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教育政策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十八年前就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统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01年6月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六个改变”,第四个改变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改变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6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三、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最新观点
2019年10月18日,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第十届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所以初中和小学老师也有必要研读一下高中新课标。”
统编版教材是以“语文素养”来整合单元教学的,好处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减少灌输式讲解,减少“作题”,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扩大阅读量,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
以语文素养来组织单元教学,这样做,教学的目标就会比较集中而且清晰,不至于面面俱到地去教学。在单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课”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 “课”,不再一课一课的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即所谓“群文教学”。二是根据“单元语文素养”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整个单元或某一篇课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都做到心中有数,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四、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实践表明,仅仅是改变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根治不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从课程建设方面下功夫,落实“课标”中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避免一学期仅学一本教材,避免在学生已知已会的问题上绕圈子,避免“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实施单元教学的目的是或者压缩课时,或者增加学习内容。根据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安排,设置成教材阅读课、自主阅读课、情境习作课,三分天下。必须把教材学习的课时压下来,给学生提供阅读课外书籍的课时,实现统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的编写意图。
具体的课时安排,要从改变语文课程表入手,把每周的6课时语文课,分设成教材阅读课2课时/周,自主阅读课2课时/周,情境习作课2课时/周。在实施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属于教材阅读课的4课时,按照“积累有新鲜感的字词句段”、“各篇课文内容结构及其与题目的关系”、“各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和结构特
点”、“单元检测”这四方面的主题安排这4个课时。“自主阅读课”是连排的,90分钟,坚持“师生同读”老师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如果按照不少于500字/分钟的速度(“课标”对初三学生的要求,不高啊),这两节课就可以读45000字以上,一个月就是一本书!一年至少能够读8本书!这就基本上解决了语文教师读书少的问题!
实施单元教学,能够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新的问题。我们的进步,就是通过解决这些旧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来实现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