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大学教师修养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02年第3期                现代大学教育                  95

论大学教师修养

周宗诚

摘 要:大学教师修养是大学教师主体自主自觉长期不断地进行理想人格自我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

教师理想人格范型为具有德高、学高、情智高、事功高特征的人文与科学大师,是科学(学术)大师、教学大师和思想大师三者的统一体。大学教师修养过程是大学教师主体内化与外化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大学教师主体不断超越现实我、趋向理想我的终身实践过程。进行科学(学术)研究活动、教书育人活动和社会文化批判活动是大学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教师;理想人格;修养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2)03-0095-04

OnSelf-accomplishmentofUniversityTeachers

ZhouZongchengAbstract:Universityteacher’sself-accomplishmentreferstothecontinualsocialactivitiesthatauniversityteacherundertakestoattainhisidealpersonalityindependentlyandconsciously.Theidealpersonalitymodelshouldbethatofamasterofbothscienceandhumanitystudies,characterizedwithahighprestigeofvirtueacqierement,intelligenteandachievement,andshouldbeatrinityofawasteracademician,educa2torandthinker.Auniversityteacher’sself-accomplishmentisformedthroughtheinteractiveprocessoftheinternalizingandexternalizingofthesubjecthimselfandalife-longpracticeofconstantimprovementontheactualselfandcontinuousmarchtowardtheidealself.Thefunda2mentalapproachandabasicwayofauniversityteacher’sself-accomplishmentistogetactivelyinvolvedinacademicstudy,knowledgeim2parting,andpeopleeducating,andsocialculturalcriticism.

Keywosds:universityteacher;idealpersonality;self-accomplishment

  一、大学教师修养的概念修养一词在现代一般指人们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方面为达到一定的水平或境界所做的长

[1]

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动态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二是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后人所达到的某种水平和境界。前者是行动,后者指行动的结果。两者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修养一词在古代儒家那里,一般指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其实,人们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是人格所具有的内涵特征,是人格的组成部分。所谓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包括自身)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

[2]

实际行为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素质。”所以修养可

界定为:个人自主自觉长期不断地进行理想人格自我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修养是个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二,修养指向的目标是理想人格的建构;第三,修养是在主体自主自觉自控状态下进行的。修养与培养的区别在于,培养总是外部对主体人施加某种影响,以达到培养者的某种预期目的,主体人总处在他控、他律、受动的地位。修养则是主体自为的、自觉的、自主的行为,是自身对自身施加的影响,是一种着力于自我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属自控型、自律型、主动

收稿日期:2002-03-21

 作者简介:周宗诚(1965-),男,湖北武穴人,黄冈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大学教

师职业道德。

96论大学教师修养

型。

大学教师修养则是大学教师作为集研究者、教育者和社会批判者于一身的社会角色,[3]在其事业生涯中长期不断地自主自觉地进行理想人格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科学(学术)研究活动,教书育人活动和社会文化批判活动。大学教师理想人格是大学教师人生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由于社会角色定位的不同,大学教师理想人格必然形成区别于社会其它角色的独特内涵。大学教师要想在其事业生涯中实现其理想人格,必须自主自觉地不断地解决好修养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并适时加以转换。

理。

(2)学高。古人云:“学高为师”。学高即学问

渊博,学术水平高。大学教师的学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学科专业,一个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是大学教师立身之本,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是大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学者,其学问在专攻的领域内要求达到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精通,而且掌握本学科最新学术动态,对本学科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预见性。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既博且专,人文学问与科学知识不可偏废。理工农医类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素养,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类也要兼具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中国的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无不已有很高的人文素养。杨振宁、钱学森皆称这方面的典范。国学大师陈寅恪学问深厚、广博,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时有三不讲,书本上有的他不讲,别人讲过的他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足见其学高风范。

(3)情智高。情智即情感智力,亦称情绪智

[4]力。情智包括人的情感、情绪、兴趣、意志、毅

二、大学教师理想人格内涵与范型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科学研究者、教书育人

者和社会文化批判者三者的统一体。根据我国传统儒家文化设计的“内圣外王”的人格模式和内涵,大学教师理想人格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德高、学高、情智高、事功高。

(1)德高。古人有“德高望重”之说。大学教师作为社会文化批判者,当前应体现出终极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发挥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之精神,肩负起为现代化价值定向和引导社会的责任。这是一个具有历史使命感的有良心的学人的爱国之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现代大学教师应有的情怀与抱负。大学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要热爱学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教师一腔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甘当“人梯”,化为“蜡烛”。把教育当作安身立命之事业,而不是谋取生存之道的职业,对学生献出真诚的无私的持久的挚爱,这是区别人师与一般教书匠的显著标志。“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传统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当代大学教师那里,它转化为,“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成就学生,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这也是为人师的最高标准。大学教师作为科学研究者,要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坚信外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坚信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崇尚真理的价值观要求研究者要有勇气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势,也不为官,不为金钱,不为名誉,而只唯真理,只为真

力等,与非智力因素意义接近。情智高即个人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好,善于调节个人的情感情绪,且意志坚强,有着非凡的毅力。孔子所说的“仁智勇”中的“勇”即属于情智的一部分。李政道曾说:“科学的研究基础是观察、归纳和总结自然界的规律,这些都是需要理智的,但是鼓舞这些强烈

[5]

理智的推动力是基于情感。”科学研究,困难最多,非有勇敢品性不可。勇敢既表现在发现真理过程中排除种种困难阻碍,又表现在发现真理以后,不畏世俗和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甚至以生命来捍卫。

(4)事功高。事即事业,功即功绩、功劳,事

功高主要指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文化批判活动中成绩优,贡献大。工作有创造性,创造能力高。于教学,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或创立某种教育理论;于科研,有重大发现或发明,取得全国或世界一流成果;于社会批判,亦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立德、立言、立功”乃古人所说的三不朽。大学教师著书立说即是“立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便是“立功”。“立言”“立功”合起来便是“立德”。事功高是前面三高的外在实践和必然结果。用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来比照,德高、学高、情智高(分别对应于仁智勇)便是“内圣”,事功高便是“外

论大学教师修养97

王”,四高的统一正是大学教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与统一。

概括起来讲,大学教师理想人格范型为具有德高、学高、情智高、事功高的人文与科学大师,具体表现为科学大师(学术大师)、教学大师和思想大师三者的有机统一与完美融合。它是当代大学教师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大学教师最值得追求、最完善的人格典范,也是大学教师经过自身修养应该达到也可能达到的人生最高境界。

决文化客体与主体矛盾的必要手段与方法。大学教师在内化高深文化过程中,是把“干瘪”的教育资料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科书个性化起来。大学教师根据自身心智结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育资料进行主观加工、改造,然后,通过理解,把以教育资料为载体的高深文化内化成自己的素质和“血肉”。这时,教育资料不再是外在于大学教师教育活动的教育资料,它已转化为教师的内在素质,已溶入教师的生命,变成大学教师“我的”一部分。大学教师已与教育资料所承载的文化合二为一。至此,大学教师完成了文化客体向主体的转化。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教师仅仅完成文化客体向主体的转化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将已内化的文化呈现出来,即将经过自己选择、加工、创造的文化外化出来。这是一个大学教师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大学生身上的过程。大学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等文化载体,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地配以体态语和面部表情将溶化于自己血液中的文化呈现出来,这呈现出来的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含量的“活文化”,相对于书本上的“死文字”,它打通了文化内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学理、逻辑、因果关系,扫清了文化中的义理障碍,更容易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将大学教师呈现的“活文化”经过再选择而加以吸收。于是,学生的心智结构得以建构,大学教师的文化生命得以转移,大学教师主体客体化即外化的过程得以实现。大学教师就是在呈现“活文化”和生命得到延续与增殖的过程中超越现实自我实现理想自我的。

21大学教师修养是不断超越现实我和实现理想我的终身过程

修养以自我意识的存在为前提。个体正是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反省和监控自已,在不断的实践超越中获得发展。自我意识根据需要,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现实我与理想我。现实我是主体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实在(实然)的我的认识,理想我是主体希望达到的(应然)完善的我,是个体追求的人生目标。大学教师理想我的设计,并不是主体异想天开的产物,而是主体与客体(文化与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规范与理想,二是大学教师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用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而产生的需要。现实我和理想我对立统一于大学教师主体一身。大学教师通过实

三、大学教师修养过程中的基本

矛盾及其转换

大学教师理想人格是大学教师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实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境界的主要途径在于大学教师个人的自我修养。

大学教师修养过程中要解决两对基本矛盾,其一是大学教师与外部文化世界的矛盾;其二是大学教师内部自身关系的矛盾,即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前一对矛盾表现的是主体与外部客体之间的矛盾,后一对矛盾表现的是大学教师主体与内在客体和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它是推动大学教师理想人格建构的根本动力。大学教师理想人格就是在这两对矛盾的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实现的。

11大学教师修养是内化与外化交互作用的过

大学教师人生不断需要解决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文化与大学教师心智结构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教师现有文化素质与大学生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前一对矛盾用内化,解决后一对矛盾用外化。社会文化向人的心智结构转化的机制与过程叫社会文化向人的“内化”。社会文化向人的内化是文化化人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创造了人。人在经过内化之后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这种个体本质力量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叫做人向社会的“外化”。内化即客体主体化过程,外化即主体客体化过程。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教师主体与外部客体是怎样进行内化与外化的双向转化呢?

高深文化、大学教师与大学生是大学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大学教师学习和研究外在于自身的以教育资料为载体的高深文化,是大学教师解

98论大学教师修养

践活动,即科学研究活动、教书育人活动和社会文化批判活动,发现现实我之不足,从而激发理想我,赋予理想我以新的要求,这理想我便召引现实我为之奋斗、超越。大学教师人格建构和完善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确立个体理想我、努力提高现实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改变现实我以达到理想我的过程。正如鲁洁教授所说:“人的发展就是人的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人的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不断地从非人化走向人化,从自在走向自为,从必然走向自由,人得以不断提升自

[6]

己,发展自己,并变化世界,改造世界。”一旦现实我转化为理想我,实现了的理想我又成为高一层次的现实我,在这种现实我的基础上又形成高一层次的理想我,矛盾解决在高一层次上进行。这种由现实我到理想我不断超越的过程典型地体现了否定

只是在充分地出生”,[8]这“诞生”和“出生”对大学教师来说,就是大师理想人格的生成。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性是人的本性。大学教师理想人格建构的关键在于大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认真履行角色行为规范。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教育者和社会文化批判者三者的统一体,自主自觉地,长期不断地从事科学(学术)研究活动、教书育人活动和社会文化批判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德道1硕晶枕编1人才修养教程[M]郑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1986:21

[2]朱义禄1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1沈阳:辽宁教

之否定的矛盾运动规律。

如果用S表示大师理想人格终极目标,用X表示每一次从现实我到理想我的实现的一个子目标,则大学教师理想人格修养过程可表达为:S=X1+X2+…+Xn。

大学教师修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这从中国教育家鼻祖孔子那里可以得到说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7]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叙的年谱,也是孔子逐步提高精神境界成为圣人的修养过程。死而后矣,不谈毕业。正如《学会生存》中说:“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

育出版社,1991:71

[3]周宗诚?大学教师社会角色论[J]1高等教育研究,

2001,(5)1

[4]曾性初1情智与情商[J]1教育研究,1999,(3):36~

411[5]柳怀祖编1李政道文录[M]1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1981

[6]鲁洁1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41

[7]论语1为政1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71

(责任编辑 徐 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