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题作业答案
一
一、 填空
1. 鲍姆加登2.美育书简 人性的完善3. 王国维 现代美学4.80 客观论 主观论 主客观统一论
5、美是生活6.叔本华7.文化语境8.姚鼐
二、选择题
1.A 2 .C 3 B 4. A 5.B 6.B 7.B 8.B
三、判断正误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
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
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
3.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
答:错。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4.“丑得如此精美”。
答:对。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此精美”成立。
四、名词解释
1.本质论美学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语言论美学 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用语言学模型去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3.美学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4.美的符号性 美的符号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具有物质化形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一个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5.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6.荒诞 荒诞是西方现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情绪。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7、典雅 典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古雅、幽雅、雅丽。它是指合乎规范而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典雅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五、简答题
1. 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
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与世界、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它指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3.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4.文化语境和艺术活动的关系怎样?
答:艺术体验和艺术创造,都必定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文化语境为艺术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规范,为艺术活动制定了基本的审美惯例。另一方面艺术活动又不是消极地屈从于文化语境,而是积极推动基本价值的变革和发展。
六、论述题
1.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
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例如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作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丰沛的象征性形象,是可见可触可闻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而且这个美的形象不是通过层层逻辑推理得来的,而是人在与落红这个自然物交互影响和应答中直接察觉到的。鲜花而为落红,落红而为春泥,体现着自然生命的流变和内在韵律。再比如“梁祝化蝶”,这个感动了难以数计的中国人的美的形象,有过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常听常新、百听不厌,每一次欣赏都能激起心灵深处的感动的,还是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运动的节奏、韵律暗合并显现了人心底的情感节律和生命活动,成为至高无上的动人形象。
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华屋檐,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
答: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茅屋、修竹、白云、飞鸟、浓绿的树阴、自在的瀑布、檐下落花、恬淡的人儿,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自然天成,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它们尽性而为,充满内在活力,在平淡中流露出难以抗拒的审美意蕴。同时,这些典雅的事物形象与低俗浅陋的事物决然对立,呈现出一种规范雅致、与势利绝缘的清高风韵,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二
一、 填空
1.以往全部世界史 2.人类的符号实践 3.人的本质力量 4.理想的生命形象 5、理想人
6.净化 无害的快感 寓教于乐7.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8.孔子 君子9.饮冰室文集 熏、浸、刺、提 10.审美形象 趣味性 、感染性 多样性11.情感方面 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 12.以审美方式启蒙大众
二、单项选择题
1. D. 2. A. 3. C. 4. B. 5、B. 6.A, 7.C 8.D, 9.C,
三、判断正误
1. 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答:错。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具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
2. 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答:对。因为美感虽然是非概念的直觉,却同时具有着理性因素,是直觉中的理解。在整个美感心理运动过程中,理解活动与直觉、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渗透于美感经验诸环节中。它具有前提性和融会性,作为审美心理运动的指向,提升直觉,组织想象,规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名词解释
1. 审美直觉
答:审美直觉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显著、最基本的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观照。
2. 审美通感
答: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
3. 艺术物化
答:物化是指把无形的体验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艺术物化是指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4. 审美认同
答:审美认同是指在审美体验中,主体把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体认。审美认同是艺术主要功能的实现。
5、\"净化\"说
答:\"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6、美育
答: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7、审美能力
答:审美能力指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简单说来,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
五、 简答题
1. 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2.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基础。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赋予形
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3.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4.什么是美的感受能力?
答:美的感受能力,是指主体直接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美的敏锐能力。它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培养美的感受能力是美育的基础
六、 论述题
1.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
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
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
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
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2.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答: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三
一、填空
1.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 2.形式 3.声音 4.观照美 5.媒介6. 自然符号 7.意义生成8.传播对象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A 5. D 6. A 7. B 8. C
三、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 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
答:错。
因为形式美所具有的修饰和装点事物外观的特性,是指它的另一个特性——装饰性。而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指的是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即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情符号,是体现美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2. 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答:错。
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
是强调“表现”,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
3. 纪实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答:错。
电影因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它的确具有真实再现生活的逼真性,这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但电影作为艺术符号,同时还具有假定性,即它绝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实录,而要通过故事、结构、场景、角色等的假定,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和审美追求,在电影再造的时空中塑造形象。电影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不能片面地将纪实性当作电影区别于其它艺术的重要特征。
4. 艺术形象都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
答:错。
这种理解忽略了各艺术门类塑造的艺术形象审美特征的差异性。例如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表演艺术中的舞蹈等,其艺术形象的确是感性直观的。但是在语言艺术、音乐中,其艺术形象并非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非具像的。文学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创造形象,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音乐也是通过非视觉的抽象音响符号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要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激发起人的想象、联想、情感活动,才能使欣赏者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但音乐形象本身并不能提供实在确定的形象。
四、名词解释
1. 形式美
答: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的特征。
2.黄金分割
答: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1:1.618(大致为2:3,3:5,5:8)。黄金分割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又于1854年得到德国数学家蔡辛的几何学证明。西方人普遍认为“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是最美的比例。黄金分割具有普遍性,是一种在艺术和生活中经常被采用的比例关系,
3.西方的和谐
西方的和谐是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的理想,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人在一个存在与虚空的宇宙中的和谐;其次指人所看到的美是具有几何意味和美的比例的形式。简言之,西方的事物、社会、历史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二分,形式即美的比例,内容即对立面的斗争,这就是西方的和谐。
4.艺术符号
艺术符号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形态。即各艺术门类都具有符号性,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根据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改造,整合为艺术符号,从而把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富含情思意蕴的艺术形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体系去表达审美意义和表现人类情感。
艺术符号的三种基本形态是语言符号、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
5. 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它出自于法文的建筑学用语,原意为构成和装配,借用到电影中表示镜头的组接和剪辑。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它将不同的镜头、声音、画面根据导演的创作构思组接成段落,再组接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蒙太奇的组接对象包括画面与画面、画面与声音、画面与色彩等,常用的蒙太奇手法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
五、简答题
1. 美的形式的特性是什么?
答:美的形式的特性是: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紧密相联;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
2.哥特式教堂如何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和谐思想?
答:西方文化的和谐,首先是人在一个存在与虚空的宇宙中的和谐。其次,人所看到的美是具有几何意味和美的比例的形式。哥特式教堂最典型地体现了西方这种和谐思想。它以垂直块面为基形,以顶部三角为特征,给人升腾向上、直趋苍天的感受,是基督教天人分离、对立而后合一的生动体现。这里存在与虚空明显地变成此岸与彼岸,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和谐的对立统一。而且每一教堂的外观,都是美的比例的生动体现,教堂内是宽高比例极为悬殊的巨大拱形空间、教堂内壁和柱子既是教堂升腾向上的外观的重复和强化,又使人感到置身于其中自身的渺小,激起人的宗教情怀。教堂正中的基督受难像则唤起人的原罪感受和深刻反思。教堂从外到内都体现着建筑空间的比例的美,而其美的比例又都是按宗教的教化功能来予以组织的,充分体现了西方的和谐思想。
3.试举例论述古典艺术形式美的形态。
答: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注重忠实于生活、追求真实,大多严格按照形式美法则并运用形式美的组合规律进行创作,所以其艺术作品的形态大多完整、典雅、和谐,最突出地体现在造型艺术作品中。例如北京故宫,以严整的中轴线布局,节奏井然,韵律生动,十多个院落、几百所殿宇参差错落,高低呼应,无论造型、布局、色彩均具体而完美地体现了对称、均衡、比例、主从、节奏、韵律乃至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鲜明地体现出古典艺术完整、典雅、和谐的艺术形态。
4.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戏曲,其基本特征有三个:歌、舞、剧三者融合;程式性;虚拟性。
六、论述题
1.试举例论述中国书画中的线条如何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
答: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来自于中国的宇宙观,即气的宇宙。和谐就是气化流行,阴阳互补,盛衰循环。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是线的艺术,因此这种中国的和谐思想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于中国书画中的线条之中。在书画家的创作中,蘸墨之笔所描之线浓淡、粗细、疾徐、枯润、丰瘠、方圆变化万千,韵味丰富,呈现出中国艺术中线之美的特色。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呈现出气韵流转的气化之美,这种因线条流动而产生的的抽象的美,与
宇宙之美暗相契合,生成同构。白纸黑墨,阴阳相生,虚实互成。线的流动有如气的运转,起笔藏头,运笔行留,收笔护尾,字字相随,气势连绵,运转不绝。书法不仅反映宇宙之美,也呈现书者之美。书者以气为书,字如其人,气韵生动,变化万千。如颜真卿的书法堂正大气,不仅反映其刚正人品,也呈现出恢弘的盛唐气象。而王羲之的书法飘洒灵动,如行云流水,舒展不羁,则既是本身性格深情飘逸的流露,也体现了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文化精神。他们的书法都传神地呈现出独有的磅礴圆通的中国文化魅力。
而中国画则是这种中国和谐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它与书法同源,即也是由浓淡枯湿变化无穷
的线构成充满宇宙灵气的活的形象。与书法一样,中国画中线的流动同构于宇宙中气的流动,线是中国画的生命和美的根本,在各个画家笔下,线的流动形成物的形象,特有的散点游目构成气化循环、整体和谐的宇宙深度空间。各式各样的线飞扬流转,呈现出美不胜收的丰富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国画中运用线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文人画。在这些画中,线条灵动而富有个体生命情调,人物、花鸟、山水形象鲜活,气象万千,表现出中国文化气韵流转、绵绵不绝的和谐美。例如沈周的山水画《庐山高图》,笔墨的流动描画了近山的平远,由山下而仰观山巅的高远,还有自山巅而望山后的深远,由近而远,由俯而仰;而流瀑飞涧则自高而低,由远及近,由仰而俯。游目的流动即气化流动,线条勾画的山水形成一个具有中国气化宇宙节奏的和谐空间。
2. 试举例论述艺术符号的特性。
答:艺术符号具有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的特性。
表意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的特性。艺术的意义不在于构成它的符
号本身的意义,而是在于符号的象征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如卡西尔所说,艺术符号的感性形式“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例如徐悲鸿画的奔马,其意义不在于画了一匹马,而在于所寄托的深沉的爱国情思和希望祖国飞腾发达的激情。
表情性是指艺术符号作为情感性符号,承载或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艺术是表达人类情
感的符号形式,是完整独特的、具有丰富含义的情感符号。而且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艺术家所体验和理解的人类普遍情感。所以各门类艺术独特的艺术符号能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超越国界、超越历史而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正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了人类的共同情感。
蕴藉性是指艺术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可以引出难以穷尽的多种不同阐释。真正成
功的艺术作品往往凝练含蓄,其意义是不确定和非封闭的,可以令欣赏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来进行阐释,赋予它不同的意义。正因如此,艺术方能常新,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基本采用单纯的黄色调,用凝练的符号宣泄了难以言状的狂热激情,令人回味无穷。
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媒介,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艺术家
通过艺术符号表达情感的体验,又以艺术符号为中介,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欣赏者,供欣赏者认识和接受。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的是自己深切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深沉的情思通过艺术符号,被历代欣赏者所体悟,所接受,完成了与诗圣的情感交流,形成强烈的共鸣。
四
一、填空
1.实用化 通俗化 商业化2.历史演变 民族演变 3.古代社会 蒙昧时代 野蛮时代4.空灵 流转有韵 蕴藉 5.实用性 娱乐性 6.有系统 情绪发展 7.审美知觉力 审美想象力8.专业人员 教书育人 民族素质9.人格特征 情感经验10.目标性 系统性 连续性
二、单项选择题、
1. B 埃里克森 2. C 直观性 创造性 纯真性3.A 德国 4.B 强烈 多变 浪漫5.A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6.B 情感性7.D 创造性 主体性 个性8.C 理论素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美育活动的总结提高
三、判断题
1.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答:错。
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只有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
2.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
答:错。
通俗化是民间文化形式上的特征,它出自天然,是贴近民众生活并采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等的结果,其朴素自然的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而大众文化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产物,它所追求的感性愉悦是来自于有目的的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种特点而创出模式,继而流行开来的形式,是有效创生感性愉悦的形式,这是与民间文化通俗化的朴素形式特点不一样的。
3.所谓高雅文化的“个性化创作”指的是一种作家个人化的创作。
答:错。
因为高雅文化的“个性化创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审美文化作品的个人化生命气息和注重作品内涵的独具一格和创新。将“个性化创作”仅仅理解为作家个人化的创作,会同大众文化作品的个人创作相混淆,而两者的差别非常明显:大众文化的个人创作常常要遵从模式化、类型化的运作规则,高雅文化要求的则是典型化、个性化的独特创作品性。
4.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在于它是身体发展的加速期。
答:错。青少年时期确实是个体身体发展的加速期,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青少年发展是个体的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是个体在消除认同性危机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自我人格的决定性转折点。
5.完美的青春形象指的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和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的统一。
答:错。这样理解不完全。完美的青春形象应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优雅得体的修养风度和远大高尚的理想情操的统一。这三个层次由外而内,内涵与外在有机统一,共同塑造青少年的理想形象。
6、教师不仅是美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自身也是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
答:对。因为教师在美育活动中,不仅是运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技美、形式美等美的形态进行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本身也是蕴含着丰富审美因素的活的形象,成为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
7.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因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并非仅有人格情操和思想修养才对学生起到形象示范作用。美的形象是可感的,优秀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着装、仪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发展,吸引他们仿效和借鉴。
三、名词解释
1、“泛审美”
答:泛审美是纯审美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播散或交融的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
中国,泛审美倾向尤其明显。
2、高雅文化
答:高雅文化是指由文化或教育程度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群体创造的、蕴含了他们的文化旨趣的经典性和代表性的审美文化。高雅文化具有批判性意蕴、个性化创作、艺术形式的试验和独创、接受群体的高雅化和审美效果的启示性等审美特征。
3、民间文化
答:民间文化是指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是自发性、传承性、通俗化和程式化、实用性和娱乐性。
4、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是: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商业性机制的制约作用。
5.自我认同
答:“自我认同”说是美国20世纪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著名理论。认同又译作身份认同、同一或同一性,是个体在发展中对自我的身份或角色加以认知、识别或同化的过程。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在发展中对自我身份或角色的持续不断的认知和同化过程。它回答诸如“我是什么”、“我能成为什么”和“我找到我自己了吗”之类问题。
6.想象力
答:想象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活动能力,是对于自身及周围世界(具象与抽象)的一种形象的了解和把握。心理学意义上的想象力是指大脑对记忆中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7.教学艺术
答:教学艺术是指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而进行的富于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教学活动。它不是关于艺术的教学,而是艺术化的教学。 2.教学活动
答: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由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内的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综合性活动。
8.审美修养
答:审美修养指个体依照特定的审美理想对于自我心性进行自觉的锻炼、养育、锤炼和塑造,并通过这些审美活动所获得的审美能力和达到的审美境界。
四、简答题
1.1、大众文化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答:(1)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尤其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文化形态;(2)大众文化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3)大众文化认同审美的感性愉悦,它不是神圣的而是一种日常的审美文化。
2、怎样理解大众文化的美育途径?
答:首先是正确对待大众文化产品,对大众文化产品进行积极、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培养鉴别
优秀作品的能力,同时提高对大众文化产品的理解能力。其次要发掘和利用大众文化产品中的积极因素,如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来激发、感染学生,达到良好美育效果。
3.请简要回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答: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过渡性、转换性、不稳定性。过渡性是指此阶段中个体生理发育由儿童向成人迅猛过渡。转换性是指个体的情感、智力、道德等各方面从幼稚向成熟转变。不稳定性是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尚比较模糊,感情生活也动摇不定
4.儿童的审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答: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好奇心为动力,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较浓,注重直观形式。
5、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答: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
6、教学艺术通常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学艺术通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艺术(包括教材处理、传媒选择和设计);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心灵关照艺术。
7、教师提高审美修养的原则是什么?
答:主动性原则,内外兼修的原则,专门性与宽泛性结合的原则,持续性原则。
8、简答艺术实践对于提高教师审美修养的意义。
答:投入艺术实践可以使教师掌握一定的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能力,保障具体的美育活动的实施。艺术实践可以使美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投入艺术实践也使教师通过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强烈地体验生活和认识生活,进而增强审美底蕴,提高审美修养。
五、论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古典性文化空灵特征的认识。
答:空灵是指对空幻灵动的艺术存在形态的追求;它意味着以虚为本,而不是以实为本。对古典性文化的空灵特征需要从审美境界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理解。
首先,古典性文化的审美境界是空纳万境。如苏东坡所描绘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个“空”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生机无限、灵幻丰满的意义空间,由虚空而生万物。在中国书画作品中,由绝妙的布白而孕育的丰沛意境就是这样的空灵境界的呈现。陶渊明、王维等人的诗作中,也处处可见这种空灵之中指向无限意义的美妙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看似闲淡无心之句,暗含了一种自然闲逸的宇宙天道观念。
第二,古典性文化的表现手法是以虚映实。从审美传达的角度来看,空灵就总是采用一种“以虚写实”、“虚中求实”的手段来艺术地表现世界,造就亦真亦幻、似真似假的效果。用虚化的手法来表现实在的事物。例如京剧《秋江》,在舞台上没有任何实景,靠演员的动作表现出景物和环境的存在,并使观众可以感到这些存在。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这样用虚笔来表现“实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描写江水的浩淼流长,山色的空阔苍茫,并没有用浩繁的笔墨去进行实在具体的描绘,而是用简洁到虚空的笔墨“天地外”、“有无中”来表现,似虚而实,似空而满,空灵的字句给人以朦胧深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2、请结合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谈谈你怎样评价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形式上的流行化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悦性、受商业机制制约几方面。从以上特点来看,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值得警惕的负面因素,应该理性地、辨证地进行评价。大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受众广,流传快,影响也广,易深入人心。其中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注重愉悦大众的同时同样具有很高艺术品位,深厚严肃的文化内涵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美育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调愉悦大众,又必然会产生一些庸俗化倾向,同时追求流行还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类型化倾向,这些对于美育具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所以对大众文化应正确评价,积极开掘,仔细辨析,用优批劣
3.举例论述青少年发展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青少年发展是处在个体的自我人格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决定性转折点,它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在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之间反复摇摆,社会化程度加剧,学习内容与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审美心理出现拓展性变化。这些特征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青少年身上往往是混杂、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此阶段,青少年由于身体迅猛发育,尤其是性的发育,其心理发展尚未做好相应准备,于是面对变化惊恐、焦虑、烦躁不安,情绪起伏很大,时而热情,时而冷漠。同时此阶段不时出现的一方面盲目追星、崇拜名人,另一方面又反抗家长、反抗社会的行为,也正是由于自我认同尚未完成,自我意识还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来回摇摆,正处于社会化程度逐渐接近完成的过程之中。对于青少年生活的主导性内容--学习来说,不仅学习内容不断向纵深扩展,而且伴随着智力的发育完善和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其认知方式也更趋于合理,在学习目的性、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能力诸方面都日益进步。在审美心理方面的拓展性特征,使青少年审美越来越具有个性差异,并出现艺术爱好者与专业从艺者的分流,并且这种对艺术的爱好往往会伴随终身。
4.结合实际情况论述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发展的意义。
答:艺术是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形态,它以情感教育、人格素质教育为特色,以促进审美发展来推动青少年理性和感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于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具体来看,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的艺术素质,可以启迪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可以发展感性。例如通过欣赏艺术的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形式感,可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而亲身投入一些艺术创造活动,则会直接在创造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多欣赏中国书画,可以深切领悟中国文化的“线的艺术”之美妙,经常欣赏音乐、舞蹈,对节奏、韵律会有更准确的把握。而艺术作品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会对青少年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风景画使人领悟自然的美妙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描写人物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启迪对于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艺术可以激励青少年感悟生活的真谛,帮助青少年自我审视,发现和了解自我情感和内心意识,促进心灵境界的提升。同时,艺术符号具有表情性特征,它可以承载和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通过对艺术的直觉体验和情感交流,能够促进感性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和融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