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5课《娘子关前》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5课 娘子关前

【文本导读】

本文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即1938年1月21日至23日途中两天两夜的事。当时华北处于抗日战争初期,敌人不断向我进犯,时令正当冬末春初,天气十分寒冷。但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敌后建立了根据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

【作者卡片】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现当代作家,共产党员。他的代表作品有反映东北解放区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有反映我国工业恢复时期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有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创作了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得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狭隘( ) ②骡马( ) ③贫瘠( ) ...④抽屉( ) .⑦村妪( ) .⑩聂荣臻( ) .

⑤匍匐( ) ..⑧水门汀( ) .

⑥井陉县( ) .

⑨鲜文才( ) .⑫褴褛( ) ..

⑪咳嗽( ) ..

 数见不鲜.

⑬鲜

鲜有耳闻 .

样 模.

⑭模

模型 .

儿 枣核.

⑮核

核武器 .

活塞 .

外 ⑯塞塞. 阻塞.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隘 ①溢 

辨 

②

辩 

榴 

溜 

③镏 

瘤 

将 

④

蒋 

宣 

⑤渲 

喧 

芦 

⑥庐 

炉 

卢 

3.近义词辨析 ①暴发·爆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喧闹·喧嚣·喧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镇静·镇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点拨 本文的线索——行军路线:在太行山路上(东冶头→营庄)→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过许多山岭→蒋家村)→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核桃园→桃水桥→正太路→大山)→到达边区巩固地带(小村→司令部→另一个村庄)。

2.《娘子关前》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重点就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写作手法上的特色,那么,如何透过这篇文章平实无奇的外表,洞察到文章内在的层次关系,从而领略其结构的美呢?

点拨 这篇文章采用一般记叙文的形式,按行军路线,用时间或地点,或行军的过程来

分段标题。切分的标准自然是地点的转换,但每一部分又相对地集中说明了一个方面的问题,文中隐含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将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性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个标题能不能根据描写的内容的侧重点,来标出实质问题呢?变换标题,就可能对文章有进一层的了解,也能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七个标题可作如下更换:

①山路上——荒凉的山区

②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群众的情意 ③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战士的无畏 ④核桃园——敌人的暴虐

⑤“再会,同志!”——同志的支援 ⑥我们一天一夜翻了八个山——艰苦地跋涉 ⑦还我河山——子弟兵的信念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七个部分主要是叙述通过封锁线进入敌后根据地的经过。反映的问题有三个方面:敌人的残暴,群众的支援,战士的顽强。这三个方面在各部分是有交叉的,很难截然分开。

3.全文通过记事,重在写人抒情,文章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点拨 ①控诉敌人的暴虐。

作者就沿途所见,追叙太行山区村落里遭劫的惨状:“敌人是不吃小米的,但他们一定要把它们烧掉,或是撒在沙子里。这用意是显然的,他们要使老百姓一个个饿死”;“敌人住过的房子,煤没有动用,门窗和一切可以用作柴烧的木器,都烧掉了”;“炕是砖造的,不能烧毁,但敌军也要用种种方法把它们捣毁”;“核桃园有三百多人家,国民党军撤退以后,敌人进据,第一天就屠杀了三百多人”。这些平实的记叙中,蕴含的是深沉的愤怒,因而有力控诉了敌人的狠毒残酷!

②反映老百姓对子弟兵的依赖。

平定县营庄的老百姓知道来的是自己人,逃到山里的又回来了;井陉县蒋家村的老妪热情送水,招呼子弟兵:“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新战区的百姓对于被敌人毁掉而又由八路军恢复的标语和布告发生了更大的兴趣。太行山区的村民们的一言一行表达的既是对子弟兵的信赖,也是抗战必胜的信念。

③歌颂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

文章中写了一个典型人物——14岁的红“小鬼”鲜才文。他说他参加红军“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救中国”和“救自己”就是如此自然、如此深刻地统一为鲜才文以及广大红军战士的崇高的动机。这就是红军战士无论何时何地“把艰险当成家常”的顽强斗志的思想源泉。广大游击队员“穿的是华北农民的破短袄”,而在战斗中“使敌人畏如狮虎”,因为他们具备了和八路军战士一样的精神力量。

4.文章结尾写作者看见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为什么忍不住落泪?这样结尾,有何作用?(提示: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

点拨 这雄壮的四个字为什么勾起了作者和战士们对夜间经历的回忆,而且“再也忍不住落泪”呢?因为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所见所闻所写的一个个捍卫民族尊严的可歌可泣的场面的政治意义;因为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抗日军民笔伐敌寇暴行、誓死收复河山的强烈义愤和坚强决心。这画龙点睛的四个字从蕴含的深意上把全文所记的材料统摄起来了。“形散神不散”,全文的“神”——总括全篇的思想中心,就是“还我河山”这极雄壮的四个巨大的字。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全文所反映的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在这四个大字中,在“忍不住”的热泪中融为一体了。

5.文章第1节中为什么说“没有牛和羊群的北方原野,分外的寂寞与荒凉”? 点拨 北方原野,本是广阔无垠的水草丰茂之地。成群牛羊,膘肥体壮,嬉逐欢叫;放牧的人们,时而甩动牧鞭,噼啪作响,时而开怀放歌,自得其乐,原野充满安宁和快乐的气氛,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多么可爱。现在,牛羊已被日寇劫尽,原野上没有了牛羊的嬉逐,也就没有了放牧牛羊、主宰大自然的人类的活动,呈现的只不过是原野的自然形态,敌人破坏的景象,怎能不给人以分外寂寞与荒凉之感呢?如果我们回忆茅盾在《风景谈》中的那些议论,如“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等话语,就能更加深刻理解。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次行军途中的见闻,一方面控诉了敌人的暴行,一方面反映老百姓对子弟兵的信赖,在平实的语言之中还体现了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斗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结构图解

1.山路上——荒凉的山区

2.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群众的情意 3.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战士的无畏 4.核桃园——敌人的暴虐

5.“再会,同志!”——同志的支援 6.我们一天一夜翻了八个山——艰苦的跋涉 7.还我河山——子弟兵的信念 三、写作特色

1.叙事、议论、抒情交融在一起。

文章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一次行军途中的见闻,但由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在叙事后总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展开议论或抒情,并把叙事、议论、抒情交融在一起,

给读者以感染。如文章在记述部队来到井陉县蒋家村一位老妇人招呼大家喝水后说:“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文章由一件普通的向百姓要水的小事,通过精辟的议论,歌颂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鼓舞人们的抗日斗志,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2.平实中蕴含情感。

作者在平直朴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感情起伏的热流。特别有两处表现得最为强烈,“再会,同志!”和“还我河山”这两段,作者的感情波澜真正蕴含其中。

【文苑天地】

有人说,风雪弥途,举步维艰,欲退已无路,欲进难上难。风愈烈,砭身砭骨,雪愈冷,凉意凉心。

智者云,碎琼乱玉,冰凌之美几人知?雪非冷,乃心冷,砭身心宜坚,砭骨目益明,寻机而出,云散雪晴。

有人说,春花秋月赏遍,世间百态看透,生活不过屡沸之水,淡而无味。 智者云,事欲达,志先达,有意寻味,白水若醴。

有人说,我欲登天极,又苦无路可行;欲至地极,常恐山穷水尽。

智者云,寻路方有路,敢行敢走,路便是路。天极非不可登,无路便是有路;地极非不可至,山穷水尽,方见柳暗花明。

智者云,三月雨芳菲,桃李亦然。智者云,天公人异,成事不同。而我说,机遇,不只是机遇。——高考作文《机遇,不只是机遇》

【素材积累】

多疑的孩子

大家庭,除夕宴。孩子给老人拜寿,成人给孩子发压岁钱,其乐融融之时,忽然出现让众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有个5岁的孩子,当场拆开一个红包,抽出百元大钞,一张,一张,对着灯光看。孩子的母亲尴尬地训斥道:这孩子,钱有什么好玩儿的?孩子理直气壮:我看看是不是假钞。

5岁就开始了怀疑,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升级。我一个朋友说,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十分满足中游水平,毫无上进心,完全不像他自己。朋友小时读书样样要争取最好,德智体美劳,奖状一大堆,都被他母亲细心收着。奶奶为了激励孙子,捧出那一大摞奖状。孙子一张一张看得非常仔细。奶奶很高兴,心想这招见效了。万没想到孙子不屑地冒出一句:奶奶,你看这些奖状连个图章都没盖,你说有没有可能是假的?

感悟 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折射,孩子多疑,不是孩子的错,是因为成人世界太多疑。

孩子多疑,成人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孩子聪明,可以少吃亏,将来少上当受骗。可是孩子很不幸,他就这样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童真童趣。

适用范围 1.孩子与世界 2.多疑的根源 3.环境 4.真与假 5.得与失 6.早熟 【美文珍藏】

站在菜园的门口

(2009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

我们家本来有个菜园的。园子不大,总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小小的一个菜园里,总不乏那些时令蔬菜,鲜绿鲜绿一片,乖乖地躺整齐了,看着就惹人爱。

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景况了。上次回老家的时候,我特意去看了一直怀念的菜园。只是,园子荒了。栅栏倒了一大半,四处野草蔓延。哪里还找得到那点我爱的青绿?

站在菜园的门口,我只能惋惜。

而那些曾经发生在这菜园里的美丽场景,又一幕幕重现在站在这门口的我的泪眼里„„ 应该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吧。一次,我闹着要吃菜园里刚刚结满枝丫的青枣。爸爸妈妈都不在,我拉着姥姥的衣襟,一个劲地央求。姥姥一边温和地擦掉我的鼻涕眼泪,一边喃喃地说:“小乖乖,想吃吗?姥姥就去摘给乖乖吃,好不好呀?”姥姥轻轻地把我放在菜园门口,对我眨巴一下眼睛:“看姥姥的!”枣树并不高,可姥姥“赤手空拳”的,勉强地向上蹦,试图拉下一个枝丫摘枣子,可怎么也够不着。不知是着急还是蹦累了,不一会儿工夫,姥姥就满头大汗了。园子门被姥姥关上了,我进不去,只能在门口跟着姥姥一起跳:“姥姥,想想办法嘛!”突然,姥姥像想起什么似的,一拍大腿,快快地走到一边,折了一截木棒,就在树下敲打起来。青青的枣子立时化成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娃娃,争先恐后地在姥姥的肩头弹跳。而此时树下的姥姥,也像一个孩子般,笑了。只是当时的我,只顾着吃枣子,没有看到坐在地上大口喘气的姥姥,正在揉着举得发酸的手臂。

现在,站在菜园门口的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努力跳着摘枣的身影,也终于明白了,姥姥对她的小孙女满满的怜爱。

关于我们家的菜园,有一个现象一直令我耿耿于怀。爸爸在园子里种了几棵果树,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都是靠近路旁那一边的果树长势很好。特别是那棵李子树,每到春夏之交,青的红的李子大大小小地挂满枝头,很是喜人。但令我苦恼不已的是,李子总会“无缘无故”地少很多。其实我知道是被有些经过菜园的人“偷”吃掉了。为这事我跟爸爸讲过好几次,怪他不该种在路边,给别人吃。每次,爸妈都只是笑笑,并不解释什么。

现在,站在菜园门口的我,看着别人菜园靠路旁边种的果树挂满果子,终于明白爸妈微笑里那乐于助人的好心„„

我,站在菜园的门口,终于,明白了那些不曾明白的情与意。只是,会不会太晚了呢? 赏析 作为一篇记叙文,考生以菜园为视角,记叙了与菜园有关的人和事。两件事情看似没有关联,其实都贯穿着一个“爱”字。姥姥对小孙女的爱,是一种亲情之爱;而父亲的

在考生起初看来的不寻常之举,则体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大爱。行文围绕着主题但又不呆板,值得大家借鉴。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ài ②luó ③jí ④ti ⑤pú fú ⑥xínɡ ⑦yù ⑧tīnɡ ⑨Xiān ⑩zhēn ⑪kã sou ⑫lán lǚ ⑬xiān xiǎn ⑭mú mó ⑮hú hã ⑯sāi sài sâ

2.①狭隘、洋溢 ②分辨、争辩 ③手榴弹、溜光、镏金、肿瘤 ④将要、姓蒋 ⑤宣传、渲染、喧哗 ⑥卢沟桥、芦苇、庐山、炉灶

3.①“暴发”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这一点与“爆发”不会混淆;第二是指突然发作,多指自然的、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发作,如“山洪暴发”。“爆发”作“忽然发作”讲时,多指人为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如“爆发力”“爆发战争”等。另外,“爆发”还可特指火山爆发。

②喧闹:喧哗热闹或吵闹,含有热闹或吵闹的场面。喧嚣:指声音乱杂,听不清楚;含有叫嚣的气氛,喧嚷不止。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也指喧嚷。

③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