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24 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与知识点

来源:好走旅游网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先从文体出发。本文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是一篇史事传记类文章。这类文章常以春秋笔法叙写历史的波澜,勾勒传主的形象。就《周亚夫军细柳》而言,开篇便以“大入边”拉开了战况吃紧的序幕,让人顿觉烽火漫天。司马迁渲染这般底色,再细描传主周亚夫军细柳之情景,实将周亚夫刻画得跃然纸上,赞许之情不言而喻。

再说本文特点。不同于其它史事传记类文章,《周亚夫军细柳》不仅于言语细节之处暗含秘妙,极为考究,更注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多次使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将周亚夫之“真”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外,本文涉及到丰富的“军礼”知识,可作为文言文教学文化层面的补充。

【学情分析】

就知识结构而言,学生可能缺乏相关年代的历史知识,对汉文帝时期的社会状况未必有清晰的认识,对文中所出现的军礼,如“持节”“揖”“拜”等,可能较为陌生。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造成一定干扰。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相关资料的拓展补充,并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

从教学角度分析,本文语言大多粗浅易懂,故事性较强,叙事多起波澜,整体而言,学生学习本文应有一定的兴趣,难度应不大。且经过第二单元《列夫·托尔斯泰》等篇目的

学习,学生已对人物传记类作品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皆是学习本文的有利基础。但是学生对史事传记类作品仍接触较少,故对于此类作品的特点,应了解还不足。此外,八年级学生未在教材中学习过司马迁的作品,对于司马迁的创作风格、《史记》的特点等,亦是知之甚少。这些都可能会制约学生品味本文在语言调遣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一些考究精妙之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

另一方面,本文生僻字词较少,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由于“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方法已在第三单元学习过,故学生有能力将本文的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但“将以下骑送迎、可袭而虏也、可得而犯邪”等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可设置提问的环节,以学定教,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理解周亚夫之“真”: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 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人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层层深入地体会周亚夫的“真”。

【教学策略】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给足空间,渗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体四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一、顺畅朗读

1、老师范读全文。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读,同桌间互相矫正读音。

4、齐读全文。

二、对照注释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小组猜读

对疑难字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部分字词的含义。

四、翻译课文

1、请一位同学口头翻译全文。其他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得的地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怎样翻译比较恰当。

2、学生和老师共同矫正。

五、质疑解难

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字句含义理解的典型性疑难问题,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如:军――军细柳(驻军) 上自劳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使――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派)(使臣)

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 天子为动(被)

结合以上环节,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思考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

二、分析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后,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人物史料的介绍)

明确:周亚夫,西汉著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儿子。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

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历仁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方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坝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表赞扬。

三、理解对比的写法

指导学生认识文中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主要因为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

明确: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中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与后面写文

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对比。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中士卒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在军营中两次“不得入”,并被守营门的官兵告知“军中不得驱驰”。于是文帝按辔而行。由此可见,击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时,众将士受宠若惊,极力讨好文帝。而击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2、文中结尾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称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四、探究现实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例如: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张定宇、钟南山、孔繁森、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争取背诵全文。

2、结合本课的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对比

霸上、棘门――细柳

文帝巡视:(上)“直驰入” 军士整装,严阵以待

两次“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将以下骑送迎” “请以军礼见”

文帝评价:“若儿戏耳” “真将军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史记》《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等。

二、故事背景

《细柳营》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写的是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的事。这年冬天,居住在北方的匈奴六万多人进攻西汉的上郡和云中,烧杀抢掠得很厉害。汉文帝急忙调兵遣将,防守关隘。过了一个多月,匈奴离去,汉兵又撤退了。当时守卫长安附近的有刘礼、徐厉和周亚夫率领的三支部队,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和细柳。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次劳军的事情。

三、理解课文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注释】

后六年:汉文帝在位实行过两个元年,这里指后一元年之后的第六年。

边:边界。

乃:于是。

以:任命。

军:驻军。

【译文】

汉文帝后一元年之后的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的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

2.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注释】

劳:慰问,犒劳。

军:军营。

已而:随后。

之:动词,到,前往。

被:通“披”,穿着。

彀:拉(弓)。

持满:把弓弦拉足。

先驱:先行的卫队。

且:将要。

闻:听从。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无何:过了不久。

乃:就。

使使:前一个“使”是动词“派”,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臣,使者”。

节:符节,古代使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

诏:动词,下诏。

传言:传令。

壁:营垒。

从属:跟从的。

约:规定。

辔:缰绳。

徐行:慢慢前行。

持兵:手持兵器。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介,铠甲。胄,头盔。

动:感动。

式车: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尊敬。式,通“轼”。

谢:告知。

去:离开。

【译文】

皇上亲自去慰问犒劳军队。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皇上的车队)长驱直入,(两军营)将士下马迎接远送。随后(皇上的车队)到了细柳军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把弓弦拉足。天子的先行卫队来到军营前,(却被拦住)不得进入。先行的卫队中的卫兵说:“天子将要驾到!”军门都尉说:“周将军有令:‘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来到(军营前),也(被拦住)不能够进入。于是,皇上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道:“我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上的车队进来)。守营门的官兵对随从的车队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得策马奔驰。”于是,天子的车队按住缰绳慢慢前行。来到营中(大帐前),将军

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跪拜了,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天子被感动了,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周亚夫表示敬意),并命人告知(周亚夫):“皇帝敬重、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皇上)离开。

3.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汉文帝称赞了很久。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尉。

四、问题探究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先交代时间——汉文帝后元六年,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然后交代了三位将领驻军的概况。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本文标题为“细柳营”,为什么要介绍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介绍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并与之形成对比。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体现了周亚夫恪尽职守、

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3.表现细柳军时刻有备,训练有素的是哪句话?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4.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霸上、 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5.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解答。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为“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说明细柳军管理严格,从侧面表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6.简析人物形象。

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刚正不阿)。

汉文帝:勤于政事、目光敏锐、重视人才的治国皇帝。

7.文帝对群臣说的这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解答。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两处军队与周亚夫管理

的军队再作对比,从而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五、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写汉文帝巡视、慰劳驻军的场面,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