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雪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摘要:旅游微信公众平台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基础,以江西省3A级以上的景区作为旅游信息化评估的案例,采用专家打分法,分析总结出各个景区信息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5A级景区的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建设水平很高,但江西旅游信息化建设整体还处于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大部分市级旅游业占收入总值比重越大,微信公众号百分比重越大,旅游信息化建设与该地区的旅游业收入有促进关系;3)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这两大类旅游资源类型的微信建设投入也不相同。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不断发展,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建设投入,得出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旅游信息化作为旅游业的未来走向,其发展规划都会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微信公众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旅游业
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里,旅游信息化能大大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有关的生产、配和消费机制进行转变,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改进旅游经济核心,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向现代旅游业
转变的过程。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1]
,旅游信息化能大大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生产力。在旅游信息化过程中,旅游微信平台作为国内一种全新的
网络宣传媒体,认为是未来旅游信息化发展中重要的部分[2]
。旅游微信平台除包含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类外,还能发挥移动电子地图的功用。即游客可以定位自己具体位置,通过网络查询景区内各类服务信息。游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与景区管理者反馈问题;另一方面,游客之间还能互动、分享旅游攻略。
各地旅游业信息化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对于
旅游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3]
。它不仅可以评价旅游发展进程,且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工作效率。迅速、准确是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方法,我国旅游企业只有迅速、准确的实现较高的信息化程度,才能满足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旅游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4]
。传统的旅游模式中吃住行游购娱活动,游客很依赖旅游社、旅游指南来解决服务需求。目前旅游信息化服务却能提供更为准确、更为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收集旅游信息服务相关的
文献,可以发现研究的方向和进展还比较少[5]
。通过整理有关文献发现国外旅游信息的研究早于国内,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基于数据可支持的信息旅游服务的国家,旅游者能通过WAP移动装置查询全国的旅游信息,游客可通过短信方式获
取指定目的地的相关旅游信息[6]
。美国是移动位置服务的先行者,旅游者使用手机既可查阅电子地图,又可让移动网络对自身进行追踪定位。日本是亚洲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领头羊,其移动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将信息服务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奠定
了坚实的客户资源基础[7]
。国内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营销模式的改变,宣传方式也更加多种多样。新兴媒体如微信就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微信平台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这是由于新兴智能手机上这种聊天软件转变为用户的旅游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获得景区各项服务。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
1.1.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指标因子分值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指标体系里的评价因子直接影响到评价
结果的准确性,关系到评估旅游信息化建设状况[8]
。旅游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有四个一级指标因子:游览信息服务、景区服务支持、服务应用效能和公众号影响力。游览信息服务主要是考察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的基础服务,从用户游览景点的需要出发;景区服务支持主要评估游客旅游中所需要的多种增值服务、吃住行购乐方面;服务应用效能的决定因素包含服务的互动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是否便于用户使用;公众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我们从侧面出发,从掌握公众号对其受众的覆盖程度,评估出其影响力。全区评价因子的分值按照重要度分为四个等级,A级B级C级D级,根据建设程度的完整性,分值从高到低。
1.1.2评价体系
图1
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指标层次框架
Fig.1
IndexevaluationhierarchyframeworkoftourismWeChatpublicplatform
1.2数据来源
通过江西旅游局发布有关江西A级景区数量,将这些数据统计、收集好,利用手机对江西省3A级以上旅游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关注。江西省5A级景区有6个,微信公众平台6个;江西省4A级景区64个,微信公众平台40个;江西省3A级景区61个,微信公众平台17个。2、结果与分析
2.2评分标准解读
表1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指标评分标准Tab1
TourismWeChatpublicplatformevaluationindexscores
指标评分等级A
B
C
D
游览信息服务景区各景点信息30分25分20分0分游览线路推荐30分25分20分0分定位导航20分15分10分0分微信更新频率20分
15分
10分
0分
景区服务支持导游服务信息20分15分10分0分休闲推荐40分35分30分0分在线预订40分
35分
30分
0分
服务应用效能游客互动
60分55分50分0分
GLOBALCITYGEOGRAPHY
055
城市规划/FORUM交通指南10分7分4分0分天气预报5分4分3分0分公告新闻15分10分5分0分热线电话10分
7分
4分
0分
公众号影响力游客交互度50分45分40分0分政府的借助作用
20分15分10分0分文章数量
30分
25分
20分
0分
2.2二级指标的评价
将各个二级指标因子的分值与相对应的比重相乘,得出各个微信公众平台的评价值。Ui为一级指标因子下的第i项指标因子评价值,当Ak中k=1,2,3,4时,分别表示游览信息服务、景区服务支持、服务应用效能和公众号影响力的评价
值。其函数表达式[8]
为:
n
Ak=
∑U
i
(k=1,2,3,4)
i=1
当中i=1,2,3,4时,分别表示游览信息服务、景区服务支持、服务应用效能和公众号影响力所占的比重百分比。式
中,S为综合评价值,
mi为各一级指标的百分比重,Ai为相应的评价值。其函数表达式为:
4
S=∑miA
i
(i=1,2,3,4)根据江西统计年鉴2013年
i=1
数据
表2
各市级旅游收入与公众号百分比
Tab.4ThemunicipaltourismincomepercentagenumberwiththeWeChatpulicplatform地级市地区生产国际旅游外国内旅游旅游所占总公众号总值(亿元)汇收入(亿元)
收入(亿元)
值比重(%)
百分比南昌3336.03004.0812728.2838.9九江1601.73006.714126316.8437.5上饶1401.31003.985826819.4161.1抚州940.64001.571110010.8050宜春1387.07001.59911218.8433.3吉安1123.90003.836421019.0346.2赣州1673.31003.165820412.3857.9景德镇680.28005.359015723.8761.5萍乡798.33001.622210313.2522.2新余845.07004.669718.95100鹰潭
553.4700
1.1329
95
17.37
50
2.3二级指标的评价
2.3.1微信公众平台数量分析
通过计算,微信公众平台及格率为28.6%,江西旅游信息化建设整体处于低级水平,但不同等级景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出现明显差异。5A级景区的6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分值都在80分以上,江西5A级景区的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化建设水平很高。40个4A级景区的微信公众平台有3个分值在80分以上,5个70-80分,2个60-70分,及格率为25%;17个3A级景区微信公众平台中2个70-80分,其余分值不及格,及格率为11.76%。从A级景区来看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差异明显,随着景区等级的下降,旅游信息化建设程度也随之降低。
2.3.2微信公众平台空间分析
大部分市级地区的旅游业所占总值比重越大,相应的微信公众号百分比重越大,说明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区域的旅游业收
056城市地理
入存在一定的促进关系。旅游信息化会推动旅游业增长,但是这种增加并不是连续的,持续的时间不长,表明旅游业信息化的建设后期投入没有跟上,新增的重视度不够。江西新余、樟树、共青城、婺源、萍乡市、南昌红谷滩新区这些被列入国家级智慧旅游城市,有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智慧旅游也有政府正式的规划和经济的扶持,所以微信公众平台的百分数也较高。评分在60-70分之间的微信号,分值高的一级指标因子为游览信息服务、景区服务支持部分,在以后的旅游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注重服务应用效能和公众号影响力的建设。这两个一级指标因子多表现在用户互动性,公众号影响等方面。
3、结果与分析
江西省3A级以上景区微信公众平台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仍有差距。制约其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一、旅游景区的两大类型,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微信建设水平差异明显,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建设水平更高级,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类的微信更注重产业销售,对于景观本身的关注不高,这将难以快速适应目前国家对于景区信息化化所要求的管理高效目标,会阻碍信息化化的建设进程。二、很多景区标榜为“信息化景
区”
,但游客亲身体验过后,却感觉与预想中的或是所宣传的旅游景区信息化相差甚多。游客在某些景区游览后感觉跟以往差异不大,打开手机快速定位并弹出相关信息这样的功能并未实现,信息陈旧,更新不及时,服务预订和旅游投诉等功能也并未实现。
景区的信息化建设意味着对专业人才和资金的要求越高[9]
。为了让景区信息化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实现深层次的转化,需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借鉴他们完善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积极参与国内外有关旅游标准化的活动进程,以便学习到最先进的旅游标准,这也符合国内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补宏,闫艳芳.国内外旅游信息化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8(5):96-99.[2]谭业.旅游隐形营销:新时代的旅游营销理念变革[J],2013,33(9):185-187.[3]张河清,何奕霏,田晓辉.广东省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73-176.[4]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英]
.L.詹金斯.旅游学通论[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87-94.[6]胡朝举,关请,胡朝炳.中国移动旅游服务-解析与展
望[J].特区经济.2009.[7]魏军,苏勤.国外旅游信息搜索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7):23-28.[8]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第三版)[M].北京:高等出版社,2012:[9]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
及省际差异[
J].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作者简介:张筱雪(1991.11-)女,汉,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