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体会

来源:好走旅游网
吉林医学2012年6月第33卷第l7期 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体会 张志娟,费玉喜,那[摘娜,秦加巍,程阳(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B超室,广东连州513400) 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临 床腹股沟疝103例患者,手术前行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诊断,排除其他病变,指导制定不同手术方案。结果:103 例患者中经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股沟斜疝95例、腹股沟直疝8例,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论:高频超声和彩色 多普勒超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准确性高,可指导制定腹股沟疝手术方案,适合推广。 [关键词】 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腹股沟疝可分为 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往诊 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物理检查。随着超声诊断的不 断进步,超声分辨率不断提高,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 像逐渐成为诊断腹股沟疝的有效必要的检查。笔者对2010 年1月 2012年1月临床腹股沟疝103例患者的高频超声和 彩色多普勒检查,经临床手术证实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腹 股沟疝超声特点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一2012年1月期间手术 前住院的男性患者103例,年龄1O天一78岁,平均39岁,病灶 位于右侧48例,左侧42例,双侧13例,术前行高频超声和彩 色多普勒检查,并与术中所见、术后病理检查对照。 1.2仪器及方法:采用美国GE730、飞利浦一HD、飞利浦一飞 凡、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0 MHz,患者 依次取平卧位、站立位,探查腹股沟区、阴囊根部及鞘膜腔内。 探查阴囊时,要纵、横、斜切多个切面连续缓慢扫查,并嘱患者 咳嗽、憋气、Valsalva动作增加腹压,探头加压推挤局部,观察 有无疝囊、疝环及疝内容物大小及其血流变化情况…。注意 操作过程动作轻柔,对图像完整记录。 2结果 103例术前经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腹股沟 斜疝95例、腹股沟直疝8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均与术 前检查诊断相符。 3讨论 腹腔内脏在腹股沟处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 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o%。腹股沟疝分为 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J。 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由腹股沟管内环 (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处)突出,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 皮下环进入阴囊或大阴唇。此疝最为常见,占腹股沟疝的 95%,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 天性两种。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 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 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白行回纳而不见。疝内容还纳 后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患者用力咳嗽,斜 疝肿块并不出现,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 上方向内下滑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见来鉴别斜疝和直 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信内环嘱患者咳嗽时,疝 仍可出现。腹股沟斜疝的超声表现:阴囊肿大,其内通常显示 为肠道的杂乱回声,其问可有气体的强回声团和(或)液体的 无回声区,常可见气体和液体随肠蠕动而移动 】。当气体较 少时,可见管状的肠道回声结构盘绕弯曲,其间有液性暗区, 呈混合性肿块。如疝内容物为网膜时,阴囊内可见团块状高 回声;如阴囊内容物为膀胱时,则在睾丸上方有一弧形厚壁的 无回声区,与睾丸以钝角相交,而且随尿液的排出,该无回声 区缩小,同时张力减小;疝内容物感染坏死时,阴囊内可见液 性暗区,暗区内可有点状或带状回声,阴囊壁增厚。腹腔肿瘤 可在网膜肿植转移,此时若合并有腹股沟疝,则种植灶可随网 膜进入阴囊,并增殖形成大的转移团块。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 的直疝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的疝,不经内环,也不进人阴 囊,约占腹股沟疝的5%。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为双侧。临床 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肿块多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 半球形,无疼痛及其他不适。腹股沟直疝的超声表现:平卧位 多无明显增加异常,站立位或Valsalva动作后下腹局部腹壁略 变薄,呈球形膨隆,层次清晰,可见半环形或梨形包块延腹股 沟管内侧膨出,其外侧可见腹壁下动、静脉血流束伴行,不进 入阴囊。 鉴别诊断:直疝和斜疝的鉴别临床意义重大,特别是手术 前需要明确类型。腹壁下动脉起始部是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 疝的解剖标志,使用彩色多普勒能显示腹壁下动脉,确定腹壁 下动脉与疝囊颈的关系可鉴别斜疝与直疝,如疝囊颈位于腹 壁下动脉外侧则为斜疝,反之为直疝。超声探查腹壁下动脉 的关键是先在腹股沟韧带内、中1/3交界处稍上方找到髂外动 脉,于髂外动脉内侧壁偏前处见一分支血管即为腹壁下动脉, 向内上走行显示腹壁下动脉长轴断面。当疝囊体后方显示腹 壁下动脉长轴位于疝囊颈内侧,即可确诊为斜疝。因此疝囊 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对斜疝的确诊有重要的意义 。两者的 共同特点为其内容物回声缺乏上界,无论是管状的肠管回声 还是圆形的膀胱液性暗区均向上延伸至同侧阴茎根部直至腹 股沟管,大多数疝在VaIsalva操作时,其形态和大小可发生改 变。腹股沟疝需与鞘膜积液、阑尾脓肿、隐睾、精索静脉曲张 等疾病鉴别。 因此,超声具有简单、无创、方便、费用低等优点,高频超 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应用于腹股沟疝 检查中,能直观显示疝囊大小、内容物性质及血供情况,为术 前诊断及术式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作为首选 】。若结合 临床表现及外科查体,可大大提高腹股沟疝的术前诊断准确 率,并有很好的鉴别诊断意义。 4参考文献 [1] 陈宏.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诊断小儿 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5):52. [2]张建中.外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51—156. [3]燕 山.詹维伟.浅表器官超声[M].南京:东南大学出 吉林医学2012年6月第33卷第17期 版社,2005:219—220. [5] 陈金凤,刘宏科,吕春霞,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4]任道举,文116. 波,何得海.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 显像诊断腹股沟斜疝[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2): 腹股沟疝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570. [收稿日期:2012—02—20 编校:徐强] 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25例临床疗效观察 李园钟 (江苏省吴江市中医医院吴江市第二医院,江苏吴江215221) [摘要] 目的:观察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2^5例患者 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术野暴露 清晰,便于探查、引流和发现合并的或隐患的疾病并能够及时治疗…。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疤痕小等优点。 [关键词]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 上消化道穿孔是一类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多由上消化道 2结果 溃疡引起…,其手术治疗方面传统的开腹探查胃大部切除术 以及穿孔修补术效果较为确切 】,近些年来腹腔镜上消化道 修补术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上消化道穿孔的手术治疗。笔者 对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5例需手术治疗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 本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及术后对症支持治疗后均痊愈出 院,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5—140 rain,平均 82.36 min,术中出血20—120 ml,平均52.95 IIIl,术后1O一12 h 可下床扶行,24 h内腹痛均有明显减轻,腹腔引流管引流通 畅,术后2~3 d引流量<15 ml/4h后拔除引流管,2术后4—5 d 可进食无渣流质,住院时间7—10 d,平均8.45 d。术后3个月 复查胃镜,22例患者溃疡愈合,3例出现浅表溃疡,未见明显 腹痛体征及出血发生。术后随访6 1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 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选择了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09年11月一2011年5月普外 科行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的25例患者病例作为研究 资料,其中男l8例,女7例。年龄22—39岁,平均29.36岁,所 有患者经辅助检查结合病史确诊为上消化道穿孔,穿孔时间3 —72 h,其中空腹穿孔17例,餐后穿孔8例,其中有l6例患者 上消化道穿孔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如得不到及时合理 的治疗,往往导致出现严重的腹膜炎甚至腹腔脓肿,造成毒血 症或者菌血症发生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上消化道穿孔 诊断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应酌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时 穿孔前有明确溃疡病史。其中21例x线腹部平片发现膈下 游离气体,4例未发现明显膈下游离气体,所有患者均出现不 同程度腹膜刺激征,术中发现穿孔大小3—14 mm,有2例患者 出现盆腔脓肿,1例患者出现膈下脓肿。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指 征,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无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禁忌证。 1.2治疗方法 确诊后积极手术仍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最佳选择l ,传统 的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存在切口大、腹腔探查视野局限、腹腔 脏器暴露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难题[6】,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医 学发展的需要,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微创观念的 普及,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迅速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 上消化道穿孔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并以其损伤小、恢复快等优 点得到了医患双方的认可n】。 1.2.1术前准备:所有患者一经诊断,立即禁食,置入胃管,胃 肠减压,完善术前检查,及时手术。 1.2.2手术方法:①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平卧位,常规 消毒铺巾;②建立气腹,气腹压力控制在13彻Hg(1 lnln}Ig= 0.1333 kPa)左右,于脐下作横行10 nⅡn切口置人10 mlTl ar 建立观察孔,置入腹腔镜。仔细观察腹腔内情况,明确诊断同 本研究总结体会如下:①把握好禁忌证和适应证,有针对 性地进行病例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②上消化道穿孔术前 不需常规应用抑酸药物;③气腹压力控制在13 mln Hg左右, 时确定穿孔部位后,在腹腔镜直视下于剑突下偏左侧腹壁作 10 arin切口放置鞘管作为主操作孔,于右肋下腋前线及右肋 缘下2 Ci'I1锁骨中线交界作第三、四横行5 mill切口,作为辅助 孔(以穿孔部位为操作中心,穿孔位置可作适当调整);③置人 吸引器吸净腹腔积液以及食物残渣,确定穿孔大小、瘢痕范围 以及水肿程度。胃穿孔患者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以及溃疡 尽量不超过15 into Hg;④术中大量温盐水充分冲洗腹腔尤为 重要,是降低术后腹腔感染或脓肿发生的关键措施。 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可以达到诊断以及治疗的双 重目的 】,并可以在发现腹腔、盆腔局限脓肿时直接处理,创 伤小、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对术者要求相对不高,只需 熟练掌握内镜下结扎、缝合技术即可完成手术,另外腹腔镜上 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药费及住院费用, 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 相比优势明显,对于上消化道穿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痛苦 小,安全可靠,可以I晦床推广,但对于大范围溃疡或肿瘤引起 肉眼观初步估计是否为恶性肿瘤并酌情取穿孔边缘小块组织 送病理检查;④类似传统缝合法,沿穿孔边缘开外5 1111111,垂直 消化道纵轴2 0可吸收线横向间断缝合三针,并以大网膜覆 盖伤口并固定,检查切口缝合妥善;⑤以大量温NaCI溶液充 分冲洗腹腔,至吸引器吸出液体澄清为止,小网膜孔处妥善放 置引流管引流渗液,逐层关腹,术毕。 1.2.3术后处理:常规给予抗生素,抑酸,禁食48 h,胃肠减压 以及肠外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后继续服用抑酸药物, 接受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 的上消化道穿孔仍存在一定难度。 4参考文献 [1]宋长福.184例上消化道穿孔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