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瑞凯
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8年第5期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会对其比赛成绩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近年来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育已成为体育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来看,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比较少且比较粗浅,最重要的是缺少与实际运动项目和其他有关心理因素相结合的研究。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田径运动项目的成绩,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我效能及心理疲劳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自我效能和心理疲劳概述
1.1 自我效能概述
自我效能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 年提出的,其指出自我效能是对自身在某种环境下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一种期许。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自我效能的解释也越来越完善,现阶段最为全面的一种自我效能定义就是: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身是否具备在从事与完善某种活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的能力的评估。自我效能并非评估人的能力,而是针对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对自身能否完成某个任务进行评估。换言之,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身的能力以及其自身能力可能产生的效能的评估,自我效能信念具备诸多的功能,如动机、认知、情感等,是人们在某种环境下所具备的自信心,其会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其比较注重主体的元认知。
1.2 心理疲劳概述
“心理疲劳”这一概念最初是指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倦怠,用来反映出现工作倦怠后的表现。因为许多因素均有可能造成心理疲劳,故现阶段对心理疲劳仍缺少一个统一的定义,运动领域中的心理疲劳也是如此。通过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分析,许多学者将心理疲劳纳入了运动领域的研究行列。颜军曾指出,运动性心理疲劳是因为运动员长时间从事反复、单一且强度较大的训练与比赛而引发的一种心理疲劳感与不安感。其按照心理疲劳的性质,将心理疲劳分为两种:(1)“假性”心理疲劳。其主要是因生理疲劳之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即常规训练竞赛与常规训练竞赛因素之外的原因。(2)“真性”心理疲劳。其主要是因训练过度而造成的,其与生理疲劳是相互储存的,属于一种较为真实的心理上的无力感与疲劳感。医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心理疲劳是由于长时间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而引起的。由此可见,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除了机体负荷外,同时更是一种主观体验。造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除了运动负荷外,更重要的是长时间枯燥且反复性的训练所引发的厌倦感。
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将参加2007 年山东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的137 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取为分析对象,分别根据运动等级、性别、年龄、训练时长以及运动项目对所有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分组。其中,根据运动技术等级分组:高技术水平组(33 人)、一般技术水平组(53人)、低技术水平组(51 人);根据性别分组:58 名为女运动员,79 名为男运动员;根据年龄分为13、14、15、16、17 岁组, 每组分别为29、28、29、35、16 人;根据运动项目分组:短跑组、长跑组、投掷类项目组以及跳跃类项目组,每组分别为29、44、29、36 人;根据训练时长分组:6 年及以上、5 年、4 年、3 年、2 年及以下,每组分别为27、30、27、24、29 人。
表1 为不同训练时长运动员自我效能和心理疲劳对比,表2 为不同性别运动员自我效能和心理疲劳对比。
3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我效能特征分析
通过对所选取的137 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训练时长和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之间无明显差别,但不同运动技术等级和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得分却存在明显的差别。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不同技术等级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成败经验,失败的经验会减少人们的自我效能,而成功的经验则可以提升自我效能。通常而言,与低技术水平与一般技术水平运动员相比,高技术水平运动员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成功比赛经历,这样便会有效的提升高技术水平运动员的自我效能。而造成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自我效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男女运动员的发育过程及身体结构等生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男、女运动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差别,此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女运动员更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再加上女运动员参加竞赛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自我,竞争性不强,因此,可以从体育训练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所以,与男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水平相比,女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水平更高。
自我效能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对持续时间与努力程度的影响;(2)对目标设置的影响;(3)对行为选择的影响;(4)对个体成败归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随着训练时长与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也越来越高,然而,在个别训练时长与年龄段分组上也存在着反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正处于较为特别的时期,刚入队的运动员因为正处于训练初期,对训练充满了兴趣,伴随着年龄与训练时间的不断增加,运动员逐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级压力,有些运动员在感觉自身升级无望的情况下,极易产生烦躁和厌倦等消极情绪,而此种消极情绪又会对运动员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并对其自身的努力程度、行为选择、持续时间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致使其丧失信心,如此一来,便导致不同训练时间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自我效能方面存在着反复现象。另外,因为自我效能仅与个体对自身能力以及能力可能造成的效能的认知相关,一旦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步入专业队之后,由于其训练环境与生活环境均相同,可能影响其自我效能的因素也均大致相同,如言语劝说、替代性经验、所处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等,故运动员之间的自我效能便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别。
4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心理疲劳特征分析
通过对所选取的137 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进行对比分析得知,不同训练时长的运动员在运动负评价、体力/ 情绪耗竭以及成就感降低等指标上均存在明显差别,不同年龄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别,不同性别运动员在运动负评价、体力/ 情绪耗竭以及成就感降低等指标上均存在明显差别,不同运动技术等级的运动员在体力/ 情绪耗竭和成就感降低等指标上均存在明显差别。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训练时间≥ 6年和15 岁年龄组的成就感降低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15 岁年龄组刚步入省队或者刚步入备占城运会的省青年队;而训练时间超过6 年的运动员已完全掌握了田径的基本技术。然而,因为这两个组的运动员刚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运动队的管理和教练员的训练模式,也需要时间与队友相处,倘若无法处理好这一过程,必定会降低其成就感。
研究显示,训练时间≥ 6 年的运动员的体力/ 情绪耗竭得分最高,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着训练时间的不断增加,运动员已逐渐适应了教练员的训练方式,在训练期间极易出现“ 疲劳-恢复-疲劳-恢复”这一反复过程,可是如果训练所形成的疲劳未恢复时,则无法达到下一次的
“疲劳-恢复”过程。这也表明生理疲劳的恢复和心理疲劳均会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造成运动负评价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1)因为技术水平无法达到教练要求,经常被斥责,产生了恐惧感,从而增加了其心理疲劳;(2)随着技术的不断上升,运动员若想进入更高级的运动队,则必须不断地进行竞赛淘汰,有些运动员由于无法进入高级运动队,便极易出现不满情绪,从而表现出旷训、偷懒等行为,从而加重了其心理疲劳。
不同性别之间的心理疲劳差异主要是因为受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女运动员面对挑战性任务能够表现得更加沉稳,而且女运动员更能吃苦耐劳,所以,女运动员的心理疲劳较男运动员要低些。
5 结 语
唯有全面提升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方能使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实现突破。随着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田径运动员不仅身体上需要承受巨大的负荷,而且心理上也要承受巨大的负荷。如何有效的缓解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正常水平,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