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的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基于世界视角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基于世界视角的比较分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费豫配置l 农韭经济2013/12 中国的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基于世界视角的比较分析 ◎刘合光 潘启龙 秦摘富 要: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梳理世界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认识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发 展的特殊关系。本文首先对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发展进行了一般分析;其次对市化率和农业增加值增速、农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观察;再次从世界比较的角度对我国的城市化阶段和特点、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联系进行了分 析;最后阐述了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发展世界比较转型 中国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 1950年增加到4.49亿人。在这13年的急剧城市化过程中,0 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既是经济 大约有4亿多人从农村转入城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 社会持续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快 等进入高度发达的城市化阶段[3】。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850年的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 的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城市人口有所增加,从l正处在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比较世界城市化和农业 4000万增加到到1950年的268亿人。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 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认识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特殊 里,世界城市人口占比重达到298%【4]。 关系,促进城市化和农业部门的协调发展。 一3世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1951年至21世纪初期) 这个时期是全世界基本实现城市化的阶段。1950年以前 、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发展的一般分析 城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它先是推动城乡分 只有欧美等少数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高度发达水平阶 离,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又促进城乡融合,在此过程中 段,而此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 伴随着农业的小部门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起的人口迁 “。 (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越多的国家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1950年北 美的城市化率最高,达63.9%,大洋洲和欧洲紧随其后,分 .6%和524%,而拉美及加勒比、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最早出现于200多年前的英国、西欧,而后 别为6174%和147%。到2030年,北美 扩展到北美,2O世纪5O年代以后又扩展到亚太地区乃至全世 率较低,分别只有419%、14%),拉美及加勒比、大洋洲 界,依据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 的城市化率仍然高居首位(77.可分为三个阶段。 1.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1760—1850年) 和欧洲则紧随其后(分别为754%、74.1%和734%),亚洲和 非洲的城市化率仍然位居世界六大地区之尾,分别为37.5% 5】。 l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 和372%【(二)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 展,而且拉开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序幕。历史上,世界城市 人口的比重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公元13年一10803年),才 城市化是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非农化的产物,与农业部 首先,城市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  由47%增加到Sl%,而工业革命后不到13年,即10850年, 门具有密切的联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就增加为64%,到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的国家。1850年发达国家的 中,随着大量的农业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土地利用目益集 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114%,超过了城市化起步临界水平(即 中,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带动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 10%),意味着众多发达国家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加入了城 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需 市化的行列。当然,早期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比较缓慢f2】。 求也刺激了农业的发展。 2.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基本实现阶段(1851—1950年)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使其 1850年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大约4030万人,到 从封闭、分散走向开放、集中,从自给自足走向市场交换。 ※基金项目:农业部课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No.Z20131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农科院农 经所 No.005201 3004)。 本文通讯作者:秦富 一3一 I资铩配置】 一农业经济2013/1,?, 是城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 百分点。 统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代之以现代的、积极的生产生 活方式;二是城市化为相当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 业机会,使其得到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居民的市 民化。 三、中国城市化和农业发展与世界的比较 (一)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以1978年为界可以分 为改革开放前后两段。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城市化呈现了从 最后,城市化推动劳动、土地等要素资源从农村流出, 较快(1949—1957)、较慢(1958—1965)到停滞(1966一l9了8) 优化配置到产出回报明显高于农业部门的非农部门,引起农 的局面。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化又经历了农村体制改革 业小部门化,表现为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日益下降。 推动(1979—1984年)、城市体制改革推动(1985—1991 年)、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推动(1992—1998年)、区域经济平衡 二、世界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实证观测 从一般分析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具有某 发展推动(1999—2008年)和塑造经济增长极推动(2CK)9年 种必然的联系,主要是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的增速、农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存在相关陛。 (一)城市化率和农业增加值增速的关系 一般来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基本可以反映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1970—2010年主要发达国家、新兴国 家和世界平均的城市化率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发达国家城 市化率在较高水平上缓慢增长。l97o年美国、英国、日本、 法国、德国五个国家平均城市化率为732%,2010年达到 82l22%,总体上增长缓慢。二是新兴国家城市化率在较低水 平上快速提升。巴西、印度、中国、韩国四个国家平均城市 化率呈现出跃升状态,l970年为2676%,2010年达到 4946%。三是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稳步增长,从1970年的 36S%稳定地提高到2010年的515%。 在农业增加值的增速上,发达国家不同年份的农业增加 值增速是不确定的,很多年份出现负的增长,新兴国家总体 上增速保持正值,但也有一些年份出现负增长,世界平均水 平则保持了正的增长速度。从1970年到2010年,世界城市化 率与农业增加值都呈现总体向上的趋势,二者的增速具有一 定的相关性。 (二)城市化率和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关系 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 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日益降低,与此同时伴随着非农产业化 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970—2010年主要发达国家、新兴国家 和世界平均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 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五个发达国家平 均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明显,1970年为 4.66%,2010年为l 16%。二是新兴国家农业增加值占GDP比 重迅速下降。四个新兴国家平均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70年为29.7%,2010年为89%。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 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快下降。从1970年的86%快速地下降到 2010年的28%。 对lg70—2010年所有年份世界的城市化率和农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进行比较,发现世界城市化率随着农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的降低不断提高。二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一 2 367lx+55787,R2=0957。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农业增加 值占GDP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可以提高约24个 一d一 以后)等五个阶段。由于政策导向明显,我国的城市化在不 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具有很大的差别。 与世界比较来看,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 面: 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在工业化达到 一定程度之后,城镇化一般会超前于工业化的发展【6l。而中 国的城镇化则始终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主要是长期的计划 经济体制把商品经济限制到极小的范围内,忽略了城市及乡 村的流通消费和再分配功能,导致第三产业发展极其落后, 削弱了城市的承载能力、辐射能力以及城乡互动所焕发的生 机,制约了城镇化进程【7】。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乡壁垒的 消除需要较长的时期,体制的惯性使得城镇化推进困难重 重,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特点明显。由于建国初期对工业化的 渴望,加上宏观政策上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累向工业 领域的转移,新中国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夕一直利用工农 产品的“剪刀差”等形式加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壁 垒森严的城乡二元经济体系。通过汲取农业剩余而支持工 业、城市,我国初步构建了工业经济的基础体系,一方面形 成了较先进的城市,另一方面却造就了广大的落后农村。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意识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弊端,公 共资源开始向农村倾斜,到今天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在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历史新阶段。 (二)中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联系 由于我国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在城市化与农业发展上部分 成了两个阶段,城市化水平与农业增加值的增速、农业增加 值占GDP的比重的关系比较特殊。 1.我国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的增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速十分缓慢,有正有 负;城市化率也时}夹时慢,其中文革期间号召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城市化率甚至出现下降。因此,这一阶段城市化率与 农业增加值的增速的相关性几乎为零,二者受政治需要和政 策导向影响较大。 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不断增长, 平均增速达到46%。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快速提 升,年均提高约1个百分点。说明农业增加值和城市化率具 【费源配置l 农业经济2013/12 有同向性,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提高农业产出,为城市 体现出的“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城市化率稳步 化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提高”的规律不一致。 2.我国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我国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关系在改革开 的关系才开始和世界接轨,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 放以前是比较扭曲的,相关_生不高,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降、城市化率稳步提高。 变化剧烈,城市化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与世界平均水平 表l 2(X)0—201 1年我国城市化率的对照世界回归值和实际值(%)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bank.worldbank.org/)(注:城市化率回归值I为按照世界城市化 率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关系估计的我国城市化率;城市化率回归值II为按照新兴国家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 值占GDP比重的关系估计的我国城市化率。) 但是,按照世界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关 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系来看,我国2CEO~2010年的城市化率回归值低很多(表 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2012年,我国的城市 1)。以世界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关系y=一 化率已达到52.6%,但是我国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 2.367lx+55.787计算,我国的城市化率超前于农业增加值占 保持在10%以上,这与世界水平是不一致的,即使是农业强 GDP比重的下降速度,反映了所谓的“伪城市化”现象【8I, 国美国,其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仅为I%多一点,表明 这与世界的趋势是不一致的。很多的农民进城并没有实现真 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释放新的 正的城镇化,而是以农民身份在城市打工,所以计算城市化 生产力,带动经济增长,逐步解决农业部门占比偏高的问题。 的时候有他们,计算农业增加值的时候也有他们的所得。 三是要同时提高城市化的速度并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城 这也是所有新兴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巴西、中国、 市化进程是快了还是慢了,基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可能 印度和韩国为样本,对1970—2010年城市化率与农业增加值占 截然相反,这也是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的普遍性矛盾。但是, GDP比重进行考察,二者的线性关系为y=一l 2966x+72.494,则 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乡二元对立明显则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这一关系对应的2∞0—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又显得滞 必须下决心破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二元制度,在城市化质量 后(表1)。我国的城市化增长速度低于按照新兴国家平均水 提升的基础上达到速度的加快。 平测算的理论速度,实际水平与回归值差距不断缩小。这与 (二)同步推进中国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上面说的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是相符的, 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长 所以,我国不少学者呼吁加快城市化进程,而且以城市化带 期积累的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化解。就协调城市化与 动经济增长也成为十八大后重要的国家政策。 农业发展的关系,同步推进中国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来说, 四、启示和建议 应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中国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传统农业状态下,农业产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加快城市化进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 有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积累转化的资本投入、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需要。基于上述分析,可以 农业单位产出增加所节约的土地资源等要素输出十分有限, 得出如下启示: 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撑也就显得不足。现代农业是广泛应 一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要确保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农 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 业增长和城市化具有同向性,没有农业产出的增加,大量的 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剩余, 人口涌入城市,必然造成粮食危机。同时,农业部门要为工 将促进劳动、土地等要素资源向城市流动,将使我国的城市 业化、城市化提供大量难以替代的要素资源,涉及物资原 化获得持续的动力,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并驾齐驱、相 料、环境资源和劳动力等,必须提高农业产出,才能保证城 互促进}向有利局面。 市化顺利推进。在城市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土地、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同时 劳动集约条件下的生产技术提升和资本增加,只能依靠提高 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降 农业生产技术,增加资本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 低传统农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显得尤为 一5一 【资源配置1 。农韭经济2018/1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与趋向分析 ◎薛国琴摘郝鹏慧 鲍瑞 要:文章立足于西奥多・W・舒尔茨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分解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内在 投资途径发展趋向 构成呈现出新特点。建议政府部门在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要关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展趋向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一、理论回顾 型,并分别设定具体的投资形式,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农业现代化水 途径体系。张建民、杨子敬(2oo8)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投 平、科技知识产出贡献率提高的背景下,仅有人力资源高存 资主体包括家庭、劳动力自身、政府、农村劳动力雇佣单位 0)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主 量是不足以保持农业及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将人力 等。刘中文、李录堂(2012(X)9)确定农村人力资本是内生 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才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 要是政府和农民。张艳华(变,为宏观经济发展拓展新[『勺源泉。一般来讲,世界上凡是 决定的,由此认为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国 性等。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往往较高,其源泉来源于农 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财政投资的倾向J业劳动力较高的要素贡献率,而这又来源于较高的农村人力 资本积累水平。 本文试图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的侧重点、呈现的趋势。根据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  学术界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已形成较多研究成果。美国 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分解为,即教育投资、培训投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主要有 医疗保健投资以及流动迁移投资四个方面,并以刘唐宇 五个方面,分别为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投资、在职培训、正 (2008)构建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体系为依据,对不同  规教育、威人教育以及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 途径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再进行分解和测度。的就业机会等。刘唐宇(2008)把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 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和流动迁移投资4种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和变量 重要。事实上,城市化水平和第三产业密切相关,发达国家 论文,2005 的第三产业普遍达到75%左右,这与其城市化率是密切正相 三是加强制度创新。我国的城市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 保等制度成为城市化的严重制度障碍,也是造成城市化质量 [4] ̄lJ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大学出 [51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IⅡ OL】 关的,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始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 版社,l999 Revision:38—42. 点,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对立明显,既有的户籍、土地、社 The l999 【6】赵春淦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促成大农村的后发优 【7】林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f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s 不高的重要原因【9】。要取得城市化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必须 势【Jl重庆经济,l998(1):l6一l8 革除现有制度中的积弊,加强创新,促进城乡之间人口和要 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最终在市场条件下达到城乡之间的最优 资源配置。 [8】王高峰.城市化率破50%,防止伪城市化f口/OLl新华报 业网(http://newsxhby.net/),2012_ll_2 【9]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l中国人民 参考文献: …田文江郊区城市化机理与发展战略研究【Dl武汉理工大 大学学报,2∞l(5):32—38. ●作者单位: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贵州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 北京贵阳100081 550004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 J朱铁臻城市发展研究【Ml中国统计出版社,l996 【3】曾宪明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l武汉大学博士学位 6一 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