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大学毕业生“啃老”问题 专 业 社会工作 院 部 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 号 2005160071 姓 名 王清均 指 导 教 师 孙长勇 答 辩 时 间 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08年11月 至2009年5月
浅析大学毕业生“啃老”问题
学 生:王清均 指导教师:孙长勇
摘 要:现今社会上出现了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害怕进入就业市场,依赖父母,寄宿于家庭中,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啃老族”。这一类人群的不断壮大,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啃老问题的产生应该由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毕业生自身四者共同承担: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国人对子女根深蒂固的“养身之道”,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变革等。通过对其成因分析,旨在从根源上使“大学毕业生啃老族”转变“啃”的思想,给其心灵断乳,让他们走出家庭的供养,走向社会,活出自己的人生。其主要对策包括:提高自身竞争力,自动适应社会需求;革新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积极构建新的养育观念;优化学校环境,完善教育功能;倡导社会公平,强化政府职能。
关键词:啃老族 大学毕业生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 社会因素
On the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who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for living
Undergraduate:Wang Qingjun Supervisor: Sun Changyong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 it appears that most university graduates are afraid to enter the job maeket . Because of all sorts of reasons .They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and lodge with their family .They become the special community—NEET . The unceasing increase of this croud has brought huge hidden danger to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which has become a nationwide social issue .The society , the school , the family and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themselve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blem that the undergraduates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for living .
That is :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concept that they will neither choose the job with low earnings nor jibs which are inadequate ; our national people’s deproot over care for their children ; the utilitilization and toolization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ur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for its reasons is to make the undergraduate .NEET change the “depending” idea from its main root , to wean them from their minds ; let them go out of the raising of their familiy ,go into the soiety and live their own lives . Its main contermeasure includes : to enhance its own competitive power ;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ocial demand automatically ;to innovate traditional home education , to construst newly raising and education concept positively ; to optimize the school enviment ;to consummate the education function ,to initiate social fustice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function .
Key word:NEET university graduates family factor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factor
目 录
绪论................................................................ 1 一、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社会现状...................................... 1
(一)概念界定 .................................................. 1 (二)社会现状 .................................................. 1 二、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成因分析...................................... 1
(一)个人因素 .................................................. 2
1.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心智不健全................................ 2 2.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对“啃老”认识不清........................ 2
(二)家庭因素 .................................................. 2 1.家庭财富增长,使家庭有能力养置“闲人”.................... 3 2.家庭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不科学................................ 3 (三)学校教育因素 .............................................. 3
1.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 3 2.高等教育片面工具化、功利化................................ 3 3.大学教育专业设置不紧贴市场,缺乏必要的指导工作............ 3 (四)社会因素 .................................................. 4
1.社会压力急剧增大,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4 2.市场经济存在缺陷.......................................... 4 3.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使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们的信仰发生了扭曲...... 4 4.国家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产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4
三、大学毕业生啃老的危害............................................ 5
(一)对个人的影响 .............................................. 5 (二)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冲击 ...................................... 5 (三)对社会的危害 .............................................. 5 四、如何消除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的对策思考............................ 5
(一)提高自身竞争力,自动适应社会需求 .......................... 6 (二)革新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积极构建新的养育观念 .............. 6 (三)优化学校环境,完善教育功能 ................................ 6 (四)倡导社会公平,强化政府职能 ................................ 7 结 语............................................................ 7 注 释............................................................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绪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程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即将走向这个四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许多大学毕业生由于顶不住这些压力,只好向老人伸手。大学毕业生啃老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超出了家庭的“私人领域”,而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愈来愈受人关注。笔者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多方面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思考,希望对问题的缓解有所帮助。
一、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社会现状
(一)概念界定
“啃老族”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快报》,比喻大学生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理由,依然靠父母养活的特殊族群。在国外又被称为“NEET族”——“Not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即在义务教育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如今,我国也正试着与国际“接轨”,在社会转型期间涌现了大量的NEET一族。更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形成一批具有高知识学历的失业人群。
目前,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在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在年龄阶段的划分更是模糊不清。因此,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认为: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专指受过高等教育,已经习得较丰富的知识,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族群[1]。
(二)社会现状
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愈显凸出,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其中中专、高职甚至大学学历的“知识型”人才占有相当比例。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六类人:一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二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仔,约占20%;三类是跳槽频繁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占10%;四类是单位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占10%左右;五类是文化低、技能差,最后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里“啃”父母,占30%;六类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等原因而找不到工作的,这一类人竟然占到20%。[2]
二、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成因分析
1
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啃老带来的危害,必须追根溯源,认清其本质和根源,方能对症下药。笔者通过归纳分析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结合现实,把其形成原因划分为四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构成,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啃老与其个人内在因素分不开。 1.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心智不健全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毕业生自身人格缺失。人格存在于每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逐渐成长。大学毕业生啃老正是由于其自身人格的不健康成长,导致人格的缺失。
其次,自卑心理和“面子“观念作怪。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多次受挫的职场经历以及未就业先失业的形势,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出现了偏颇。这种轻视自己、否定自我的倾向,会使这一类大学毕业生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向用人单位施展自己的长处,从而形成“面试—失败—再面试—再失败”的恶性循环,导致他们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这并不是造成他们沦为啃老族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这其中有相当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是有就业机会的,而浓厚的“面子”观念使他们无法放下大学生的身段去从事一些工作简单薪水又少的职业。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促使他们长期被排斥在就业人群外。
另外,“精英情节”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具有很高的期望值,使得“精英情节”在大学生人群中根深蒂固。虽然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再也不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但长期的惯习使得很多大学生依然以精英自居,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把就业目标锁定在热门职业和热门区域上,而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基层乃至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使得在同一职位、同一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这样就造成了“万人过独木桥”的局面,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被“伤害”。于是他们长期寄生于家中,等待时机准备一蹴而就,但实际上这种机会很少,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精英啃老族”。 2.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对“啃老”认识不清
父母抚养子女,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父母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负有抚养义务。新《婚姻法》的解释规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照此而言,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应终止于子女自身具有经济自助能力时。但“啃老族”却想把这种供养关系无限止地延续下去,把父母“抚养”与成年后“啃父母”混为一谈,对“啃父母”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大学毕业生啃老,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表现在:
2
1.家庭财富增长,使家庭有能力养置“闲人”
许多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产生于中等收入以上的富裕家庭。他们的父母过分宠溺孩子,甚至认为让孩子吃苦会给自己脸上抹黑,所以常常以满足子女们的各种奢侈需要来显示自己的特殊本事和能力。这样就让子女们在轻而易举地获得物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形成大手大脚依赖父母的习惯。他们一旦走向社会,在无法依靠自身去满足各种需要的时候,很轻易地就想到了向父母伸手。[3]胡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贫困家庭一般不会出现“啃老族”,因为他们无钱可啃。由此可见,家庭快速增长的财富,已经发展成为可以影响家庭成员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产生的重要原因。 2.家庭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不科学
我国家庭中的很多父母通常把倾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当作是一种责任,“重智轻德”,“养其身体”更胜于“养其心性”。以至于多数父母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是否美观大方;膳食是否美味可口,营养是否充足。而孩子精神上是否独立自由,意志是否坚强,人格是否健康成熟,却很少关注。[4]这就直接导致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我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或不愿考虑个人的品质、努力目标,必须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他们单纯的重视自我价值,不顾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需求,把个人眼前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子女教育观,才造成了子女强烈的依赖思想,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三)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不仅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人才德行成长的精神家园。孔子曰:“大学之道,在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也上升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高度,可见“啃老族”在大学毕业生中出现,学校教育脱不开干系。 1.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
许多大学毕业生空有高学历,却因参加职业劳动的机会很少,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真实信息不足,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对以后职业之路进行设定。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无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心理学知识,在遇到挫折时没有基本的自我调适技巧。 2.高等教育片面工具化、功利化
一些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加工场,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配发了各种“产品合格证”的所谓人才,至于获得合格证的所有毕业生是否真正具有相应的能力却是不得而知。众所周知,真正的人才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培养起来的。这种把接受教育等同于“求文凭”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实现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
3.大学教育专业设置不紧贴市场,缺乏必要的指导工作
3
大学校园是为国家培育具有学术型、理论型、研究型、专业型人才的场所。但是前三种类型的“光环”太亮,明显压过了专业型技术人才,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会出现自己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就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一些大学甚至没有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或者没有真正发挥其功用,致使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知从何着手。
(四)社会因素
1.社会压力急剧增大,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再加上只升不降的物价等因素,让他们无法独立承担而无所适从,于是只好向父母和家庭“伸手”。同时,由于就业机制不健全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以及工作的过程中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例如,目前在我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靠金钱”、“拉关系”找工作的不良风气,打破了大学毕业生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局面,致使很大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被排除在外;在招聘中,一些用人单位故意降低工资,变相使用试用期,不购买“三险”等做法,变相地剥夺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种不合理的竞争和就业机制,使他们心灰意冷,自愿放弃就业机会,间接地把相当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推入“啃老族”的怀抱。 2.市场经济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为了使我国经济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就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兴起,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繁荣昌盛,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大学扩招后,就业市场提供的职位远远跟不上毕业生求职的数量,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工作机会减少,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形成新的“啃老”人群。 3.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使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们的信仰发生了扭曲
长期以来,我国都采取去粗取精、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与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受到这种不间断的多元化文化的影响,没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目中“傍富族”、“傍权族”成为其仰慕对象。加之青年人本身的叛逆性,对社会认识又不深,使他们对文化和信念的认同只能凭自己的主观喜好,以至于良莠并蓄、参差不齐。另外,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批判缺失,使那些无老可“啃”的大学毕业生滋生“不是不想‘啃’,只是没人‘啃’”的消极心态,从而导致“啃老”现象的滋生蔓延。
4.国家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产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
生育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啃老”现象的产生。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大部分“啃老族”就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家庭里就一个子女,父母当然把无限关爱都倾尽于他身上,所有活动和财富都
4
围绕其进行。这样他们从小就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受父母的溺爱,凡事均是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使其对父母具有很强烈的依赖心理,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就产生了“啃老”现象。
教育制度的弊端,对大学毕业生成为众多“啃老族”中的一份子有很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自1999年扩招以来,表面上看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伴随着教育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虽然近年来政府也对高校招生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但积重难返,无论学校还是政府,在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力度仍然不够,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困难重重,只能退而求其次,闲在家中。
三、大学毕业生啃老的危害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投入众多资源培养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啃老现象在这一群体中凸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其个人成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一)对个人的影响
这一类人群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依赖思想,对自我能力评估不足,阻碍个人的健康成长。再则他们长期赋闲在家,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游离于就业群体,钝化了自身的生存能力,逐渐被社会边缘化,最后导致其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得到实现。
(二)对家庭伦理关系的冲击
自古以来,“父慈子孝”就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三纲中“父为子纲”,凸出了“孝”与“遵从”的特质。即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不能违反家长的意志,否则视为不孝,会受到严重的惩罚。但“啃老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国传承数百年的传统。都说养儿防老,父母辛苦一辈子,省吃俭用供孩子去接受教育,而毕业后的孩子“出息”了,他们千方百计让老一辈发挥“余热”,自己不参加工作不算,还把结婚、照顾孩子、贴补家用等责任推到父母身上,根本不考虑老人的实际需要,极大地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尤其令人心痛的是,这类人中大学毕业生还不在少数。
(三)对社会的危害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很需要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但“啃老族”的出现,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完全或基本退出就业市场,依赖并寄生于家庭中,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资源。而且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但实际上这种成本的增高最终会转嫁到整个社会,成为社会的累赘。同时由于失业人群的增加,对社会秩序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严重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利。
四、如何消除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的对策思考
5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的出现,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通过对其形成原因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一)提高自身竞争力,自动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不能消极地坐、等、靠。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的较量,关键在于自身能力与其对社会的认识程度。怎样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笔者有三点建议:
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人不自信,谁人信之?”面对各种挫折和打击,当务之急不是自怨自艾、抱怨他人,而是保持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和信心,另择时机,重选方法,总有成功的一天。
自食其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具有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因此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人的生活供给必须通过就业来获取,人的聪明才智主要通过就业来发挥,人生的价值也主要通过就业来实现。所以大学毕业生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就应该懂得转换自己的角色,即完成从一个在校学生向必须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的从业人员转换,做到自食其力。
大学毕业生应该在很早的时间段做好自身职业生活规划,把自我特长和专业相关技能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如根据自身的专业和专长锁定几个职业,主动收集这些职业的发展事态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然后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动手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以适应这个对人才高要求的社会。
(二)革新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积极构建新的养育观念
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人生需要什么,并通过这些需要指导子女的全面发展。对于子女所爱好和追求的东西,家庭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保持前进的积极性,但这种支持和鼓励不等同于一味地迁就。我国古代就有句俗语“慈母多败儿”,就是形容过分宠溺孩子是导致孩子“成虫”的主要原因。因此,家庭应从“立人”、“立心”两方面入手: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其健康心理的培养;不仅要创造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条件,更应从长远的角度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为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优化学校环境,完善教育功能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应试教育是一种“羊的教育”。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教我们必须温和、谦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听话了,但同时也不会思考了,长期下来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思想。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的社会早已摒弃了“君子固守其礼”的陈旧思想,而改奉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时时都有压
6
力,处处充满竞争,老祖宗的“羊式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局势。如何打破当前教育的尴尬局面,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强调“立人”、“立德”、“立心”、“求知”并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念,促其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培养起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从而脱离父母的“怀抱”。
改革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当前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拥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而并非局限于盲目强调高学历的所谓“人才”。如此,学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进行公平教育,培养独立意识。排除学生的家庭背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这样就避免了先赋条件过多地影响学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力的发掘和才能的展现,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依赖别人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所有成绩都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才能实现,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相互学习各种生存本领,取长补短,强化自立、自强的精神。
适当地参入“狼”的教育。在自然界中,狼最不容易被人类驯化,无疑是最具野性的动物之一。许多学者对“狼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狼凶残,有团队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不惧任何挑战,就是因为这种“狼性”才使得它们能够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与众多的天敌中生存下来。我们的社会要进步,就需要一大批身具“狼性”的人才。如果大学生能适当的接受“狼”的教育,就会获得充分运用权利和自由发展的意识,敢于面对任何挑战,克服什么事都依靠他人畏惧承担责任的自卑心理,并且不断超越,完成自我的升华。[5]这样对于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心理基础,也强化了其竞争意识。
(四)倡导社会公平,强化政府职能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扰乱了大学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的就业秩序。因此,社会应当形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普遍关注,为其营造一个公平就业、自展所才的社会平台。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应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不是任人唯亲,关系第一。同时,政府在整个社会发展战略的考虑上应更强调“面向下一代的发展”,切实改善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宏观调控,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人群进行再分配,或拓展就业渠道新增职业岗位,或对其进行职业技术再培训。总之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不断加强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啃老人群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找准定位,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促其脱离家庭,尽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结语
当然,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的消除并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消除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大学
7
毕业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8
注释
[1] 胡解旺.论大学毕业生“傍老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45(5): 821. [2] 李淑文.“啃老族”应做好职业规划[J].职业时空(研究版),3( 01):53.
[3] 宋春玲.“傍老族”现象的家庭原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9): 37. [4] 姚明,赵诤.论“傍老族”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J],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
20-21.
[5] 赵建.大学生“啃老族”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J].世界桥.2008,(4): 120.
9
参考文献
[1] 胡解旺,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 费孝通.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3] 陆学艺.中国社会阶层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 林秀珠.大学毕业生“傍老”现象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4). [5] 刘健.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透视[J].新余高专学报.2006,11(5).
[6] 封晓春.“傍老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江南论坛(热点评论).2006,(02). [7] 戴香智,侯国风.“啃老”现象的社会工作视域分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1). [8] 张科.“啃老族”的形成原因探析[J].社会科学.2008,(9).
[9] 王怀印,司利民.大学生“啃老现象”与责任意识教育[J].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6,23(4).
[10] 李虹.当代中国“啃老族”现象审视[J].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10
致 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是所有曾经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一直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孙长勇老师。孙老师在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从开始选题到中期修正,再到最终定稿,他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
其次,感谢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任课教师,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感谢05级2班的所有同学,大学四年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与鼓励,让我开心的度过我的大学生活。不会忘记,大学四年里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对老师、同学以及培育我的绵阳师范学院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
王清均 2009.5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