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居福建之旅》课堂教学案例
第二章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第一节 福州之旅(4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掌握福州古代民居的代表作——三坊七巷、闽清宏琳厝的基本概况;通过探寻、访问三坊七巷、闽清宏琳厝,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鉴别不同建筑风格的能力,通过对所获知识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和师生的实地探访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寻福州古代民居的代表作——三坊七巷、闽清宏琳厝的建筑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福州古民居的学习,从而加深对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福州古民居的学习,体验古民居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和地方风俗。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是了解、掌握三坊七巷、宏琳厝古民居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和地位。
2. 难点是三坊七巷、宏琳厝古民居的建筑构造及其所反映的地方特色。
[教学设计]
第一节 福州之旅
校本课程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导入语设计)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福州是一个“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古代民居建筑则是这一城市的名片。 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三坊七巷,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下面为此次活动的要求)
1. 要求学生复习我国古代民居建筑的相关知识,并重点复习明清时期江南古民居建筑的相关知识,每个同学拟好调查计划。
2. 要求学生通过此次活动了解三坊七巷的分布、整体布局
3. 要求学生通过此次活动了解三坊七巷建筑上的特点,重点考察林觉民故居、小黄楼、水榭戏台、严复故居、二梅书屋、王麒故居。
4. 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做好参观记录,特别是与居民的谈话记录。
5. 组织学生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形式讨论各自调查的收获与体会
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一、 三坊七巷的由来及其价值
第一节 福州之旅
校本课程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1. 三坊七巷的由来
(结合实地参观的情况,教师侧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简单介绍三坊七巷并播放《话说三坊七巷》视频资料)
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2. 三坊七巷的魅力
(引导学生从建筑构造、建筑布局、建筑装饰等角度了解三坊七巷的价值,组织学生结合实地参观的所见所闻来探讨三坊七巷的魅力所在。)
福州古民居建筑的代表三坊七巷,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鱼骨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第一节 福州之旅
校本课程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这也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比如马鞍墙、 门窗扇的雕饰、建筑门。
二、三坊七巷与福州的性格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实地调查、与校外专家座谈等方式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建筑是一个城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审美风格的综合体现,看这个城市的建筑你能很直接地看到这个城市个性和表情,而古建筑就是这个城市的底色。三坊七巷可以说是福州精神的缩影。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
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角梳等福州地方传统手工艺、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地方传统戏剧、曲艺,闽菜等地方传统饮食文化,以及健康的民俗风情和其他特色文化,如同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一样,也成为三坊七巷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节 福州之旅
校本课程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从三坊七巷你可以看出福州节奏慢、儒雅休闲的风格,福州人喜欢温馨、爱好休闲、讲究藏而不露的生活情调。三坊七巷保下来,就意味着在这个现代化的充满浮躁气氛的城市中平添了几分安逸与和谐,这是人们最需要的。
在中国的地理上,福州偏安一隅;在中国的历史上,福州也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皇室平民的庇护所。福州像是中国的盲肠,不与世争、平和安祥是这个城市的性格,也是三坊七巷的性格。
全国最大的民居——宏琳厝
一、宏琳厝的修建
(简单介绍宏琳厝的修建历史)
被称为全国最大民居的福建省闽清县“宏琳厝”,建造者为六都巨富黄宏琳。宏琳厝俗称新壶里,始建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1795年),历时28年才全部落成。宏琳厝占地面积17832多平方米,使用木材7万多根。全厝大小厅堂3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风火墙36堵,水井4口,大门13个,住房666间。其规模宏大、外观气派、工艺精湛、风格迥异、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纵观这座方形木结构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深思熟虑的防御系统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房址的选取,到大门外的华表、平(安)栏、(礼)仪的安排;从大门起,大厅逐级高大和气派……既符合黄家的身份,又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容着平稳和谐的中庸之道,显示步步高升的向上精神,反映了淳朴实用的民风,更迸发出不畏强暴的人格力量。
第一节 福州之旅
校本课程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二、宏琳厝的结构和布局
(引导学生明确宏琳厝在建筑结构和布局的独特之处)
宏琳厝外围为方形结构。整个宏琳厝共分三进,由虎头门直入三进,各进之间隔一横街,由过雨亭相连。宏琳厝属于土木结构,建筑十分讲究对称。翼檐卷仰,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目前引进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整个宏琳厝布局严谨:中间正厅,两边各建一、二、三官房和火墙弄;左右书院各三间,中为书院厅,两旁为书房;正厅与后厅的以屏风相隔;第三进正厅设祭祖神龛;各进之间隔一横街,由过雨亭相连,家人进出十分方便。宏琳厝内部生活与防御设施也相当齐全。外墙东南角与西北角各建一间兔耳(望哨),用来观察四周动态。墙脚以及厝内两条横街上设有许多留空小花格,这些看似装饰的花格。日常用来通风、排水,遇匪盗时,又可作攻击用途。
三、宏琳厝的防火措施
(通过建筑模型与实地参观来了解宏琳厝在消防安全方面的独到之处)
闽清宏琳厝配备的消防设施中的防火分区和消防给水蕴含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
宏琳厝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的过渡地段的建筑,叫过雨亭。过雨亭的建筑功能是给居民生活起居带来方便,它潜在的建筑功能是作为消防设施。由于古建筑材料多为可燃材料,很容易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家长便组织家丁在起火附近的风火山墙下面的门洞用土墩堵塞住,然后再推掉过雨亭建筑,这样断掉火源,又有宽宽的隔离带,
第一节 福州之旅
校本课程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可以有效地抑制火势的蔓延。
在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的过雨亭旁边,用几块石板条铺设的下面设一口窨井,这口窨井的明显作用是下水道的畅通无阻,其潜在的作用就是在一旦发生火险时,窨井便成了消防池,井里的水成了扑来火灾的水源。
宏琳厝地36扇风火墙有利于防风、防火、防匪盗。冬暖夏凉、宜于居住。
令人称奇的是,宏琳厝地下纵横驰骋有序的下水道和布局得当的窨井平面布置。宅旁的消防渠保持清水畅流。窨井多设在上下沟的交汇处,整座房屋的窨井按统一的设计位置,一共布设47口,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就近取水灭火,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由于下水道互相贯通,灭火的主要材料——水,就会根据人的意志,直达救火前沿,下水道将窨井相联成整体。
(小结) “勤俭崇文”是宏琳厝的古训。受其熏陶,造就了宏琳厝人古朴风雅的底蕴。“对客呈诗如献佛,课儿种橘胜封侯”,农耕之余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宏琳厝的传统,也是宏琳厝人个个能诗擅画、人才辈出的奥秘所在。这里曾培养出中国的卫生部副部长黄开云,赴海外创业的华侨也善于开拓,他们事业有成,心系桑梓,都为有“宏琳厝”这样既有历史价值,又有博大精深人文内涵 的好大一个“家”而骄傲。
[问题与思考]
1. 以福州三坊七巷和宏琳厝为中心,请你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向外地游人介绍福州古民居。
第一节 福州之旅
校本课程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
2. 请你谈谈三坊七巷与宏琳厝在构造上的异同
3. 请你试一试:按一定比例动手做林聪彝的故居模型。
第一节 福州之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