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仲广群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04期
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当地的名师资源,发挥辐射、指导和引领作用,以带动更多的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但名师工作室应如何定位?它与校本研修有何区别?与行政推动的工作方式有何不同?怎样才能有效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专业引领功能?……诸多问题尚待我们通过理论思辨和实践探索才能厘清。本文试结合我校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成功做法,尝试对上述问题给予初步回答,并希望通过广泛交流,集思广益,为更多的工作室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思考。
一、我们对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的认识
我校成立数学名师工作室是基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考虑,学校年轻数学教师较多,亟待发展。酝酿成立工作室之初,我们先行思考的问题便是: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地位、工作方式等应如何定位?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讨论,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其一,较之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名师工作室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的个别化指导。教师的成长,既有个性化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共性规律。行政力量的推动,可解决部分共性问题,但对于教师个体成长路径的探寻,实施个别化的有区别的指导,名师工作室,可以发挥更多的优势。
其二,区别于学校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名师工作室更强调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两者固然都重视了同伴间的互助与交流,但有名师的参与,不仅能使问题可控地发散或聚焦,而且能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其三,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同样有别于专家讲座、指导,它应有着明确和具体的任务和达成目标,对教师的指导应镶嵌在日常工作中,具有“常态性”的特征,更能发挥出持久的效应。 其四,名师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不仅着眼于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更应通过研究团队发挥辐射作用,进而在提升学校课程的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品位上发挥作用。
其五,名师在指导中,不应是单边地付出,而应能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综上分析,我们对名师工作室的功能给出如下定义:它是学校为实现发展愿景,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旨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校课程实施水平而设立的专门性结构,其应遵循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效引导教师体验职业的幸福感、创造感,为教师人格的完善、教育教学技艺的提升提供专业性引领和技术性支撑。它具备指导性、引领性、发展性、共生性等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初步实践
1.课题引领——着眼于小学数学研究团队“共同愿景”的形成和巩固,这是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导向
名师工作室需要有一个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彼得·圣吉是这样描述的:“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的全部活动中,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我校名师工作室以“助学课堂”的课题研究作为价值引领,以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作为基本价值追求。既强化了组织成员的目标意识、进取意识,又达到了凝聚人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目的。
能否确定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决定着名师工作室能否有一个好的抓手。我们选择了“助学课堂”试验。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它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颠覆,是充分信任儿童、全面发展儿童的产物,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必然召唤。
“助学课堂”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理念,“助学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外在的教育行为,都是在为这一主体发挥帮助、促进、催生的作用。”作为一种方法,“助学课堂”强调“三助”,即自助、互助、师助。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超越,是教学改革的一次美丽转身;是对学习主体的信任与尊重;是教师删繁就简,得以将教学锁定在重、难点上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的理性回应;是能让优生吃饱、后进生吃好的合适举措。它“新”,“新”在实现了把以知识为逻辑结构的课堂,转变成了以学生的学习为逻辑结构的课堂。它“活”,学生的思维活了、学生会质疑了、学生会做小老师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了,成绩好了。它“美”,它承载着与传统课堂的精致、细腻、行云流水等所不同的课堂审美,折射出更多的粗犷与大气,呈现出的是主体美、力量美和震撼美。“助学课堂”是对当前如何平衡小学数学基础与创新这一热点话题的正面回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既有研究的必要性,又有研究的可行性。
好的课题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灵魂所在。它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抓手,给研究搭建一个平台;设定一个努力的方向,使成员的研究得以“聚焦”;协力攻关,便于取得成果,让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利于调动成员的研究兴趣,让“我要研究”成为现实。这就能让工作室的成员有目标可追,有内容可做,有平台可反思。
2.任务驱动——着力于构建起全体参与、与自身实践融为一体的“研究共同体”,这是名师工作室特征的集中体现
名师工作室一定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具体措施的工作机构。不解决成员的内需问题,则万事皆休;不讲求科学的、艺术的方法,则事倍功半;不明确组织的奋斗目标,则名存实亡;不付出艰辛而有创意的努力,则劳而无功。所以,不仅对名师的学识和业务指导能力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名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活动策划能力、业务沟通能力等也都提出了挑战。而上述能力,都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如何为每一位成员规划好一条行之有效的成长路径。 为使每一位成员增强目标意识,我们和教师一起寻找到最近发展区,为其制定出中长期的个人奋斗目标。因为有方向才有动力,有方向感才会有成就感。发展目标的制定应因人而异,重在让所有成员得到发展,而不是所有成员达到相同的目标维度。我们让成员把制定的发展目标绘制成图标,一式两份,一份放在导师那儿,可对照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份自存,时刻不忘自己的努力方向。导师可对众人的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和整合,共性的可集中解决,个性的可分散指导,从而大大节约了指导成本,提高了指导效率。
在研究理念上,我们坚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积极参与,使得个人的发展与团队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方向的把握上,我们注重教师内功的修炼,不浮夸,不作秀,使先进的理念和高超的技艺伴随时光流淌到教师的血液里;在工作思路上,我们制定“单周研讨,双周展示”的制度,毫不松懈,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成败,不断超越自我。我们还定期举行联谊活动、对外展示活动等,不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借助外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们注重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自身优势,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机制在研修中落到实处。我们研究了不同的研修方式,如理念引领式、行为暴露式、主题分析式等,但不是强迫教师接受别人世界的各种清规戒律,而是设法营造适应教师心灵需求和教育特点的各类情境,促进其内在的教育信念得以合理释放、外在影响得以内化和吸收。是指导,更是一种影响、一种唤醒、一种引领,一种对其专业命运的人文关怀,帮助教师实现对“旧有的我”的解构,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生态发展——立足于形成相对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研究体系和机制,促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名师工作室的内在活力
我们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因为它是前人在教师研修方面进行艰苦探索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读书、读书、再读书,无数的案例向我们表明,从没有不读书却能够持续成长的好教师。
——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这样的循环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还没有找到反例。
我们为此创建了独特的名师工作室文化,打造宜于教师发展的合适情境,包括对话情境、反思情境、开放情境等。
对话需要心灵的敞亮和心地的无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话需要平台,需要有共同关心的话题,这样才能将思维和智慧聚焦,才能让对话各方都形成积极的心向,不会导致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衡;对话还需要智慧与技巧,这对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发话题,如何打破僵局,如何避免激烈的冲突,如何将发散的话题进行收拢,如何将讨论引向深入,如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防止少数人包场,等等,这些不仅需要我们未雨绸缪,仔细规划,还要善于临场决断、随机应变。
反思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澄清作为情境参与者在视域、认知上所带来的情境处置上的局限,努力去质疑、批判那种“自以为是”的处于“固着”状态的预设、假定,努力摆脱“已有的我”,实现对旧有认知、信念的解构。解构不同于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是教师在经过“同化”或是“顺应”之后的一种自我重建。在与他人、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得以打破原有思维的条条框框,获得认知的飞跃和理念的澄清,它是教师自身从事教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不断生成的结果。
本质地看,名师工作室的最终目标其实不是落在几个有形的活动安排上,而是要努力落脚于成员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主体意识的唤醒上。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的教研情境要从教师的未来发展着眼,在开放的情境中落实追求的目标。时间开放,好的指导要能将教师的研究延伸至工作室的教研场景之外。这需要我们善于帮助教师体验成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理解为达到目标所需付出的努力;空间开放,研修的场所也不必拘泥于工作室,教室里、操场上、闲聊中,甚至让教研成为教师生活的主题,这便是把研修转化成了教师乐此不疲的自觉追求了;任务开放,我们不能把所谓的教师成长的规律生搬硬套到个体身上,恰恰相反,我们要善于鼓励个体勇于创新,用心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争取形成唯我独有的教学特色或风格,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也才能找到让成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教师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呼唤着一线教师职业角色的深刻转型,而名师则应是这一变化的促进者和催生者。如果我们的名师工作室有意识地发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其必将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