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铁凝《大浴女》赏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学语文.文史天地 歌已经不符合当代的诗歌读者。当诗歌离读者越来越 远的时候,那么就应该寻找新的诗歌形式。那什么样的 诗歌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呢?我认为.通过直白的创 作.直抒胸臆的诗歌更符合当代诗歌的发展需要.更适 合当代读者的口味和心境。但这样的诗歌创作不仅要 易懂,而且不能低俗;这样的诗歌要深人读者的内心, 人丈反省与宗教忏悔 ——却又不是作者自己的无病呻吟。而且由于诗歌的创作 铁凝《大浴女》赏析 固杨琦晖 要追求美感,我们不能忽略“意象”的表现方式.简单地 说就是借物抒情。现代诗歌中,不乏这一类佳作。如艾 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作者抓住瞬间的美丽使其变成了永恒:还有海 子:“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纯朴直白的 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舒婷写到:“我如果爱你。绝不 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不,这 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 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真挚的诗句.至今温暖着热爱诗 歌的人。又如,光未然的《黄河颂》里,作者先以呼告的 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 黄河”的主题。它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 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 前的颂歌。可见诗歌的责任,是要肩负社会的使命,以 感染人的内涵取胜.以产生的社会效应为标准。 当前.随着文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网络文学的发 展,诗歌呈现出五彩缤纷.良莠不齐的现状。“我爱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爱你万年也不够”“桌上书本不是 书。学生用来当枕头。老师讲的挺带劲,学生可惜个个 睡”等现代以口语俚词人句的.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 举措吧.然而.这类诗因为缺少必要的意象烘托,却不 具备诗歌应有的美感.充其量只能算是快节奏生活的 调剂.登不了大雅之堂 不过。我认为,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从内容 上讲,仍然要表现对社会、人生、世界的一种深刻认识 和思考,仍然要表现诗人的审美情趣。至于现代诗歌和 古代诗歌哪个更优秀.更具有文化价格,那就只能说 “淡妆浓抹总相宜”.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当 然.我个人更偏向于古代诗文.如果你问原因.我只能 借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是这样形容南国之秋的: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 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骆驼。”我认为古代诗文更像北国之秋:回味悠长,意境 深远!就像陈年的窖藏。越久越香。 ★作者单位:云南丽江市玉龙县一中。 ・124・ 心理异常者更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预与影响.诸 如为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而忏悔.干方百计想去赎罪. 由此构成自虐心理的一类源头。对于感性的人.特别是 广大女性.更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成为她们的一大心 灵毒瘤 在铁凝的作品《大浴女》中塑造了一个对自己所犯 的罪行.耿耿于怀.长时间难以释怀的形象——尹小 跳。尹小跳因为自己曾有过的杀人念头,在尹小荃堕井 后,受到莫名的“罪行”长期缠绕。难以摆脱.希冀赎罪 而痛苦不堪 《大浴女》讲述了“文革”时五七干校学员章妩为了 回城照顾女儿尹小眺和尹小帆.虚开病假条.与唐医生 发生婚外恋,生下女儿尹小荃。尹小荃两岁学步时不幸 跌入无盖的污水井中死亡。而不远处的两个姐姐却没 有阻拦.都保持了沉默和旁观 尹小跳从此就带着一种 深深的负罪感生活.她的一切都在痛苦回忆中变形 其实,尹小荃的死亡并非她一个人的过失。很多人 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共同“犯罪”。而在尹小荃事发前. 积极谋划.作好准备工作——事先费力地将井盖儿钩 开的唐菲则堪称“罪魁祸首”。但是,这种沉重的负罪感 却让尹小眺一个人肩扛了下来.而其他人如唐菲和尹 小帆则始终没有明确的自我赎罪的念头。或者说.是尹 小跳一个人主动地把罪恶肩扛了下来。然而这一选择. 并不轻松。尹小跳似乎觉得尹小荃的死对自己。对父亲 都是一种解脱、抚慰.因为她在内心深处早就潜伏着杀 死尹小荃的念头:在这之前,她就一直把母亲章妩和唐 医生的私生子尹小荃的出生看成是侮辱和灾难 她“杀 人”是为了替她的家庭消灭不光彩。所以她才会近乎本 能地把这一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她内心感到深深的 愧疚.永远记住了她和尹小帆在眼见尹小荃就要落井 时候的拉手和她在尹小帆手上的用力。“那就是阻挠的 力量.那就是杀人的力量。” 由此,尹小眺陷入了焦虑性人格障碍.并且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使她的内心与愈加沉重。极具象征意味的 中学语文・文史天地 II ll誉 走.一路上到处是花和花香,她终于走进了她内心深 三人沙发。不时地在她心里重复闪现。原因很简单:它 是尹小荃坐过的.在尹小跳眼里它就成了令自己怨恨 处的花园……她拉着她自己的手走着.惊奇自己能为 人们提供这样的一个花园.这样的清风和这样的爱 意 她是在什么时候开垦的这花园.她是在什么时候 的美丽的尹小荃的化身.也就是自己犯罪的象征.令她 的生活充满犯罪的恐惧.成为她内心分裂与压抑生活 的见证。沉重的负罪感使尹小跳有了一种畸形的“受 虐”心理。她甘愿当第三者,甘愿忍受方兢无赖式的爱 拥有的这花园?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的营造?是与生 俱来的吧.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花园的.你必须 拉着你的手往心灵深处,你必须去发现、开垦、拔草、 浇灌……当有一天我们头顶波斯菊的时候回望心灵. 我们才会庆幸那儿是全世界最宽阔的地方.我不曾让 情逻辑对她纯真情感的捉弄.忍受尹小帆对她的心理 “施虐”。当被妹妹尹小帆揭短时。她那“下沉的心理竟 然漾起一股绝望的甜蜜”。方兢的情感捉弄被小眺视为 我至亲至爱的人们栖息在杂草之中 ……她拉着她自 不是伤害.而是赎罪的磨练:尹小帆的“施虐”已不是 “施虐”,而是值得同情的可以理解的行为。她觉得“自 己理当被折磨的,被残忍地,淋漓尽致地大折磨一次。 从此她也不欠谁的什么 ” 心理上的“身体自虐”笼统地讲.表现为不关心自 己的身体状况,随意处置自己的身体等。《大浴女》中 就展现了这一骇人的现象 典型的就是尹小眺为了表 明自己从此将与方兢彻底断绝关系.焚烧方兢写的情 书的那一片段:她把情书放进一只不锈钢洗菜盆端进 厨房.划根火柴点着它们.还用一双筷子轻轻翻动着 火中的纸页。在盆里只剩下一堆轻薄的灰烬后.她把 它们收进一只喝果汁的玻璃杯。再冲入一杯白开水。 “她有一种把它喝掉的欲望.让那些黑色的文字在她 的身体里存活或者灭亡。她就喝它。先是一小口一小 口的,后来就大口吞咽起来,以至喝光。”喝完后。她的 肠胃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还居然自信自己的情绪是镇 定的。 铁凝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幽婉的笔触深入到复杂深 邃的人性世界中去.她的作品中常常将中国传统的反 省意识与西方传统的忏悔意识有机结合。《大浴女》就 是成功的典型: 是谁让你对生活宽容大量.对你的儿童出版社尽 职尽责,对你的同事以及不友好的人充满善意,对伤 害着你的人最终也能粲然一笑.对尹小帆的刻薄一忍 再忍.对方兢的为所欲为拼命地原谅拼命地原谅?谁 能有这样的力量.是谁?尹小跳经常这样问自己 她的 心告诉她。单单是爱和善良可没有这么大的能耐.那 是尹小茎。 她哭着,任眼泪冲刷脸面打湿衣襟.这哭泣就仿 佛是更替另一种心境的预备 之后她进入了冥想.她 拉着她自己的手走进了她的心中 从前她以为她的心 只像一颗拳头那么大,现在她才知道她错了.她的心 房幽深宽广无边无际 她拉着她自己的手往心房深处 己的手一直往心灵深处走.她的肉体和她的心就共同 沉入了万籁俱寂的宁静 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铁凝强烈的反省意识和忏 悔意识。反省是儒家提倡的修养方法。即自我的内心省 察,语出《论语・颜渊》:“子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 惧?”’就是“问心无愧,何所畏惧?”孟子将这样反躬自 省的修养方法概括为“反求诸己” 这种被现代学者称 为“内在超越”的修养方法,被历代儒家奉为君子之道。 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更多是一种基于日常人性的 压抑心理,或自虐。在《大浴女》中,铁凝对尹小跳的处 理的虽然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反省.但这回它只是作 为大解脱——“忏悔”前的一次预演.只是作为一个解 脱的过程。西方宗教忏悔意识的引入.可见铁凝小说已 经具有西方的宗教意识。 尹小眺最初选择的是反思.她对当初的罪行不断 反思:“那是一个含混而又果断的动作.是大事做成之 后的酣畅,还是恐惧之至的痉挛?”尹小眺后悔尹小荃 事件的发生。“这个两岁的小美人儿把尹小跳变得鬼鬼 祟祟,永远好似人穷志短。人穷志短.背负着一身的还 不清的债。她对尹小荃充满惊惧,尹小荃让她终生丧失 了清白的可能”,但是她又不得不回头感谢它:“是这个 死去的孩子恐吓着她又成全了她。她想象不出一个死 的孩子,能养育她的活的品格。她这品格是无人能够说 出不好的,那应该是人类的文明所向。”假如没有尹小 荃事件,就不可能形成尹小跳的人格追求。她终究不能 靠反省达到真正的解脱。于是。她又找到了另一根救命 稻草——“忏悔”。只不过这回忏悔对象不是西方抽象 的耶稣,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尹小眺将方兢的不 忠视为难得的救赎机会,把属于她的罪恶告诉陈在.坦 然承认她对尹小帆的“拉住”…… 如果说“反省”更大程度上是自救的话.那么“忏 悔”则更多地带有他救的意味,或求诸某种信仰.或依 靠某个对象来帮助自己脱离灵魂的“孤岛”.彻底地摆 ・125・ I. 中学语文・文史天地 脱“阴暗.,J 理。在铁凝笔下.忏悔的功效似乎超越了 反省的功效。通过“忏悔”.她终于“头顶波斯菊”,回到 大,下蛋了,才有希望回来。 因为家境的败落.所以开启了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无罪的本初,走进了内心深处的花园。因此,如果说 《大浴女》中的浴女指的是尹小眺的话,那么她正是一 个经历了人生的炼狱——大浴——大磨难后灵魂得 以升华的人。通过灵魂的荡涤,走向一个澄静清明的 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鄞州正始中学。 上天在打击杜小康的同时,不忘赐给他一笔财富—— 成长。 二、孤独之旅开启——前行、前方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 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 油麻地的主意。前行是纯粹的。 “前行是纯粹的 ”生活到了另一番境地里只有前 从《弧:独之枨》谈成长之旅 画谢永良 成长的模式有多种,曹文轩《孤独之旅》中杜小康 旅行式的成长最动人心。扣动他的琴弦。引起我们的共 鸣。从杜小康的四旬语言描写,可以看到他成长的 D路 历程。 一、孤独之旅起因——家境败落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 它竞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干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 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最厚实”“竞”.“突然”.“另一番”这四个词写出了 生活意外来的如此突然,猝不及防,没有预案。“只好” 说出了人在变故下的无奈选择。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 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 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不去放鸭”不接受这个现实.没法接受这个事 实。“我要上岸回家”他从心底发出呐喊。村中富户的独 子。草房子里的领头羊,孩子们羡慕不已的大班长。这 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让他怎么接受失学这个事实 呢。生活给他迎头一棒,内心的苦楚只能自己品味。 走呢、还是回去呢?家,这让人避风的港湾,这个温 馨的摇篮.现在还是那个样子吗?还能回得去原来的那 个家吗?内心的犹疑只能自己煎熬。 现在的杜小康是幼稚的.他贪恋着物质和精神的 满足。并没有想到要承担家庭的贵任。只是隐隐的感觉 到家回不去了,要想回家。只有远行——放鸭。鸭子长 ・126・ 行。前行,不是向前,而是行走。只有行,才能冲断以往 既成的生活。 那.前方呢?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 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 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 茫的水。 这是对前方的设想。现在心中只有迷茫。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 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BP.望去,看到芦苇如 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 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 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 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这才是前方!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 山围住了小船”前方是永远也逃不走的地方。 如果说杜小康在被抛之时已经与父亲一道经历一 种无限的弃绝之苦.如果说他与父亲在前行时已经饮 尽犹疑选择之苦.此刻他遭遇的是一种空前巨大的战 栗:前方竟然是一个“永远也逃不走的地方”。那才是真 正的“胆怯” 面对打击,有前行的高贵;面对前方,有充满胆怯 的真实。 三、孤独之旅相伴——芦荡放鸭 “我要回家——”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 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草滩、凹地、黄昏、小泥炉、炊烟。多么凄美的画面。 “唯一”让人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广阔;让人忆起 “孤舟蓑笠翁”的寂寞:让人勾起“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渺小。但何处是我家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