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论坛・教育随笔 ,l l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翻 译:开始我分解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无非是整头的牛 ) 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 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指导学生学习这些 6.去: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是入离开洞口。本义为 “离开”。《说文》:“去,人相违也,从大,U声。”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 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 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 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单元.学生 期》。翻译:过了中午友人没有来,陈太丘离开了,太丘 离开后友人才来到。) 7.走:会意字。林义光《文源》:“古文,象人走摇两手 可以通过学习《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了解 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了解民间风俗的丰富内涵。学生 还可以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 形,从止,止象其足。”本义为“跑、疾趋”。《说文》:“走, 趋也。从夭止,天止者,屈也。”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翻 译:抄完之后,跑着送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借书的 期限。)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中学。 浅谈在语丈教学十弘扬传纯丈化 画张春艳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 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 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 制订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 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 文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青 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 负.宽阔的胸襟。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 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 伐中原 历史上这些名臣谋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 心.报国之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 中关于纳谏除弊、舍生取义、尽忠职守等方面的道理, 古为今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谈怎样才能 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领 会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自己。又如,孔 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 特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 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 能。语文教学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料.以此来启发 学生、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 究.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 的崇敬和爱戴.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传统文化 教育落实到实处 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 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把语文课堂变 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把语文教学过程变 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它是老 师施教、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 地高效地加强文本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人手。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中编人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篇 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等;八年级的《核舟 记》、《活板》,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 亭记》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教师精心 筛选,一学期重点探究三五篇,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字、 词、句、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作深度和广度地挖 掘、研讨和探究.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 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 和认识传统文化,达到传承的目的。 2.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文 化之根。那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国学经 典.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学生人 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 髓。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 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 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 得以传承。当然,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时,必须强 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3.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 ・123・ 举I1l 大语文论坛.教育随笔 统文化教育 是一个语文工作者 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 承传者。 二是认真分析、研究、思考语文教材,正确认识和 把握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好教材这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生 动的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 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 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 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 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 的分析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常说 的“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 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 是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 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目 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 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 的。学了《端午日》这篇课文,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 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组织“传统节 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 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端午节的民俗 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 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 魅力。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 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放 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 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学期教科 书上的《名著阅读和欣赏》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名 篇,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 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 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 素养。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 座、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 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 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 还可以利用常熟乡 土教材,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历史名 人事迹等。例如学了《核舟记》,就可以组织学生调查 常熟在工艺制作上的成就.了解常熟花边.红木雕刻 等体现常熟人民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制作.增强学生的 自豪感。 三、语文教师如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 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 教学中去.找准切人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 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 ・124・ 三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 只有这 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机 结合。 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老师应着 重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 化之美,在恰当的时候引领学生诵读美丽的诗句 例 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 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 条垂下绿丝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 无穷智慧.浸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闪烁着文明的创造 火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宝藏.是人类 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这些灿若星辰的 优秀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将浓重 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我们社会.更 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为之进行不懈的 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东张中学。 语丈教育与传统丈化结镓刻不客锾 画沈顺之 2O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超过了人类 两干多年以来的知识总和,人们原以为自然科学万能. 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事与愿违。就全球而言.许多维 系社会的重要“伦理底线”正在被突破.从而引发一系 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利欲熏心、假货盛行、信誉低下、好 人被讹、贪污受贿比比皆是.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思 考;青年学生中以我为中心,自我利益第一的人不在少 数。在高考的压力下.语文变成了纯粹的“工具”——一 种开启考试这台机器的工具,考试一完,就被抛弃 我 们并不否认语文教学中“工具”存在的必要性.但片面 强调“工具”的重要,使语文教育走入一条死胡同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