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生成的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B.在KI-淀粉溶液中通入氯气,溶液变蓝,是因为生成的单质碘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C.在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一定含SO D.实验室可用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加热制取氨气
参考答案:
C
解析:溶液中有SO2-
3时,也会出现此现象。
2. 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
参考答案: D 略
3. 在电解食盐水之前,需要提纯食盐水。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 ③加适量的盐酸 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②③① 参考答案: C 略
4.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稀土资源的保护.铈(Ce)是一种稀土元素,它的一种核素中含有58个质子和80个中子,则其表示为( )
A.Ce B.Ce C.Ce D.Ce
参考答案:
B
【考点】核素.
【分析】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为质量数,左下角的数字为质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解答】解:铈(Ce)是一种稀土元素,它的一种核素中含有58个质子和80个中子,质量数为58+80=138,其表示为Ce,
故选B.
5. 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D.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
参考答案:
B
6. x ml三种气态烃的混合气体与足量O2反应后恢复到 原来的状态(常温、常压),体积共缩小2xml,则这 三种烃不可能是( )
A、CH4、C2H4、C3H4 B、C2H2、C3H6、C4H6 C、CH4、C2H2、C3H8 D、C2H4、C2H2、CH4 参考答案: D
7. 在可以溶解氧化铝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NH4+、Na+、S2-、SO32- B. Na+、K+、Cl-、SO42- C. Ca2+、Fe2+、NO3-、Br- D. K+、AlO2-、I-、SO42-
参考答案:
B
分析:能溶解Al2O3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A项,酸性条件下S2-、SO32-不能大量存在,
碱性条件下NH4+不能大量存在;B项,无论酸性条件下还是碱性条件下,离子相互间不反应;C项,酸性条件下Fe2+、NO3-不能大量存在,碱性条件下Fe2+不能大量存在;D项,酸性条件下AlO2-不能大量存在。
详解:能溶解Al2O3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A项,酸性条件下S2-、SO32-不能大量存在,可能发生的反应
2S2-+SO32-+6H+=3S↓+3H2O、S2-+2H+=H2S↑、SO32-+2H+=H2O+SO2↑,碱性条件下
NH4
+
不能大量存在,发生的反应为NH4++OH-=NH3·H2O;B项,无论酸性条件下还是碱性条件下,离子相互间不反应,一定能大量共存;C项,酸性条件下Fe2+、NO3-不能大量存在,发生的反应为3Fe2++NO3-+4H+=3Fe3++NO↑+2H2O,碱性条件下Fe2+不能大量存在,发生的反应为Fe2++2OH-=Fe(OH)2↓;D项,酸性条件下AlO2-不能大量存在,可能发生的反应为H++AlO2-+H2O=Al(OH)3↓,碱性条件下离子相互间不反应;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B项,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共存,掌握离子的性质和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离子间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有:①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水、沉淀或气体,如题中NH4+与OH-等;②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题中Fe2+、NO3-与H+等;③离子间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等;④注意题中的附加条件。
8. 研究发现,空气中少量的NO2能参与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反应过程如下: ①SO2 + NO2 = SO3 + NO ②SO3 + H2O = H2SO4 ③2NO + O2 = 2NO2 NO2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与下列物质在相应变化中的作用相似的为 A.铂铑合金:处理汽车发动机尾气
B.浓硫酸:潮湿的二氧化硫通过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 C.生石灰:用于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硫废气的处理
D.饱和硫氢化钠溶液:将混有HCl的H-2S通过盛有饱和硫氢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参考答案:
A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参考答案: D 略
10. 以面粉为原料的网红“脏脏包”松软可口,通常用碳酸氢钠作发泡剂,因为它( ) ①热稳定性差 ②增加甜味 ③产生二氧化碳 ④提供钠离子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为使以面粉为原料的面包松软可口,通常用碳酸氢钠作发泡剂,这是由于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会发生分解反应,方程式是:2NaHCO3
Na2CO3+CO2↑+H2O,分解产生CO2气体从面
团中逸出,从而导致面包松软可口,故正确的说法是①③,答案选A。
11. 右图是可逆反应X2 + 3Y2
2Z2 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
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只有正方向反应 B.t2时,反应未到达最大限度 C.t2- t3,反应不再发生
D.t2- t3,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D 略
12. 下列四个数据是在不同条件下测出的合成氨反应的速率,其中最快是( )
A.V(H2)==0.1 mol/(L·min) B.V(N2)==0.1mol/(L·min) C.V(NH3)==0.15mol/(L·min) D. V(N2)==0.002mol/(L·s) 参考答案: D 略
13. 向10mL 2mol/L的氯化铝溶液中加入0.5mol/L的烧碱溶液,反应得到沉淀0.78g,则加入的烧碱溶液的体积可能为
A.30mL B.60mL C.90mL D.140mL
参考答案: BD 略
14. 下面有关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第ⅦA族氢化物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熔沸点逐渐升高,HF沸点最低 C.离子晶体在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而分子晶体熔化时,化学键不被破坏
D.熔融状态下导电的晶体一定是金属晶体
参考答案: C
略
15. 元素X的原子核外第三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的负二价离子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XY2 B.X2Y C.X2Y3 D.X3Y2 参考答案: C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某学生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⑴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⑵浓H2SO4的作用是 。
⑶本实验需要加热的装置为 填字母编号)。 ⑷写出装置C、D中可观察到的现象:C ,D 。
⑸D中反应每生成1个水分子,转移的电子数为 个。
参考答案:
(1)锥形瓶;长颈漏斗
(2)除去H2中的水蒸气(或干燥H2)
(3)D
(4)无水CuSO4固体(部分)变蓝;黑色CuO逐渐变红 (5)2(每空2分)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已知在25℃,101kPa下,16g气态CH4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890kJ热量.请计算: (1)112LCH4(标准状况)在25℃,101kPa下,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 (2)上述过程中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
参考答案:
(1)在25℃,101kPa下,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4450kJ; (2)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112L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16g即1molCH4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890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 (1)n(CH4)=
=5mol,据热化学方程式分析得;
(2)据v=nVm进行计算.
【解答】解:16g即1molCH4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890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 (1)n(CH4)=
=5mol,由热化学方程式得燃烧1molCH4放出890KJ的热量,则燃烧5mol,放出的热量为5mol×890KJ/mol=4450kJ,
答:在25℃,101kPa下,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4450kJ;
(2)由方程式CH4(g)+2O2(g)═CO2(g)+2H2O得,消耗22.4LCH4生成22.4LCO2,则消耗112LCH4生成112LCO2,
答: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112L.
18. (7分)19.6克铁粉和8克硫粉混合后放入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冷却,再加入250毫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反应后可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多少升? (2)所加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大? 参考答案:
(1)2.8摩/升(2)7.84升 略
19. 将一定量的KClO3与MnO2的混合物溶于0.1L 10mol/L的浓盐酸中加热,若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待充分反应后混合物无剩余且测得溶液中K+浓度为0.2mol/L,将逸出的所有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再干燥后发现其体积约为1.568L(标况下),而饱和食盐水增重7.3g,请计算下列问题,并写出计算过程:
(1)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剩余HCl的浓度是多少____________
(3)所有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总共是多少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0.87g (2). 6.4mol/L (3). 0.12mol
(1)溶液中钾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2mol,根据钾原子守恒可知氯酸钾是0.02mol,其还原产物氯气的物质的量是0.01mol。最终得到氯气是1.568L÷22.4L/mol=0.07mol,所以氧化产物即氯化氢被氧化后得到的氯气是0.07mol-0.01mol=0.06mol,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06mol×2=0.12mol,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二氧化锰得到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12mol-0.02mol×5=0.02mol,反应中Mn从+4价降低到+2价,则二氧化锰的物质的量是0.01mol,质量是0.87g;(2)饱和食盐水增重7.3g,则被氯气带出的氯化氢是7.3g,物质的量是0.2mol。生成的氯化钾和氯化锰的物质的量分别是0.02mol、0.01mol,所以根据氯原子守恒可知反应后溶液中的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1mol-0.2mol-0.06mol×2-0.02mol-0.01mol×2=0.64mol,则反应后剩余HCl的浓度是6.4mol/L;(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所有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物质的量总共是0.12mol。
点睛:该题难度较大,明确发生的反应原理以及灵活应用各种守恒法是解答的关键。易错点是学生容易直接把1.568L气体认为全部来自于盐酸被氧化后产生的氯气,而忽略了氯酸钾中也含有氯元素,被还原也转化为氯气。避免错因的关键是准确写出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方程式判断物质的转化走向,注意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注意电子得失守恒、原子守恒的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