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姓名 职务(工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对应的括号内:
1.高处作业是指在基准面在( )以上,有可能坠落的作业(B)
A。 1米 B。 2米 C。 3米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从( )开始实施。(B)
A.2001年11月1日 B。2002年11月1日 C。2003年11月1日
3.安全生产管理,坚持( )的方针.(C)
A。安全现场管理为主,安全检查为辅 B.领导安排为主,现场整改为辅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4.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三违\"的内容是什么?(B)
A。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四条禁令” B。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C. 违章指挥,习惯性违章操作,违反安全条例
5.《安全生产法》规定,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 )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B)
A. 先告诉领导后 B。 有权 C。 无权
6.《安全生产法》规定,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 ),
1
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C)
A.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 B。 服从管理程
C.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 7。什么是高压电?(A)
A。高压电指任何带电体部分对地电压在250v以上者 B. 高压电指任何带电体部分对地电压在220v以上者 C。 高压电指任何带电体部分对地电压在380v以上者 8. 致人死亡的电流值是多少?( A) A。 0。1安培 B。 0.5安培 C。 1安培
9。 什么是三级安全教育?( A )
A.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的三级安全教育; B. 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公司级、车间级、岗位的三级安全教育;
C.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入厂前三天的安全教育;
10。 如果某处发生电气火灾,最好选择( A )灭火。 A。干粉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用水
11. 生产现场要留有足够宽的安全通道是为了(A)。 A.特殊紧急情况下方便应急 B。方便职工上下班 C. 整齐划一
12.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C)。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C。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2
13。 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内容是(C). A。领导、设备、气候、现场原因不清不放过 B.操作者、设备、现场管理责任原因不清不放过
C。事故原因没有调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
过;没有防范事故再发生的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14。 人触电后,应首先(A)。 A.切断电源
B.移去触电人员身上的电源 C.设法将人移到安全地方 D.做人工呼吸
15。 人员触电后,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时应(B)。 A.用两方法做人工呼吸 B.始终用一种方法做人工呼吸 C.间断做人工呼吸
D.确认可脱离危险时再做人工呼吸 16。 电器着火时,应首先(B)。 A.选择灭火剂类型; B.切断电源; C.停止使用电器; D.将电器移到安全地方
17。 电器着火时,不能使用的灭火器类型是(C)。 A.干粉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1211灭火器
18。 安全带的正确挂扣应该是( C )。
A.同一水平 B.低挂高用 C.高挂低用
3
D.低挂低用
19. 上锁挂签是一个( A ).
A.安全措施 B.作业许可 C. 工作安全分析
20。 。应急反应计划是通过(A )。
A.风险分析提出的 B.安全管理要求提出的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请在下面各题中,你认为是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划“√\不正确的请在括号内划“×”。
1。 隐患整改是生产班组安全全活动的内容之一( )。 答案:√
2. 企业工会无权参与安全生产“三同时”的监督工作,是安全部门的事情()。 答案:×
3。 只有职工可以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无权参加工伤保险(). 答案:×
4。 安全生产法只能适用于国有企业( )。 答案:×
5。 新工人入厂“三级安全教育”就是上岗前的三天教育()。 答案:×
6.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造成事故的物质条件()。 答案:√
7。 公司的安全文化是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 答案:√
8。 危害可能来自日常生产活动和所使用的材料、设施、设备和生产过程( )。 答案:√
4
9. 预防措施是为了预防不符合的再次发生所制定的措施( )。 答案:×
10. 安全生产“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或使用( )。 答案:√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什么叫危险源?
答案:可能导致伤害和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 安全生产五个清楚指的是什么?
答案:清楚本岗位职责、清楚本岗位操作规程、清楚身边的危险源、清楚身边的隐患及控制对策、清楚事故应及预案。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