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等教育学填空

高等教育学填空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一章 绪论

1、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2、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专业性。其本质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通过高等学校的职能来实现,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物质载体。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

3、《学记》《大学》《论语》是中国早期的关于教育的论文。 4、汉代的洪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5、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高等学校具有教育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有的学者还认为具有社会文化引领作用。 6、潘懋元主编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7、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开办了“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8、高等教育研究是揭示高等教本质、探索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和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

9、高校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性、教育专业性,既有学历标准的要求,也有必要的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10、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学校教育现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1、高等教育目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价值追求问题,

2、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 代表:卢梭、夸美纽约、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老子 高等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代表: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 高等教育目的的文化本位论 代表:狄尔泰、斯普朗格 高等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杜威 高等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3、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4、高等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5、高等教育目的由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组成。 6、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

1

7、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和差异性。

8、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目标体现出来的。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目标的手段。

9、课程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而是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0、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 11、培养方向指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对应的职业种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

1. 学科门共12个,分别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

事学、管理学

2.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生活价值 3. 高等教育的科技价值主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进行科技活动体现出来

4. 高等教育的社会生活价值,就是高等教育对人民群众生活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经验、

生活技能、生活环境和生活品味等方面。

5. 高等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提高个体文明素养和实现个体的目标追求等方面 6. 高等教育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产生作用的 7.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 8.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文化的传承、选择、创新等功能

9. 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主要通过培养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及校园环境等途径来实现的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10. 人们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

11.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智育是核心,体育是生理素质基础,美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部分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

1、高等学校的课程根据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 、 。显性、隐性。 2、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 、 、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3、高等学校的课程根据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 、 。显性、隐性。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1、高等学校的教学主要有教师、学生、 、 、 构成。教学内容 、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 2、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有 、 、 构成,实验法属于 方法,调查属于 方法。课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课堂教学,现场教学。

2

3、高等学校的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

4、把每个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的评价类型称为 。个体内差异评价。 践的多样性。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1、 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专业地位)、(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职业声望)

四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2、 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3、 通过开展(技术咨询)、(试验示范)、(现场指导)等方式,将新知识、新技术向生产一线推广,促使知识技术大面积获得应用。

4、 个体素质是指教师本人智能素质的构成状态,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等。 5、 科研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7、 整个大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政治生活)、(文化娱乐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一种集体生活。

8、 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9、 大学收费制度经历了(免学费)、(双轨制)、(缴费制)。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 10、 11、 12、 13、 14、 15、

从时代精神的本质来看,时代精神就是要(与时俱进)。

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职业良心)。 德育过程的组织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三育人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德育方法包括(语言说理法、感染熏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指导修养法)。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1、对于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任务较重的学校,其教师的职称结构应成 型。倒“金字塔”。 2、学生的品德由 、 、 、 构成。知情意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1、校歌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文化。物质。 2、校园精神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 。学校精神。)

第九章

高等教育学

1、“校园文化”的概念是在(1986)年(4)月首次提出的。 2、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于(1990)年(4)月在北京召开。 3、高校的校园文化居于相应地区文化的(最高)层次。 4、(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

5、衡量学校制度文化是否成熟、制度文化建设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志是(高校制度文化的激励效果)。 6、高校校园文化的的最高层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精神文化)。

3

7、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9、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心理、意识),它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 10、高校校园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11、大学生社团具有组织的(民间性)、结构的(松散性)、活动的(灵活自主性)和成员的(广泛性)等特点。

12、校园文化泛指在(学校教育)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

13、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4、高校校园文化以(社会主导文化)为基础,以(本校的价值观)为核心。

15、教风是教师(教学态度)、(教学目的)、(教学精神)、(教学纪律)、(教学方法)、(为人品质)的综合反映。

第十章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在高等教育思想中,(价值观)是基础,(质量观)是核心,(发展观)是方向。 2、(科学)和(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特征。

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概括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互协调。 4、现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重视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

5、从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会是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 6、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成为全球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 7、(人才资源)是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主动权和决胜权的决定因素。 8、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大的障碍是(人的素质问题)。

9、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 10、全面素质教育观,是一种重在(素质)的发展教育观。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