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来源:好走旅游网
企业技术开发 第28卷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2009年l0月 0ct.20o9 高校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袁誉莲 (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高等学校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要认识到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 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教师素质;提高认识;把握特点;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9—0168一O1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must adap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request YUAN Yu—lian (Wu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Wuhan,Hubei 430077,China) Abstract:The College teacher must adapt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request,sharpens the teacher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bility is also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key. Keywords:teacher quality;enhances knew;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the quality enhances 1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 人才。素质教育,就是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教学 育中的重要意义 1.1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高等教育一场深刻的 活动教育学生去如何创造、如何创新、如何创业。这是素 质教育要解决的根本。过去应试教育培养学生,只注重知 识的灌输,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制碍了 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不仅在学校 革命。旧的管理体制被打破,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由 学到知识,而且还能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创造、创新、 计划分配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体制。实行这 创业活动。今天的社会,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书本上的知 转变要求高校树立社会大教育的全新理念,以教师为 识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越来越被 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 社会所重视。 教育质量,把知识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样才能适 一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以素质教 2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特点 育发展战略为突破口,坚持办学的效益性和质量性原则, 开创内涵发展的新途径,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不断 创新,这是高校寻求发展的目标取向,也是高校在市场经 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 1.2高校素质教育在培养人才素质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2.1强调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协调统一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要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 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重点潜能的开发、心智的启迪。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忽视了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协调统 一党和国家把教育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事业 来建设,把提高教育素质作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 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高等 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高层次基本单位,担负着为党和国 。把学生套在固定不变的社会需求发展中,培养中学教 师的高校学生毕业后只能当教师、别无选择。改革开放后, 党和国家强调了素质教育,恢复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 位,使广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有一个潜能发挥,个性发展 的空间,在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应该认 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 体,以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积极推 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3素质教育是培养“三创”人才的需要 识到,一方面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财富,人的个性愈是充分 发展,就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与完 善又为人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客观优势条件。 2.2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启发相统一 “三创”人才,即:创造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和创业性 收稿日期:2009—08—10 教师学生互动启发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是“共振 互激”的过程,能使师生在探讨某些问题上达到思路相 通,通过“共振互激”启发学生的心智,施展学生的才能,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这个过程对教师也是一个 作者简介:袁誉莲(1972一),女,湖北公安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 方向:素质教育。 (下转第177页) 第28卷 阎明:高专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177 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实践技能,将教育的目标重点 该专业的学制趋向压缩,层次位移则向下;反之对于比较 转移到“致用”上来,也使得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 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则增加课时安排,层次位移向上。高 趋向于“订单式”。订单式直接面对岗位需求,更加符合用 等职业会计教育要向教育教学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的方 人单位的特殊用途,因此高专教育要大力发展订单式培 向发展,学制以短为主、长短并存,适当调整课时安排,有 养。由于地区不同,订单式人才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 利于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最终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 同一地区,不同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订 学的新模式。 单”培养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对基础知识要求广博、 技术技能科技含量较多、文化学科涉猎宽的“人才订单”, 参考文献: 必然要有较长的学制来适应;反之则宜采用短学制。就会 计这一专业的学制调整来说,一般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要 [1]吴雅琴.高专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IJ】.会计之 根据“订单”要求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 友.2005,(3). 对于一般层次的会计人员层面的需求,则应该根据对应 [2】李秀莲.论会计教育的需求与改革[J].会计之友.2005,(4). 的技术技能构成需要,将文化及专业基础课层次降低,则 (上接第168页) 学习提高过程,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得 工作质量。 到充实,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3.3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3教育教学活动要与实用性。时代性需要相统一 夸美纽斯说:“凡是热忱求学的人,也就是有学问的 从实用性需要出发,就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 人。”这里是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追求精神为前提,也是 教学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把学生毕业后无应用价值 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要通过教师 的内容去掉。同时要围绕社会需求增添新的内容,使学生 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师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和 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才能和本 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思考问题,互动式教学 领。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 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感。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 前提条件。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3提高教师素质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积极性,使学生在求知的欲望中去追求,既能培养学生的 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3.1认知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思想 3.4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基础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历代教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理论更新、教育体制、教育内 育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 容和方法的大转变。它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 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 创造的发挥。高等学校成功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思想上 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神圣的,是社会的规范、道德 认知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 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自身的品格、道德 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创造。学生在这个活 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尊师爱师是相互联系 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创造,把“教师 的统一体,只有教师的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 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把学校培养与社会发展联 尊敬。这个德育过程在素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 系起来,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统一起来。教师围绕着素 育人工作中要注重敬业精神和爱岗敬业对学生的影响。 质教育内涵要求规范自己,调整自己的专业学术结构,实 只有用真情感动了学生,学生才会在教师那种“春蚕到死 现自己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有效地进行素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孺子牛精神体验中“亲其 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没有从思想上认识素质教育,没有适 师”,从而“信其道”,这种素质教育形式是其它任何形式 应素质教育的知识、学术、专业结构,高校实施素质教育 不可替代的。 是一句空话。 3.2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以教书育人的职业的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知道 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在实施 [1】高俊辉.素质教育下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J].成才之 素质教育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中学懂弄通高等教育科 路,2009,(1). 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知识,必须不 【2]夏欣.素质教育与能力观的转变【JJ.黑龙江教育(高教 断地总结经验,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 研究与评估),200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