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A卷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A卷

来源:好走旅游网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A卷 (2008—11—12 09:02:55)

一、填空(1*15=15分)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该运动肇始于美国,影响波及全球,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

3.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反映了科学的课程价值取向。 4.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的是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5.古希腊,苏格拉底(Sokrates)提出了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6.借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教学目标层次分析,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主领域:认知目标,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7.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 8.广义的说课有备、说、评、验四个环节。 9.按评价的方法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10.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有集体课程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研会、公开课、参观、访问和交流活动。 11.狭义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12.从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是建国以来国家委托人教社统一编写的第五套中小学教材。其显著的特点是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程。因此,此时期的课程政策采取的是国家权力模式。

13.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14.我们可以从构成教学活动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看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15.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二、选择:(2*20=40分)

1、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 4 )

①教材内容 ② 教学环境 ③ 教学目标 ④学生 2、校本课程属于 ( 4 )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 社会课程 ④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改革内容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 2 )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 ①课程组织 ②课程管理 ③ 经验课程 ④学科课程 4、相对评价又称( 2 )

①绝对评价 ② 常模参照评价 ③ 终结性评价 ④外部评价

5、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创的教学模式叫( 2 ) ①情境教学模式②暗示教学模式③自学辅导模式 ④发现教学模式 6、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 ( 3 ) 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 ①体验课程 ②经验课程 ③综合实践活动④学科课程

7、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是( 1 )

①合作学习策略 ②活动性策略 ③生活性策略 ④教学互动策略

8、在教育、教学或学习活动开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出鉴定的评价叫做( 1 )

① 诊断性评价 ② 过程性评价 ③ 形成性评价④总结性评价

9、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 1 )

① 学科的研究②教学互动研究 ③行动研究 ④生活经验的研究。

10、档案袋法是以建立教师教学专题性档案的形式促进教师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档案袋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主要用于( 3 )

①体验课程 ②学生管理 ③学生评价④综合实践课

11、单一的教学手段可以独立用于解决细节问题,但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全部问题或整体问题。要完整地解决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必须交叉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反映了教学手段的( 2 ) ①整体性②组合性 ③协调性 ④动态性

12、杜威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气魄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教育遗产,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和( 4 ) ①“教育即社会改造”②“教育即活动 ” ③“做中学” ④“教育即生长”

13、传统教学手段可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教学手段,即教师凭借其自身的身体器官就能完成的,二是( 2 ) ①教具②直观辅助教学手段 ③模型 ④图片 14、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 1 )

①学记②普通教育学 ③理想国 ④论演说术原理

15、以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被称作( 3 )布鲁纳的()布鲁姆的()赞可夫的()

①程序教学②认知取向的教学模式 ③范例教学模式 ④发现教学模式5。掌握学习教学模式6。发展性教学模式 16、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 1 ) ①学生②传播理论 ③学习论④学习效果 17、最主要的教学设计思想是( 4 )

①教学设计的科学观②艺术观 ③工程观 ④系统观

18、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和( 1 )

①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②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层次④以结构为中心的层次。

19、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内部重组,以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是( 4 ) ①综合性学习②自主性学习 ③探究学习 ④建构性学习

20、反思日记的类型有:随笔式反思日记;主题式反思日记;教学过程反思日记和( 3 ) ①课堂教学反思日②周记式反思日记 ③案例式反思日记记④教学后反思式日记

三、简答(5*4=20分)

1、什么是生成性目标,与行为目标的不同之处?

答:生成性目标把课程看成是历程性的,强调课程目标不是遥远的、而是当下的;不是超然于教育情境之外的,而是时刻处在教育情境之中的;不是控制性的,而是引导性的;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不断生成的。即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生成性目标”实际上是用一种一般的发展目的取代了行为目标.

与行为目标相比,生成性目的突出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作为课程目的,重新抓住课程中的价值问题,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即教育是为了促进儿童身心某种“形式”的发展。在这点上,它超越了行为目标的即时的、功利的色彩。

2、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性教学策略?

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 把学科教学内容的来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实现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什么是教学模式,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类型? 答: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架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

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美国学者乔伊斯、威尔把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社会交往型教学模式、.信息加工型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行为系统型模式。 四、论述(10*1+15*1=25分)

1、你认为在教学中应如何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首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过去,我们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忽视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养成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也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提高、积极情感与正确态度的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实际上这种理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在,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其次,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新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现行课程目标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各自孤立的状态,也由此改变了现行课程中情感与动作技能目标简单地依靠知识的传授来加以实现的方式,使目标的达成有了一个坚实的依托,使课程目标的结构更趋科学合理。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看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化育.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承担起塑造“全人”的使命 2、谈谈你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对个别现象、事件、行为的加工整理,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本人思想行为的观察分析.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实践性。第二,反观性.第三,反省性.第四,自我性。第五,过程性.第六,研究性。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举例说明反思过程)是:发现、选择问题,分析问题: 建立假设: 验证假设: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B卷 (2008—11—12 09:05:20)

一、填空(1*15=15分)

1.查特斯是课程科学化改革运动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的功用分析的课程目标与巴比特的活动分析模式有相似之处。

2.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这一运动的代表是布鲁纳。

3.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将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4.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地方与学校课程等。 5.“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6.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素材性程资源两大类。

7.昆体良的论演说术原理用词优美,富有感染力,且强调通过实践、演练、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影响了罗马及以后欧洲的教学。

8.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目标、课程决策过程.

9.课程外延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课程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不仅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在欧美教育界广为流传,它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和新焦点.

11.课程组织又包括两个层面,即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经验的组织。

12.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13.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

14.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架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5.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二、选择:(2*20=40分)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熟读精思”,“学思结合”“教学相长\"是哪个教育家的思想。( 3 ) ①孟子 ②韩愈 ③孔子 ④朱熹 2、校本课程属于 ( 4 )

①国家课程 ②地方课程 ③ 社会课程 ④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开发的基本纬度)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和( 4 )。 ①课程专家的研究 ②对社会的研究 ③对人的研究 ④对生活的研究 4、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3)

①行为取向的代表② 结构课程的代表 ③认知取向的代表 ④人格取向的教学模式典型代表。 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3 )

① 柏拉图② 海德格尔 ③拉特克 ④夸美纽斯

6、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实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获得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被称作( 1 ) ① 自主学习策略② 多元互动策略 ③ 活动性策略 ④生活性策略

7、麦克尼尔(J。McNeil)则从微观的课程材料性质的角度,提出了概念、原理、技能和 ( 2)四个课程要素 ①价值观 ② 态度 ③情感 ④意志

8、公开课是探讨课堂教学问题的集体教研活动。公开课包括测评课、观摩课与①示范课②研究课 ③讨论课 ④展示课

9、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顺利完成而进行的评价叫( 2) ① 诊断性评价 ② 过程性评价 ③ 形成性评价 ④总结性评价 10、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团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基准(这个基准为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达到标准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评价叫做( 3 )

①相对评价 ② 过程性评价 ③ 绝对评价 ④形成性评价

11、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获得的外部信息进行内部重组,以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等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是( 4 ) ①综合性学习②自主性学习 ③探究学习 ④建构性学习

12、生活策略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1、把学科教学内容的来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2、通过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3、通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实现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和( 3)

①通过直接感知学习②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学习 ③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④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学习.

13、多(维)元互动策略,就是善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互动,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策略。多元互动包括互动双方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现实互动,通过媒体网络进行的远距离虚拟互动和通过图书资料进行的物流互动,多(维)元互动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交互性、整体性与(2 )

①整体性②建构性 ③协调性 ④调控性

14、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1 ) ①教学理论② 教师成长 ③ 教学研究④教学发展

15、反思日记的类型有:随笔式反思日记;主题式反思日记;教学过程反思日记和( 3 ) ①课堂教学反思日②周记式反思日记 ③案例式反思日记记④教学后反思式日记 16、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 ( 2 ) +反思\"。 ①教育过程② 行动 ③ 学习④经验

17、课程目标表述的主要形式有普遍性目标 行为目标 生成性目标 和( 2 ) ①整体性目标②表现性目标③历史性目标 ④动态性目标 18、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 1 )

①学生②传播理论 ③学习论④学习效果 19、有代表性的认知取向的教学模式包括: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和赞可夫的( 1 )

①“发展性教学模式”②“合作学习模式\" ③“暗示教学模式” ④“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20、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和( 1 )

①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②以教师为中心的层次 ③以学生为中心的层次④以结构为中心的层次。 三、简答(5*4=20分)

1、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答:校本课程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区别于以国家为本的课程和以地方为本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 策过程,与国家课程开发相比,校本课程开发有其独特的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最后,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2、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答: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应包括行为主体(对象)、行为本身、行为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标准5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指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通常指“学生”。例如“学生能写出标准差公式”。由于课堂上学习主体极为明确,因此“学生”二字常被省略。

行为本身:指达到目标的具体行为,通常以行为动词叙写如“写出”、“说明”、“列出\"或“预测”等。

行为情境:指表现行为的有关情境或条件。例如“能利用字典查出本课所有生字的含义\“利用字典”就是属于情境或条件。

行为结果:指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能说出3种两栖动物名称”就是行为的结果。 行为标准:指用来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例如“能说出公园5种以上的植物名称”,“5种以上”就是行为的标准。 3、活动性策略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创设丰富多彩的真实的活动情境。 强调活动的非结构性。

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强调教师的指导。 4、教师说课的要求?

答:说教学程序 .说学法 .说教法 .说教材 。 四、论述(10*1+15*1=25分) 1、谈谈新课改后教材处理上的变化

答:新课改下教材处理的基本观点教材处理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文化建构。课程文化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人类经验理性概括的结晶,而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对话、理解及意义建构,变课程的工具性存在为文化主体的存在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自然事实、社会事务和人的生活行为事件,“生活世界”对课程的意义在于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之一就在于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要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发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课程内容为儿童提供反思和创造的对象。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总之,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教材处理的具体策略:其一是内容结构化,建立要素明确、联结性强、概括性高、派生性强、亲和力大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图式;其二是内容问题化,依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以有限知识点构建问题序列,采用“问题加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内容经验化,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使材料回归生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学习。 2、谈谈本次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答: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由于性质和特征不同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接受性学习.另一种是研究性学习.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在学生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倚重“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则常常被完全忽略。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 “研究性学习”具体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其意义就在于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现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可以看出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

悟建构的过程。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多元互动的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问题情境等进行多元互动教学,以实现多元智能的个性建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具体教学策略体现在活动性策略、生活性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民主性策略等现代教学策略的运用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