12.14

(71)申请人 鄂尔多斯市绿食保山羊食品有限公

地址 017209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

旗乌兰木伦镇上湾村(72)发明人 项文诚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得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511

代理人 袁伟东(51)Int.Cl.

A23L 27/00(2016.01)A23L 13/40(2016.01)A23L 33/105(2016.01)A23L 33/11(201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A23B 4/20(2006.01)

(54)发明名称

羊排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羊排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羊排调味料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食盐35-45份、大蒜粉1-5份、香葱粉0.1-0.5份、生姜粉1-5份、孜然粉5-15份、茴香粉0.2-2份、抗氧剂0.05-0.5份、抑菌剂0.01-0.1份。本发明的羊排调味料,融合羊排、孜然烧烤风味,香浓细腻,咸甜适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适用于休闲小食品、羊羔肉和烧烤等领域,配伍合理,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CN 106805186 ACN 106805186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羊排调味料,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食盐35-45份、大蒜粉1-5份、香葱粉0.1-0.5份、生姜粉1-5份、孜然粉5-15份、茴香粉0.2-2份、抗氧剂0.05-0.5份、抑菌剂0.01-0.1份;所述的抗氧剂为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羊排调味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氧剂由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混合而成,所述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的质量比为(1-3):(1-3):(1-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羊排调味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抑菌剂为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羊排调味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抑菌剂由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混合而成,所述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的质量比为(1-3):(1-3):(1-3)。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羊排调味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各原料搅拌混合均匀即得。

2

CN 106805186 A

说 明 书羊排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

1/4页

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调味料,尤其涉及一种羊排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0002]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饮食历来讲究色、香、味具全,而其中的香、味多依赖于调味品,但现有的调味料多成份单一,使用时按照加工的食材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调料,由于所选调味料的品种数量有限,并且对于不同食材调味料相互间的配比关系不易掌握,常常是导致调味料的味道偏重,而食物失去原有的香味,使人们食之无味。[0003]调味料,也称佐料,是指被用来少量加入其他食物中用来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传统的调味料大多成份单一,例如食盐、酱油、蚝油、味精等,使用时多是根据烹调者的经验和口味加入,操作起来不好控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调味料的新品种层出不穷,方便化、高档化、营养化、复合化成为当前调味料发展的新趋向。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是五香粉、十三香、鸡精等,这些调味料主要用于调节食物的味道,去除食物的腥味、异味、苦味等,对于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常见的调味料,只具有单一的调味作用,一般不具有保健效果。尽管人们会在煮菜的时候加入一两味中草药制成药膳,但是这样的效力单一,保健效果差。发明内容[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羊排调味料,成分天然、剂量科学、安全无毒副作用、防腐效果好、且具有营养功能的用于食品的调味料。[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0006]一种羊排调味料,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食盐35-45份、大蒜粉1-5份、香葱粉0.1-0.5份、生姜粉1-5份、孜然粉5-15份、茴香粉0.2-2份、抗氧剂0.05-0.5份、抑菌剂0.01-0.1份。[0007]优选地,所述的抗氧剂为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0008]更优选地,所述的抗氧剂由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混合而成,所述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的质量比为(1-3):(1-3):(1-3)。[0009]优选地,所述的抑菌剂为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0010]更优选地,所述的抑菌剂由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混合而成,所述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的质量比为(1-3):(1-3):(1-3)。[0011]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羊排调味料的制备方法,将各原料混合均匀即得。[0012]具体的,在本发明中:[0013]大蒜粉,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上海味好美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味好美牌蒜头粉。[0014]香葱粉,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泰州阿里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香葱粉。[0015]茴香粉,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南京浦味利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网尚茴香粉。

3

CN 106805186 A[0016]

说 明 书

2/4页

生姜粉,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上海味好美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味好美生姜粉。

[0017]食盐,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中盐上海市盐业公司提供的加碘精制岩盐。[0018]孜然粉,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南京浦味利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三海孜然粉。[0019]β-谷甾醇,CAS号:64997-52-0。[0020]豆甾醇,CAS号:68555-08-8。[0021]菜籽甾醇,CAS号:474-67-9。[0022]橙皮素,CAS号:520-33-2。[0023]莱菔素,CAS号:592-95-0。[0024]二氢槲皮素,CAS号:480-18-2。[0025]本发明的羊排调味料,融合羊排、孜然烧烤风味,香浓细腻,咸甜适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适用于休闲小食品、羊羔肉和烧烤等领域,配伍合理,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具体实施方式[002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为同等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下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变化,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0027]实施例1[0028]羊排调味料原料(重量份):食盐40份、大蒜粉3份、香葱粉0.3份、生姜粉3份、孜然粉10份、茴香粉1份、抗氧剂0.24份、抑菌剂0.021份。[0029]所述的抗氧剂由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按质量比为1: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30]所述的抑菌剂由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按质量比为1: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31]羊排调味料制备:将各原料搅拌混合均匀即得。[0032]实施例2[003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抗氧剂由豆甾醇、菜籽甾醇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34]实施例3[003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抗氧剂由β-谷甾醇、菜籽甾醇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36]实施例4[0037]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抗氧剂由β-谷甾醇、豆甾醇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38]实施例5[0039]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抑菌剂由二氢槲皮素、橙皮素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40]实施例6[0041]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抑菌剂由莱菔素、橙皮素按质量比为

4

CN 106805186 A

说 明 书

3/4页

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42]实施例7[004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抑菌剂由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0044]测试例1[0045]分别将实施例1-7的羊排调味料,置于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85%的环境下敞开存放,30天后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ATYCC 25922)菌落总数测试,参照GBT 4789.2-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0046]表1:羊排调味料中菌落总数结果表(×102cfu/g)

[0047]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总数大肠杆菌菌落总数实施例11.04.2实施例23.55.6实施例32.16.9实施例43.96.5实施例57.19.7实施例65.38.5实施例77.49.2[0048]比较实施例1与实施例2-4,实施例1(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复配)防腐性能明显优于实施例2-4(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中任意二者复配);比较实施例1与实施例5-7,实施例1(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复配)防腐性能明显优于实施例5-7(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中任意二者复配)。[0049]测试例2[0050]分别将实施例1-7的羊排调味料加入羊排中,制得成品食品;其中,羊排调味料的加入量均为1wt%。[0051]将成品食品经真空包装置于30℃,相对湿度85%环境下。具体测试结果见表2。[0052]表2:防腐效果表

[0053]

 现象实施例190天后,未出现斑菌,正常实施例275天后,开始出现斑菌实施例382天后,开始出现斑菌实施例476天后,开始出现斑菌实施例544天后,开始出现斑菌实施例657天后,开始出现斑菌实施例742天后,开始出现斑菌[0054]比较实施例1与实施例2-4,实施例1(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复配)防腐性能明显优于实施例2-4(β-谷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中任意二者复配);比较实施例1与实施例5-7,实施例1(莱菔素、二氢槲皮素、橙皮素复配)防腐性能明显优于实施例5-7(莱菔素、二

5

CN 106805186 A

说 明 书

4/4页

氢槲皮素、橙皮素中任意二者复配)。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