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结构而言,就是读、写、听、说。它们之间诚然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但是,读则是中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所谓阅读总得读”,又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而“说”“写”则是信息的运用。那么,没有吸收,哪来倾吐;不进行读书又怎谈写作?吸收与倾吐是密切联系的,“听”、“读”、“说”、“写”密不可分。有关阅读的作用,古人有很多论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百遍”“万卷”包含阅读的“量”,而“破”“熟”则在说阅读的“质”的问题。因此阅读必须把“量”与“质”结合起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逐渐能自觉地读、爱读、会读。 一、关于阅读的“量”与“质”
初中学生的阅读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学期按三十篇计算,应在一百八十篇左右,具备了一定的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各种文体具备,名篇佳作举不胜举,在老师的指导下具备了一定的质。如果教师加强了阅读教学,语文能力何愁不提高。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春》、《背影》、《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桃花源记》、《三峡》、《小石潭记》、《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要熟读乃至背诵。除了精读外,还要进行广泛地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 ,《课程标准》则要求到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是对中学生的阅读量提出具体要求。古人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朱熹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通过泛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这样的练习,写作能力自然会提高,听说能力也会大有长进。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求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说到两点“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这里谈到阅读的方法有“默读”“略读”“浏览”。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俗话说方法是手段,是工具,教会方法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法国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如果掌握了语文阅读方法这一工具,可以大大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阅读训练的内容为: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度、圈点、勾画、摘录、提要。这些能力的具备需要方法的指导,要进行读法的指导,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的方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方法,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寻疑、解疑的方法,此外,还要进行预习方法、课后复习方法的指导,巩固阅读的效果,发展阅读的能力。 三、严格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法理论认为:“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读书与做别的事一样,一定得有一个“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从知学到善学,需要有个过程,善于学习,除了上面谈到的阅读方法外,还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和注意对学生下列习惯的培养:翻查字、词典,利用预习提示、自读提示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性进行阅读的习惯;坚持阅读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课内外阅读结合的习惯。为了形成上述的良好习惯,要按常规进行学习,如预习常规、听课常规、复习常规,让学生在一定的常规中进行学习,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读”为本。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而阅读又是写作、听说的基础。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牢牢地掌握了“读”这把金钥匙,不仅能让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而且还能打开所有学科知识宝库的大门,登上光辉灿烂的殿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