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镇”
我们发现,由于休闲时段人们大多处于一种空闲、放松、无聊的状态,所以大多数的休闲食品都有几个共性,那就是异形、手抓、吃的过程有趣味。
于是我们提出,针对当地市场特征、基于品牌核心价值,开发相对应的休闲食品,比如:冰糖葫芦、绿豆蒸糕、红薯丝(条)…… 原来在中国传统小吃中可以挖掘改良的机会还是非常之多的。
“真功夫”的生活小镇
跟进麦当劳、肯德基,寻找快餐人群的聚集点;像麦、肯一样将小孩以及带小孩的人群作为目标消费者,这些都是“双种子”一直坚持的做法。但是麦、肯在变化,因为快餐人群在分化。两三年前,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人们还觉得快餐只是在繁华商业区中的一种特别的消费行为;现在,越来越多人把快餐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面对人群的分化,“双种子”将何去何从呢?
让我们回到品牌的核心价值——“更有营养的美味的中式快餐”。
人在什么时候最讲究营养呢?
在关于就餐地点的市调中我们发现,只有在一个地方选择中式快餐的比率远远超过西式快餐,那就是社区/家附近。
我们进一步从目标人群进行分析,我们觉得,对快餐业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是人群目标状态,而不是常规的人群目标类型。那我们设想一下,来消费“双种子”的目标人群状态是什么? 一切依旧来源于供求本质,来源于“更有营养的美味中式快餐”。“更有营养的美味中式快餐”指向的目标人群,是“当人们在生活中”。这也是双种子在小镇上容易成功的原因,“小镇”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生活”。
那是不是“双种子”在都市中就没有机会了呢?
其实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再大再繁华的都市里,其实都有“小镇”!那么我们就去都市里,寻找“生活小镇”。
都市里的生活小镇在哪里? 我们经过研究,总结出了几点规律。由于其中涉及企业机密,在此不再细说。
“真功夫”扩张的阻力来自何处?
1997年,“双种子”在东莞周边取得巨大成功,使得“双种子”跻身于快速成长的中式快餐品牌之一;2001年,“双种子”把重心转至广深。
阻力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对比2001年—2003年上半年东莞、广州、深圳三地的营业数据,我们发现,广州、深圳的销售额与对其投入额、经营成本远远不成正比,东莞仍为其主要利润来源,甚至可以说是东莞店养着广州、深圳店。为什么同样的产品、甚至更强的管理、更好的装修、更黄金的地段,营业额却出现大幅下降。
“双种子”在广州、深圳苦熬两年,面对昂贵的租金,信心一再受挫。进不了一线城市,就意味着“双种子”下一步扩张北京、上海、杭州的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意味着成长为“全国性大品牌”完全是空想臆想。
难道“双种子”只能困守东莞一隅?
难道“双种子”真的只能对着一线城市望“利”兴叹?
“双种子”在向全国性品牌扩张进程中的阻力源自何处?
阻力一:昂贵的租金与低下的单店盈利能力。 在市调中我们发现,都市中的消费者认为快餐的合理心理价位在21-50元之间。 从“双种子”的品牌核心价值“更有营养的美味中式快餐”来看,双种子平均价格水平 ,在“人们对快餐消费额度的认识”中应处于中线与高限之间,但“双种子”的实际价位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也就是说,从产品本身来看,“双种子”存在提价的空间,而企业迟迟不敢提价,原因何在? 同样的汉堡,为什么麦当劳的就比超市的贵许多?同样的炸鸡翅,为什么肯德基的就比街边小店的贵许多? 那就是品牌的力量。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阻力出现了。
阻力二:品牌力。 我们对“双种子”进行了品牌力的7大症结扫描。
1、品牌领先性。
在广东地区,“双种子”打出“蒸”字,无疑切中了岭南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点,“蒸”等同于营养。但是对于全国市场,岭南文化本身并非强势文化,更不用说是岭南饮食文化中更细的一 层。出了岭南,“蒸”有可能就是“蒸包子”、“蒸馒头”,廉价而粗糙。
我们再来看看“双种子”的品牌联想。
根据调研显示,“双种子”品牌名称联想:除了种子、稻谷、粗粮和食品外,一个陌生的消费者第一次听说“双种子”时,很容易想到他是一个农民或者是农田,品质感低。更有甚者将其误认为是种子酒。而在品牌名拟人化联想中,“双种子”则是一位“诚实”、“平易近人”的农民。
这一形象,已经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背离。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自然也会产生疏远感和沟通上的障碍,更没有领先可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