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含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
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根本以条文形式撰写
3、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触感染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
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 ⑵确立治法治则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外相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
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
2、 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3、 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进程,即六天为一经,前人以此
作为不雅察外感病成长变更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
4、 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进程 5、 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6、 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7、 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8、 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
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9、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束,不柔和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束不适,转动俯仰晦气之状 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 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16、坏病:即变证.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产生变更,以病情庞杂,疑似难辨而得名
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19、叉手自冒心:冒,笼罩.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笼罩抑制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20、甘澜水:又名劳水 21、头眩:头晕目眩
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23、振振欲擗地:振振,摇动貌.擗,通僻,扑倒.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24、脚挛急:脚,小腿.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晦气 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26、白饮:即米汤水 27、烦渴:指口渴难忍
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是蓄水重症的一种表示
29、脏结:指因脏气虚衰、阴寒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症 30、麻沸汤:滚沸的开水 31、干噫:嗳气
32、食臭:嗳气时有酸腐味,多因宿食不必所致
第一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 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损,脾阴缺乏,使脾不克不及为
胃行其津液,而致大便秘结
2、 不更衣:不解大便的婉词
3、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貌.汗出濈濈然,形容汗出绵延不
竭的样子
4、 转系:即转属
5、 口不仁:言语晦气,或食不知味,或口中黏腻不爽 6、 目中不了了:目睛昏蒙,视物不清,没有神采
7、 睛和气:目睛转动不灵巧
8、 喘冒:冒,眼前阴暗,目无所见的昏晕状态.喘冒,即气喘
而头昏目眩
9、 固瘕:因胃中虚寒,水谷不必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大便
初硬后溏
10、潦水:指地面积压的雨水
11、谷瘅:瘅同“疸”,因水谷之湿郁而发为黄疸.谷瘅有湿热与湿寒之分,后者属阴黄
12、怵惕:怵,畏惧,恐怖.怵惕,即恐怖不安之状 13、郑声:意识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第二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 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烧瓜代出现
2、 嘿嘿:嘿,同“默”.即神色沉默,不欲言语 3、 阳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做阳结
4、 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聚所致的大便秘结,叫做阴结 5、 下重:指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
6、 支节烦疼:支,同“肢”.四肢关节疼痛激烈
7、 心下支结:支,支撑;结,结聚.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
下部有支撑满闷感
第三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 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2、 大实痛:痛而拒按
第四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 但欲寐:指似睡非睡、精力萎靡、体力疲乏的衰竭状态 2、 小便色白:指小便量多色淡,即小便清长 3、 泄利下重:指泄泻或痢疾兼有后重 4、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⑴含有附子的方证,生附子(回阳救逆)、炮附子(温经散寒)
⑵少阴病为什么出现自利而渴:肾阳虚,不克不及蒸腾汽化水液
⑶白通汤证及白通汤加猪胆汁汤证加猪胆汁和人尿的意义:人尿、猪胆汁咸苦性寒,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于施展回阳救逆的作用;人尿、猪胆汁为血肉有情之品,于此下利阴伤之时,尚有补津血、增阴液之效
⑷苦酒汤证的吃法强调“少少含咽之”,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患部,有利于对咽喉局部创面的治疗,以提高疗效 ⑸自利清水,色纯清,指所下为黑色臭秽的污水.是燥屎结聚肠间,强逼津液下泄,所谓热结旁流即此
⑹少阴病疑似证,吴茱萸汤证中,手足逆冷,焦躁的机理 阳气虚弱失于温煦,寒浊中阻阳不过达,中阳虚衰也可见到,焦躁标记住阴邪虽盛而阳气尚能与邪相争
⑺少阴病疑似证,四逆散证中,四逆的机理;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机理
四逆的机理:因肝气郁结,气机晦气,阳气内郁,不克不及外达四肢所致,不会伴随虚寒症状
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机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阳气郁遏,气机不畅所所致,兼阳虚中寒,则腹中痛;兼中冷气滞,则泄利下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