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

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

来源:好走旅游网
China Ancient City I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术 陈振华闫琳 摘要:村落保护与乡村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城市化 to combine rural protection with development.The experience 进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与文保单位不同,村落是农民生 of Taiwan Community Building is no doubt a very precious 产生活的基地,因此村落的保护与乡村居民的认同、社区 and significant lesson for the village conservation and rural 的活力和永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台湾地区在城镇化转型 reconstruction in mainland China. 中也面I临着乡村社区衰败的问题,并Ak20世纪6O年代开始 Key words:community development;participatory 通过社区建设和社区营造实践逐渐摸索乡村复兴路径。通 planning;urban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过鼓励居民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培养社区自主能力、凝聚 社区认同和重塑社区活力等方法,台湾的社区营造实现了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乡村社区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充分结合。台湾的经验对大陆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17一(7) 地区的村落保护和乡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社区营造;参与规划;城镇化;可持续发 展 Abstract:The conservation of villages,as well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n】ral areas.has come into a dilemma ofr all the countires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Village,as a community of peasants,is far diferent from historical relics.As 乡村的衰败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 a result,village conservation is more about the identity of rural 普遍现象。而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也成为城镇 residents,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local people.Taiwan,China,was facing a similar rural decline 2002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中国 during the fast urbanization in the 1960s,and had been exploring 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工作,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community development 村落保护进入了国家行政部门的视野。2003年、2005 and community building.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年 ̄H2007年先后评选了1 2个、24个gn36个中国历史文 building,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s about 化名村。201 2年,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完 promo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fostering community capaciyt, 成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收录了各地上报的1.2万 uniting communiyt identity and revitalizing communiyt,SO as 个传统村落信息,其中第一批进入村落保护的有646 作者简介 个。 陈振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二所副所长, 村落的保护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如何保护的难题, 注册规划师,硕士。 如同传统历史街区保护的困境一样。如果以物质形态 闰琳。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二所规划 和技术取向为着眼点,以文物保护和建设控制的思路 师,博士。 来进行保护,在农村人口流失和居民生活改善需求的 17 中国名城l城镇化研究 双重影响下,传统村落往往不是衰败就是遭到建设性 破坏。村落保护更面临着地域广、难以监管和控制等 诸多难题。事实上,从国外经验看,改善社区环境, 恢复及保持社区活力也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之 。——0 另一方面,虽然传统村落保护已经开始受到越来 越多的重视,但进入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村落相对于 全国村庄总数(2010年全国271万个自然村落)仍然杯 水车薪。近十年的城镇化扩张导致村落数量减少了约 90万个。从更广的意义思考,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是 少数具有文物价值的村落建筑和空间的保存,更重要 的是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传统村落与文保单 位不同,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地。农村社区的改善 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 必须与发展相结合。 因此,村落的保护,唯有从乡村整体建设和发 展思考,通过乡村特色挖掘实现产业振兴、民间文化 传承,以社区精神和认同的重建,凸显乡村的传统价 值,才能奠定永续发展的基础。 在这方面,台湾的社区营造和乡村发展提供了非 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1 台湾村落社区营造的背景与历程 上世 ̄P_6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在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化与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如同当前大陆地区,也 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社会面临危机等问题。农村留守人群多为老弱妇 孺,乡村独特的文化特性日渐衰退 。 台湾地区的社区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最 初由联合国(UNDP)派驻专家到台湾协助当地开展社 区发展工作,并先后制定“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并颁 布“八年计划”、 “二期五年计划”、“阶段性实施 方案”等。最初的社区发展工作主要针对基础工程、 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开展,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 “自上而下”的特点,虽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 并未达到培养地方自主性、鼓励创意以及发挥地方特 色等效果。这一段历程与大陆2000年以来的新农村建 设具有相似之处。 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 段,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影响因素:一方面,面对单纯 18 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社区衰败等情况, 开始出现了由民间发起的“社区抗争”,台湾市民社 会力量逐渐浮出,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纷纷崛起, 社区发展开始关注草根社会和居民生活环境等议题, 并逐渐纳入政府工作框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台湾 经济正面临着工业化较为发达,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 长点的问题。台湾官方公布的未来六大产业中,包括 精致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生物科 技等五个产业内容都与农村有关,乡村发展也成为了 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希望②。 在此社会背景下,台湾文建会于1 994年推出“社 区总体营造”政策。官方对社区总体营造的定义为:以 凝聚社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为前提,借着居民参与地方 的公共事务,培养社区自主能力,使各个社区建立属于 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一策略强调具有市民自治的民众参 与,着重在过程中的民主精神与实践,期望以与社区生 活和文化相关的议题作为社区再造的手段,摆脱自上而 下偏重物质建设与资源分配发展模式⑧。 而1 999年台湾“9・21”大地震的发生和灾后 重建也成为社区营造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契机。随着灾 后重建计划纲领的确立,确立了“社区营造的新意 识”,依靠灾民自身的力量参与社区重建,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进而大大激发了居民对社区建设的主动 性、参与性,也为此后社区的自主管理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台湾行政院于2000年成立了社区营造推动协调 委员会,政府下放权力,鼓励社区居民自行拟定多样 化的社区营造计划,也出现了知识分子、NPO组织等 多方力量的参与。 21世纪以来,台湾社区营造理念更加体现了从 “全球接轨”到“在地行动”的过程。面对全球化 激烈挑战,乡村社区营造逐渐从“民粹”走向“草 根”,从“专业分工”进入“在地整合”,通过社区 营造强调本地文化的复兴和集体记忆的保存。与此同 时,社区营造逐渐成为影响台湾公民社会发展最为深 刻的概念之一,并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体系中相 互衔接的重要一环。 2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经验借鉴 2.1 从外力介入到社区认同的文物保护 在传统建筑保护方面,台湾最初的模式也是自上 China Ancient City l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10O万新台币,是一般大学毕业生薪资的3倍,实现了 从生存到生活的质变。 2.4乡村居民的素质提升与社区凝聚 从上述若干案例可知,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特别 重视地方和社区学习机制的建立,以促进民众素质的 提升,以及保护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推动社区培训 与开办各种技能课程,如陶艺、绘画、布艺、电脑应 图9纸教堂生态园和青蛙老板 米村原来依赖的主要产业——麻竹笋也非常低迷,农 民收入低下,人口不断外流,社区衰败非常明显。灾 后重建过程中,桃米村居民与“新故乡基金会”、社 区附近的暨南大学教授们以挖掘当地生态特色为着眼 点,共同讨论桃米社区的发展愿景。尤其是当“新故 乡”邀请的“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协助桃 米里做生态调查时,发现低度开发的桃米蕴藏着丰富 的生态资源,如台湾29种蛙类中桃米拥有23种;台湾 1 43种蜻蜓,在桃米就发现49种。这样调查结果最终促 成了“桃米生态村”概念的提炼,希望将桃米社区从 一个传统农村,转型成为一个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 育和休闲体验的教育基地,将经营生态旅游产业园和 民宿作为振兴社区的切入点。 基于这样的目标, “新故乡基金会”与特生中 心联合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保育培训,在当地村民中 播种生态教育的种子。从“青蛙老板”到“蝴蝶王 国”,由当地村民向外来游客进行详细的“生态解 说”,让“纸教堂”生态旅游产业园和“乡村生态餐 厅”等朴实无华的景区因饱含生态知识和民间智慧而 增添了无穷的吸引力,而“感受土地的味道”、 “多 停留4/j\时”等生态农业体验产业的开发,也吸引了更 多的乡村民宿游客,促成社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良性循环(图9)。 此外,新故乡基金会还将这种生态教育理念融入 当地民宿产业中,强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意乡 村生活产业”,强调民宿主人与客人互动,传递地域 生态文化。这种民宿超越了简单的农村观光住宿,逐 渐得到市场的认可,教育团、亲子团、学术研讨团和 社区参访团成了桃米社区的四大客户群。社区中的邱 富添的民宿一年客满1 00天,接客约2000人,一年赢利 用、古乐演奏等,在提高居民素质的同时更使居民逐 渐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发展和村落保护中去。 同时,台湾社区营造努力避免陷入单纯的产业 发展和经济追求当中,而是更关注对社区精神、价值 和凝聚力的挖掘。因为对乡村发展而言,形成较强的 认同和凝聚力不仅是乡村发展合作经济,实现持续发 展的关键,也是乡村生活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新故乡 文教基金会成立的宗旨就是“实践在地行动的公共价 值”,提出“守护乡土故乡”和“在地文化之根”等 思考。在宜兰县大二结社区、南投县桃米社区等案例 中,都通过广泛的社区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社区凝聚力 和集体行动能力。桃米社区在发展中还建立起村民互 相分享创意和介绍民宿客源等分享协作机制,以及设 立公基金制度,用于公共支出及社区弱势照顾、补偿 废耕、恢复生态等,实现社区的持续发展。乡村社区 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2.5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协助 虽然台湾社区营造突出强调本地社区居民的参 与、认同和自我组织能力,但基层居民的知识认知和 发展能力毕竟有限,社区营造在面临具体的人文、自 然、空间建设乃至产业发展项目时,仍需要各界社会 力量和各方人员的支持与辅助。 非政府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在社区营造中扮演 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就承担 了引领桃米社区发展的重要职能,包括:挖掘地方价 值,组织、引导、策划社区发展的主题,培训教育社 区民众提升生存技能等,其价值诉求是实现在地行动 的公共价值。 大学等教育机构是社区营造的另一支力量。大学 中包括了各个领域专家,可以在更广泛的专业层面给 予社区智力支持,例如培训和提升居民的专业认知, 并提供专业改造方面技术方案。如毗邻桃米社区的 暨南大学,由人类学系、都市计划系、土木系、社工 2l 中国名城{城镇化研究 系、中文系等专业老师组成联合团队,积极为社区营 造寻找发展主题并提供技术扶助,并逐渐成为当地社 区营造的主体力量之一。 地方政府在社区营造中也扮演了宏观引导、资金 支持、外部监督等多重角色。如政府文建会等部门会 针对乡村社区营造提出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和部分资金 资助,并对社区拟定提交的社区营造申请和计划书进 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划拨经费予以资助,形成了良好 的上下互动关系。 规划专业人员在台湾社区营造中是更为重要且特 殊的一个团体。因为包括空间专业人员、社区规划师 以及规划领域专家的规划工作人员往往作为社区营造 和具体事项的策划和操作者,承担着与各方利益群体 直接谈判和提供咨询服务的角色。台大城乡规划研究 所宜兰工作室驻守宜兰1 9年,为当地上百个城乡社区 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咨询服务与技术支持。大二结 “干人移庙”和思源机堡社区项目都是由他们组织实 现的,他们的项目中仅有2/5具有经费来源,而3/5的义 务工作则构成了工作室与地方居民的全面连结,更与 当地政府形成了“冲突矛盾的紧密合作关系”,可谓 规划专业参与社区营造的典范。 3几点启示 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无论是对乡村综合价值的 认识,还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与社会各方参与,都 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 3.1 深刻认识乡村文化、生态和教育等多元价值和综 合功能 传统上,对于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要么局限在传 统建筑与地方文物的维护的视角,要么就是从“三农 问题”的角度讨论农村和农业发展,很难走出村落保 护与发展的困境。 从国际上看,近年来发达国家都日益认识到乡村 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基地,而是在健康休闲、生态、环 保、科普教育方面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因此对村落 保护和乡村发展而言,不仅包括了乡村社区环境的改 善,应从更综合的方面去思考。台湾在1 990年代的 经济转型升级中,提出与乡村有关的精致农业、观光 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生物科技等五大产业, 实际上已经对乡村的综合功能有着全新的认识。台湾 乡村社区营造正是充分挖掘了乡村农业产业、传统文 化、生态资源等核心价值,通过发展有机农业、乡村 旅游、特色民宿、生态体验等新型乡村产业,吸引人 口回流,恢复社区活力,实现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大陆对乡村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开始 注意到乡村除了农业生产之外乡村休闲旅游的价值, 但仍较多停留在田园风光等自然要素和农家乐等低端 产业层次,缺乏对乡村社区的人文价值、文化要素和 生态价值的深度挖掘,这样极大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品 质提升,不能充分展现乡村的魅力,并在实践中往往 导致了村庄发展中的“建设性破坏”。 因此,对当前大陆乡村的发展,必须更新观念, 更加深刻认识乡村的文化、生态和教育的多重价值和 巨大潜力,避免了因单一地考虑经济发展而导致地方 特色丧失的现象,重视对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 产、独特生态价值的充分挖掘和传承。只有这样,才 能实现乡村发展的再次提升,重建“美丽乡村”与 “魅力乡村”。 3。2培育乡村社区自组织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乡村社区的永续发展,不仅需要振兴乡 村产业,更重要是恢复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自组织能 力,这也是台湾社区营造的核心理念。因为只有以乡 村自身为主体,才能获得乡村居民的认同,也让乡村 居民在分享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陆农村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税费改 革、人口城镇化外流等原因,乡村的“去组织化”和 “去政治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直接影响到乡村农 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的发展。大陆无论是1 980年代 以来的“公司+农户”还是近年来有关“资本下乡” 的讨论,往往寄希望于资本化的模式去解决农村发展 问题,实践表明这些模式资本方收益更大而农民收益 有限,难以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留而 言,失去了乡村居民的主体延续,显然也是难以实现 的任务。这个问题也已经引起了政策层面的注意,开 始提出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分享产业收益的问题④。因 此,重建乡村社区共同体和自组织能力已经成为乡村 China Ancient City 1 Research on Urbanizaiton 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 在发展中实现保护与传承。这需要乡村社区自我组织能 力的重建,也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助。 注释: ①参见王元刚,严子文.台湾社区考察引发的思考【『】l社 台湾社区营造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注意避免单 纯由政府自上而下、指定保护式的霸权模式,而是逐 步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我发展思路,并通过 “情、理、利”三方面机制,培育乡村社区自发和民 间团体主导的模式:一是通过发掘社区历史、共同记 区,2012年第18卷,第10—11页。 ②参见罗家德.社区营造搞活农村经济?如何作到的『互B/ 忆,凝聚社区共同认同,使得传统建筑与社区生活形 成紧密的关系;二是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乡村居民 对村落建筑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使村民成为乡土 文化的传递者 三是保障乡村社区民众的基本权益, 提高地方和社区保护的积极性。台湾这些经验都值得 大陆乡村发展中借鉴。 3.3建立多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村庄保护与发展的机 制 坚持乡村主体性,并不是排斥城市先进生产要素的 引入。由于乡村社区自身知识、资金等资源有限,村庄 保护与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在人文、自然、空 间建设乃至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台湾社区营造的 成功,各种社会的广泛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在大 陆乡村保护与发展中,除了政府行政力量以外,目前只 有少数NGO组织关注乡村发展,而大学、专业规划人 员在乡村发展中的参与度仍非常缺乏。 促进乡村发展与建设既是国家的民生工程,同时 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巨大市场,应通过政策保障、制度 建设以及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多元社会组织、调动 社会资源关注农村、服务农村,尽可能为农村争取教 育、智力和资金等资源。同时应积极鼓励地方社科研 究机构、地方大学等教育机构参与所在地区的乡村发 展。而在城乡规划领域,则应当针对乡村规划的特点 逐步建立起驻地规划师制度,甚至应鼓励从乡村本土 培育社区规划师,使村庄规划真正走进每一个乡村社 区,成为更为繁荣的事业。 4结语 乡村的保护与发展,不仅要从古迹、传统建筑等 物质空间保护入手,还应当从社区营造角度重新扩展其 内涵,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认知,重塑社区活 力,挖掘文化价值等方面,实现乡村社区的永续发展, OL】.http://jardeduo blog.163.com/blog/static/786187382013425402 628/ ③参见黄健敏台湾民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卟时代建筑, 2009年,第2期,第36—39页。 ④例如2o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 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 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 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元刚,严子文.台湾社区考察引发的思考卟社区, 2012,(18):10—11. [2]魏成.社区营造与古迹保护——2O世纪9O年代以来台湾 地区古迹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规划师,2010,(2):224—228. [3]黄健敏 台湾民众参与的社区营造U].时代建筑, 2009,(2):36—39. [4] 台湾社区政策演变[EB/OL]http://www.doc88 corn/ p-701862880350.htm1. 【5】 罗家德社区营造搞活衣村经济?如何作到的[EB/ OL]http://jarderluo.blog.163.com/blog/static/78618738201342540262 8/ (6] 高鹏.关注社区及社区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U].规划 师,2002,(8):13—16. 【7】 r-q- ̄g.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规划方法探讨[c]//中国城市 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O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2007:6 【8] 陈振华.乡村的“去组织化”与社区重建——对城镇化 背景下的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c]//中国社会学学会.美丽 中国:城镇化与社会发展——2O13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集(城镇 化与城乡统筹).中国社会学学会,2013. [9] 田刚.台湾参与式社区规划及对大陆农村规划的启示 [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叭3中国城市 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责任编辑:王凌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