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南省浏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 新人教版

湖南省浏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 新人教版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浏阳一中2014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历 史(文科)

时量: 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右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该邮票主要反映了( ) A.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D.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A.均田制与井田制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 B.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C.井田制和均田制都推动了精耕细作模式出现 D.均田全属,井田是分封制的基础

3.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4.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5.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6.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 ) A.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C.近代民族丝织业兴起 D.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7.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 A.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8.晚清大臣陈炽指出:“中国官商情形隔膜,动以崇本抑末之说,视商人之盈亏成败,漠然不加喜戚于其心。持此以与泰西各国通商,如下驷弩骀追踪骐骥,必使中国盈天下无一富商。所有利权皆归彼族,上下交困,仰人鼻息以为生。”这说明他( )

A.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是国家根本 B.对商人的传统认识有所变化 C.同守重农抑商的传统 D.反对外国商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9.厘金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

1

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是清廷的需要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鸦片战争时)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其文明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毁灭)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形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

A.工业使英国国力发生质的飞跃 B.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国力衰退 C.西班牙只凭武力掠夺 D.阿兹特克人文明水平高于中国 11.下图是17-1850年英国商品价格指数和英国男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对上述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①价格指数的不断攀升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结果

②工业化和工厂制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劳动需求 ③工业总体上导致工人生活水平的普遍恶化 ④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人实际收入的改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

图片,包括:①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②1863年俄在华顺丰砖茶厂、③上海机器织布局、④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经济结构的变迁 B.列强的经济侵略 C.民族工业的兴起 D.自强求富的探索

13.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 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 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4.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中国轮船统计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年份 船只 吨位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船只 吨位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5.罗荣渠先生把现代化进程的起源分为

1930 2792 4147 138 247969 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一种是外源性的,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以下属于内源性起源的是( )

1935 35 675173 208 461812 A.中国的辛亥 B.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英国的工业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6.美国学者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全球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 A.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B.工业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C.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2

猪羊肥大赛黄牛

17.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18.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1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1957 1958 1959 1960 工业总产值 704 1083 1483 1637 重工业产值 317 580 867 1090 轻工业产值 387 503 616 7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37 566 49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20.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1.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

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验放行是荷。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22.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

——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23.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局部)内容的比照。两者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A.社会制度的不

同 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首;五篇;策问五道,并考试内容 B.考试内容的不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问经史时务、政治 同

C.经济形态的差异 D.服务对象的不同 24.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3

25.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26.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27.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28.1983年4月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29.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农村 城镇 17.6% 8.0% 8.9% 4.5% 消费水平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30.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31.下图中的叙述是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

◆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如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等 “有法必依” ◆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 ◆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 A.“三大改造”的启动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32. 1956年某县人均分配口粮401.6斤,现金42.85元,1963年人均分配口粮85.6斤,现金13.15元。

4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下严格控制生活资料 B.生产出现大倒退,经济水平下滑

C.人口生育高峰造成人口急剧膨胀 D.“大锅饭”浪费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财物 33. 1979年11月26日,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的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当时的“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34.据“”研究专家金统计,“”十年间,有着上千万人口的上海,离婚率低得惊人,平均每天只有不到1.8对夫妻离婚。当时人们对于离婚问题的认识,不包括( ) A.离婚是与“两个凡是”唱反调 B.离婚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 C.离婚是蓄意给社会主义抹黑 D.离婚是想学“美帝国主义”

35.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的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

A.取代改良成为主流思想 B.中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C. 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36.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37.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你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②地下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观看“样板戏”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8.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人 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

39.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40.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说:“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只有价值联系才使我们重视此一事件而忽视彼一事件„„假使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别差别,将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对此理解正确是( ) A.历史研究应以个人的活动为核心 B.历史研究侧重事件对事件的价值联系 C.历史是探索发现孤立的个别事件 D.历史研究是人对价值判断的主观体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共40分,其中41题17分,42题10分,43题13分)

5

41.(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它的南面是皇城,为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都城~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但是,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同时,的公共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法案”,由伦敦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8分)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略矮小。

材料二 图10为北京四合院平面结构图,四合院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图11为2012年开盘的深圳某楼盘户型结构图。

6

图10 图11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户型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古今中国人住宅观进行比较。 4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船舰仍处于风力及木壳时代,船速受风力的,船体细小,所以舰上所携带的火炮口径亦较小(假如船体重量不足,船上的火炮发射炮弹时所产生的反冲力,会造成翻船的危险)。 此时,军备竞赛的内容,主要是增加船上火炮的数目。由于火炮置于船上的两舷,因此,作战时以横排为主要的阵式,与敌人在近距离互相轰击。 十九世纪初,蒸汽动力已开始应用于船舰。当船只采用蒸汽动力后,便不用再依赖风力。但木船并不适合装配蒸汽发动机,因为蒸汽机的锅炉和烟囱里的火,容易造成火灾。 十九世纪中叶,新熔炉的发明,大大改进了炼钢的程序。用旧式炼钢炉要数天才能将铁炼成钢,现在新式熔炉约需半小时即可完成。由于钢比铁硬,而又不易碎,故在铁路、引擎及轮船上广泛使用。 十九世纪末,战舰已不再用木建造,而改用钢了。钢比木材重得多,当改用钢建造船只后,船身变得更为沉重,能承载射程较远的火炮,比配置在木壳战船上的更大。

材料二 十九世纪时,战争需要有弹药、机械、原料如钢材、药物及食物等的补给;因此,动员后方,提供上述物资的能力,是战争成败的决定因素。为了在战争中获胜,不单需要征召大量士兵,还要动员大规模的市民为战争从事生产。同时,电报的发明,使前方战场上的消息,能迅速传回后方,使能较以往更有效地指挥前方作战。透过报纸,后方的市民能更快捷地了解前方的战况。“总体战”的时代亦随之到来,即全国民众与,总动员投入战争。

——据吴玉廑、齐世荣《世界史》改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船舰装备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8、19世纪船舰装备变化的背景及技术条件(9分)

(2)根据材料二的描述概括“总体战”的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变了战争形态。(4分)

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 CDBAB 6—10 CABCA 11—15 BAACC 16—20 BADAC 21—25 BDCBA 26—30 DCCBD 31—35 BBDAD 36—40 CADAD 41、(17分)

(1)共同特点:都是三重结构;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级观念。(2分) 原因: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的允许。(3分) (2)特点:注重规划,加强干预;注重立法。(2分)

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2分)

(3)成就: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4分)

原因:①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或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③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的调整。(4分)

42. (10分) 提取信息准确:(6分)古今户型及住宅观念变化符合史实(古代四合院强调主次尊卑,大小有别,容纳家族,内敛性强,人口众多,占地面积较大;今天户型强调实用性,方便性,平等性,开放性,节约空间及用地)。(古今各3分)

概括综合:(4分)住宅结构变化体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级观念,封闭观念,宗法观念,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43. (13分)

(1)变化: 动力:风力到机械力;材质:木质到钢材;威力:火炮的射程由近及远。(3分) 背景:工业生产力提高;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战争频繁;列强之间军备竞赛加剧。(3分) 技术条件:蒸汽机、内燃机发明及运用;钢铁业发展与新熔炉发明;电报的发明;报刊的应用。(3分) (2)特征:全民参与(1分)。

方面:建造了强大的舰队,增加了先进武器;改变了运输和通讯方式;出现了总体战作战思维。(3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