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传奇”论述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
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
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眼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又借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已;又写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
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
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
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
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宣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用字不多,
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
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翥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乌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
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予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瘦。容颇憔悴,而今却又看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情之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容貌俱佳、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季卿》一文中,书生陈季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
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B. 《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C. 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D. 在传奇中穿插诗歌,用以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唐传奇中诗意笔法运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B. 《任氏传》中韦崟与家僮的对话,《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
C. 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
D. 小说《陈季卿》中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诗意笔法。
B. 文章以大量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
C. 文章在举例时,常常一边叙写事例,一边进行评述,使其“诗意笔法”得到准确阐释。
D. 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加以论述。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的“诗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对下面这篇唐传奇的“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
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崔护》)
【答案】1. A 2. B 3. D
4. ①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指与诗歌创作相通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追求,如虚实相生的手法、叙事的节奏与韵律、含蓄蕴藉的特色等;②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指诗歌在小说叙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等。
5. ①采用虚实相生之法,写女子之美仅用“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八字进行正面描写,然后从虚处着笔,通过崔护的“眷盼”“径往寻之”等来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到女子美貌如在目前。
②重视情境的营造,如崔护“复往寻之”,其痴情自见;老父哭诉“君杀吾女”“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女子虽未出场,但其痴情可见。
③体现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举手投足间喑含深情。如“彼此目注”“送至门”“眷盼”等动作、神态,体现了二人的一见钟情,人物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
④小说中引用崔护的诗歌,既表现崔护的心理,又推动情节发展,于叙事作用甚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开始运用诗意手法”错误,此意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唐传奇使用诗意笔法,但无法看出是“开始运用”; “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是说创作进入“自觉与成熟”,并非唐传奇“推动创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能力。
A.“描写了真实的历史事件”错误,《柳毅传》写的是神话故事。
C.“……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中说的是“……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人物情感”范围扩大,材料中是“人物的痴情”。
D.“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错误,材料二最后只是说“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只能说明诗歌渲染氛围达到的效果,但无法说明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旧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过于绝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层层递进”错误,原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形象、叙事、抒情是并列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材料一是总分总结构,由第一段“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和最后一段“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可知,材料一主要是说“诗笔”手法在唐传奇中的运用;结合分说的三个部分来看,“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
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籍之美”,可见,材料一主要是说唐传奇中所运用的和诗歌创作相通的手法。
材料二只有一段文字,材料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例子进行证明。由一开始的观点“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可知,材料二中的“诗笔”是说诗歌在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可以先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然后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提到唐传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诗笔”运用——“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这段材料在塑造女子形象的时候也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如对女子进行直接描写的语言“妖姿媚态,绰有余妍”,正面展现其美,这是实,如通过崔护的表现进行侧面烘托,崔护离开之时是“眷盼而归”,到下一年清明之时又“径往寻之”,可见女子之貌美,这是虚。
材料一提到唐传奇通过“诗笔”进行情境营造,“具体说来,一是注重情境的营造,
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段中写崔护第二年前去没有看到女子,留下诗作离开之后又“后数日复往寻之”,可见崔护之痴情;女子父亲向崔护哭诉“君杀吾女”,向崔护讲述女子“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可见女子的痴情。
材料一提到唐传奇使用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文段中崔护和女子之间的情感大多通过动作、神态体现出来,如二人初见之时,“彼此目注”,崔护离开,女子“送至门”,崔护归去之时是“眷盼而归”,这些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二人是一见钟情,情感表达含蓄。
材料二提到“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说引用诗歌在表现人物心理以及推动情节方面的作用,文段中崔护留在门上的诗歌既能体现出崔护再寻女子而未见的失落,又带出了下文女子看到诗歌而绝食而亡的情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